有一次,阿闍世王迎請佛陀和佛陀的常隨眾到皇宮應供,準備上好的飲食,還進行豐厚的供養。請法供養佛陀和常隨眾長達四個月之久。
在佛陀應供的期間,有一位年老病弱的貧女,認為國王非常有智慧福報,能夠對佛陀做這麼殊勝的供養,而且過去生一定修積大福報,連最偉大的佛陀和僧眾們,都願意被國王供養這麼久,過去生累積這麼殊勝的功德,今生又能供養佛陀和僧眾,那麼未來國王的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貧女一想,就連連讚嘆著阿闍世王不可思議的發心。佛陀是宇宙的遍知者,當然知道貧女隨喜讚嘆的歡喜心。
阿闍世王雖然發心虔誠,但是習氣仍然很重,對於自己能夠對佛陀和僧眾作廣大的供養,心中的傲慢心油然而生。佛陀當然知道阿闍世王的心念,於是善巧地想要加以調伏阿闍世王的慢心。佛陀就故意問阿闍世王說:「今天所累積的功德,要迴向給你阿闍世王呢?還是迴向比你更有福德的人呢?」
阿闍世王心想,功德最大應該是供養最多的人,所有的供養都是我在做的啊!所以一定是自己功德最大,不可能還有別人。所以,阿闍世王就回答佛陀說:「誰的功德大,就迴向給誰,請您把功德迴向給最有福報、最具功德的人。」
阿闍世王如此回答佛陀後,就等著佛陀待會念自己的名字,可是佛陀迴向時卻念出貧女的名字,阿闍世王覺得很奇怪!接連著第二天和第三天,佛陀都是以那位貧女的名字來迴向,阿闍世王開始不高興,為什麼會迴向給貧女,每日對佛陀作供養的人是我啊!況且,這多沒有面子啊!身為一國之君卻不是最有福德的人。群臣們討論,如何做才能讓佛陀用阿闍世王的名字來作迴向。
第二天中午供午齋的時候,大臣們故意叫抬米粥的士兵,把米粥灑出來,乞丐看到這個情景,紛紛上前想要去接溢出來的米粥,可是卻被士兵喝斥,不准他們接取這些米粥,甚至還驅趕、毆打那些貧民和乞丐。
當貧女看到這個情形,就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寧可讓粥掉在地上浪費,也不願意給我們吃嗎?這真的是太過分!」貧女生氣的當下生起一念瞋心,就將所有功德全部都摧毀。於是,當天佛陀在迴向時,功德最大的就又變成是阿闍世王。
雖然貧女沒有錢可以做功德,但是她很真誠地隨喜國王的善行,所以才能得到同等廣大的福報,可是當她生出瞋心時,所有的功德在瞬間就毀失。由此可見,功德的大小不在於身、語的行為上,而是在於意念上的起心動念是否清淨。
在《教王經》提到:「見到他人行持善法時,自己若是以清淨意樂誠心誠意隨喜,並將其善根迴向圓滿菩提,則所累積的資糧,絕對勝過以競爭心對待他人行善,或以傲慢心想著我一定要做如此的善事等,裝模作樣地行持,只為希求現世名譽,善法裡充斥著世間八法之毒。」凡是見到他人行持善法,乃至於是任何微小的功德,能以清淨意樂之心來隨喜,並將善根迴向菩提的話,肯定勝過用嫉妒心、貢高我慢心成辦的功德。於此五濁惡世中,人人都在追求名聞利養,幾乎無一例外。
《彙集經》云:「三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之大,以佛的神通力可以得知;可是隨喜他人的功德所得來的福報,完全無法測量。從諸多經典記載中,我們可得知隨喜功德非常殊勝,而且必定事半功倍,如此累積資糧的妙法,我們應當隨時隨地修持。
—— 擷取自第14章 內不共加行(不共內前行)─上師瑜伽 七支淨供.《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
【觀音山 龍德上師】
YouTube頻道訂閱 |https://bit.ly/3vjolXf
Twitter|https://twitter.com/LungDuRinpoch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ungDuRinpoche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