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到Pasela'an 緩緩書屋| Hualienhsien確認《紫色迷霧》上架的狀況,離開前順便帶走一本書:《祖靈的女兒》排灣族女巫包惠玲Mamauwan的成巫之路。
對女巫文化、薩滿文化有興趣,之前也買過一本《女神&薩滿》自我啟蒙的神性之路。
在書屋看到這本《祖靈的女兒》,翻看幾頁後,產生一個誤會,一直以為幾年前在其他書店有看過,只是當時沒有買,憑藉著似曾相似之感,離開前將這本書買下。直到看了三分之二提到疫情才知道,喔~這本很新!確認版權頁初版一刷2023年9月。9月直至11月這是第一次踏進書店,不可能曾經看過。應該是今年心裡一直惦記著想要買原住民巫師文化的書的關係吧,有種等了很久終於等到命定想看的書了。
跳過幾篇序直接從主題內容開始閱讀,一度覺得頭暈暈,暫時放下,轉身做點別的事情,隔了一陣子再閱讀,還是頭暈暈,索性跑去小瞇一下,醒來之後,當晚就把整本書一路順讀到清晨五點半,完結。
閱讀有時候也是需要「衝勁」的,之前有讀完的書幾乎也都是一口氣讀完的狀態,最慢也要盡快在一個禮拜內趕讀完畢,一但錯過那股勁,就會永遠被擺在一旁了。那些一直讀不完的書,真的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會認真讀完。(汗)
閱讀《祖靈的女兒》期間不時會冒出:「這本書真是很棒的記錄,撰文者將口述歷史編寫的非常容易閱讀」或是「太精彩了,這個故事有被記錄下來真是太好了」這樣的感動心情。基於「不能只有我看到」,忍不住想分享這本書。
清晨五點多準備躺平補眠前,再補看了一篇包惠玲Mamauwan的序文,她提到兩個促成出書計畫的嘉芳和菁芳,她們用一段話說服了她,才能有這本書的出版:「巫的故事不是只有西方國家才能看得到、讀得到,我們自己就有這麼寫實又精彩的故事,書寫出來才會讓人發現排灣祭儀文化的真實,藉此也可以破除大家對於巫的迷思。臺灣一樣有『巫』的故事,而且十分豐厚。」
閱讀完整本書,再讀到這段文字,完全認同!
《祖靈的女兒》這本書的珍貴之處更在於透過紀錄女巫、頭目家族的日常生活與祭儀文化的真實樣貌,補充長期缺了一塊的排灣文化的想像,當我們這些非原民總是只看到歌舞的表層而忽略了原民祭儀的肅穆性,這本書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更深一層的原民文化意涵。
不單單只是排灣有巫文化,其他原住民族也都有類似的文化,但在歷經數次殖民統治摧殘後又遭遇現代宗教的洗禮,也因為老一輩的族人陸續離世缺乏傳承的影響下,年輕一輩的族人或許已經缺乏對自己族群的祭儀文化有完整性的了解。
對比其他,土坂部落巫文化的保存相對完整,透過書寫紀錄與出版計畫,相信會對日後其他部落或其他族群的巫文化復振有正向的影響。雖然我本身不是原住民,可是看到這本書還是感覺雀躍與興奮。
我很喜歡Mamauwan一再自我提醒的女巫戒律:「巫師的自我修煉,這是對祖先的敬畏敬重,祂們留給我們這樣的資產,後人應當珍惜、運用,這是很神聖的儀式,如果沒有很敬重的態度的去面對,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狀態,甚至用自身的私心雜念去操弄一切的話,這是沒有尊重自己的角色,及儀式背後的嚴肅性。」
因為自己敏感體質,小時候常被抓去「收驚」,對於這些協助我恢復正常生活的靈媒與「巫」總是有很多好奇,不過當我開始注意到有一窩蜂的靈媒產生時,或是當某些靈媒開始講述一些「太玄的威脅性言論」,還是會不免懷疑其真實性。我始終相信人可以有信仰,但不要太迷信。因為自身的經歷,我相信「巫」、「女巫」,但我更需要在理解她具有「正直、誠實的心態」才能相信對方。即便是很熟的人了,有些話還是要自己評估一下再決定是否相信會比較保險。
書中也有提到不是所有的女巫都能精通所有的經文或是理解儀式意涵,有些沒有再更精進的就只能停留在初學的階段,因而產生儀式斷層,非常可惜。又Mamauwan提到復振不易之處在於「若沒有巫師紮實的巫術,復振後的復刻儀式很容易流於『有形無神』的困窘」。而目前不少祭儀在沒有處理周全,又為了迎合現代觀光主流喜好隨意添加活動內容,已變成「嘉年華會」的概念。
破壞一夕,修復一季,而這歷經百年的崩敗,復振文化真的不是輕輕鬆鬆就可以完成的「一件事」。雖然以前就知道復振文化不是容易的事,但屬於比較空泛的想像,書中講述了很多現實層面的狀況,實際透過這本書我才真正理解當代原住民要復振文化與找回文化認同是非常艱鉅的一項工程。
對比過去,臺灣這些年來對於認識不同族群有越來越多元的方式,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透過自身主動的去了解、理解才能創造更寬廣認識彼此的機會。
雖然無法清楚地講出「為什麼需要彼此理解的理由」,但直覺臺灣社會需要這份理解才能前往下一個階段,現階段我們對各族群的認識還是太陌生了。
如果喜歡我的讀書心得,歡迎追蹤、贊助、給愛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