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下文學.前導書評.媒介計畫簡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法國文化界,早已脫離五十年前「後現代仿科學術語」,如「真實效應」(effet de réel)、「文本愉悅」(plaisir du texte ),於競合態勢之下,於千禧年肇始,以百米速度,另求蹊徑。
與其以何其光鮮術語,以「翻轉人類世」之名,批判所有可能文化,以「虛構想像」之名,統領所有可能宇宙,法國文化界不斷自省,轉為腳踏實地,以社會實踐和價值承擔,面對當下挑戰,支撐起產業與文化的百年根基。
當今法國,再如何虛構的作品,都嘗試緊密連結現實,與其算計「真實效應」,不如神會「真實溢滿」(excès du réel);再如何追求想像的文學,都著力批判完美烏托邦,與其追求美麗純粹的「文本愉悅」,不如弄髒雙手,實踐「社會參與」(engagement)。
以一種望向不完美自身,與無意義自然的情願、不情願連結,法國當今文藝,不由自主轉向一種「開放」狀態,「藝術多元性」與其以「美學至上」作為理由還是藉口,不如與「自然多元性」共通款曲,不如與「社會複雜性」共體共振。
以一種連結人造藝術與自然現實,共振出的「多元性」與「複雜性」,法國當今文學,以背對學院象牙塔菁英術語,交出一張能夠支撐產業與文化的成績單,不僅呈現面對三年疫情的韌性,產業規模逆勢成長,更呈現一種民間百花齊放,自主類型的蓬勃發展,尤其千禧世代崛起,成為引導浪潮的潛流,如造成網路自營出版的新現象,並讓嚴肅文學,因其強烈的社會參與,擠進年度流行排行榜,如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 82 歲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以其極左女性主義、底層書寫實踐,震攝風花雪月的暢銷作家排行榜,於花都一時造成洛陽紙貴。
面對法國文學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蓬勃生態,個人計畫撰寫指標性作品的導引書評,不僅需要對內深入閱讀原文文本,更要向外連結國家文化現象與國際產業動態,理出一條法國文學生存大道,希冀作為一種通向華文世界的媒介,作為跨國界、跨文化的溝通、借鏡、流通的橋樑。
本計畫的第一篇,將為引爆全法話題的政治小說-紀里安諾·達·安波里(Giuliano da Empoli),所著的《克里姆林宮的魔術師》(Le Mage du Kremlin),作者如何深刻連結虛構小說與現實政治,淋漓展現普丁如何巧用人民追求秩序與榮光的「帝國」情結,並作出「沙皇」將發動戰爭的準確、可怕預言。
並不是時間太多,資源無限,倒是沒有時間,毫無資源,可能為德勒茲所言,創作並不為了「文本愉悅」,卻生於一種「緊急狀態」(urgence),如以不怕髒的手,碰撞當今的現實危機。

【延伸閱讀,文學生態,長期無償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3會員
226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步入後疫情時代,台北書展盛大開幕,在此特別提出法國出版市場的年度觀察,作為拋磚引玉,敬請指教,歡迎分享。
今天(2023年1月19日)法國全境大罷工,全國交通癱瘓,街頭預計百萬人遊行,抗議總統馬克宏提出的「改革」-以財政平衡作為技術手段,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延後至64歲,被批評為菁英主導的新資本主義,達成全面宰制的又一步。 文化界對此重大社會抗爭,並沒有缺席,於全國大遊行之前,聯合發表宣言...
語不驚人死不休,諾貝爾2022年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發表震撼人心的得獎致詞:〈我為報復我的階級寫作〉,再次吹皺法國文壇一池春水。原本壓抑的文人雅士,不再忍耐,於〈費加洛報〉這樣的文學專欄中,「膀胱漏尿」、「駭人聽聞」、「哀號遍野」,這樣露骨的街頭謾罵修辭,傾巢而出,菁英意識形態,畢露無遺...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於十二月七日,於瑞典發表得獎演說。82歲的安妮·艾諾不改其女性主義的火力,於衣香鬢影的場合,提出「我為報復我的階級寫作。」我們可以發現,整場演講圍繞著女作家不斷發展的三個主題:階級、性別、解放。
法國鞏固爾文學獎再展書市奇蹟,《痛快活著》(Vivre vite)-女作家布里姬·基霍(Brigitte Giraud)的私小說,原本評價兩極,銷售不佳,但經過十四回合評審激戰,驚險獲得鞏固爾獎,讓這本小規模發行純文學書,所有書店供不應求,全國大缺貨,洛陽紙貴...
法國文壇似已脫離洪席耶批判的「去政治化」(apolitique)的「後現代科學」,當今文學生態關注的是現實思考,轉向面對政治地緣,看見社會階層,融入自然生態,如今年的鞏固爾文學獎,即是以緊扣戰爭當下的政治書寫,對上女性創傷復原的親密書寫,爭戰至14回合投票,仍不分勝負。
步入後疫情時代,台北書展盛大開幕,在此特別提出法國出版市場的年度觀察,作為拋磚引玉,敬請指教,歡迎分享。
今天(2023年1月19日)法國全境大罷工,全國交通癱瘓,街頭預計百萬人遊行,抗議總統馬克宏提出的「改革」-以財政平衡作為技術手段,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延後至64歲,被批評為菁英主導的新資本主義,達成全面宰制的又一步。 文化界對此重大社會抗爭,並沒有缺席,於全國大遊行之前,聯合發表宣言...
語不驚人死不休,諾貝爾2022年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發表震撼人心的得獎致詞:〈我為報復我的階級寫作〉,再次吹皺法國文壇一池春水。原本壓抑的文人雅士,不再忍耐,於〈費加洛報〉這樣的文學專欄中,「膀胱漏尿」、「駭人聽聞」、「哀號遍野」,這樣露骨的街頭謾罵修辭,傾巢而出,菁英意識形態,畢露無遺...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於十二月七日,於瑞典發表得獎演說。82歲的安妮·艾諾不改其女性主義的火力,於衣香鬢影的場合,提出「我為報復我的階級寫作。」我們可以發現,整場演講圍繞著女作家不斷發展的三個主題:階級、性別、解放。
法國鞏固爾文學獎再展書市奇蹟,《痛快活著》(Vivre vite)-女作家布里姬·基霍(Brigitte Giraud)的私小說,原本評價兩極,銷售不佳,但經過十四回合評審激戰,驚險獲得鞏固爾獎,讓這本小規模發行純文學書,所有書店供不應求,全國大缺貨,洛陽紙貴...
法國文壇似已脫離洪席耶批判的「去政治化」(apolitique)的「後現代科學」,當今文學生態關注的是現實思考,轉向面對政治地緣,看見社會階層,融入自然生態,如今年的鞏固爾文學獎,即是以緊扣戰爭當下的政治書寫,對上女性創傷復原的親密書寫,爭戰至14回合投票,仍不分勝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巴黎奧運一路延燒的多元運動風,將引爆今年秋冬時尚圈令人注目的聯名系列LACOSTE x CLOT。 這項由法國運動品牌LACOSTE攜⼿香港潮牌CLOT,融合法式優雅與中式美學的時尚聯名設計,橫跨復古與現代的創意令人驚艷。
Thumbnail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咖啡廳你會用哪一句話呢??小編覺得喝咖啡、聊是非絕對是最貼切形容咖啡廳的一句話。市面上有許多咖啡廳都有不同特色。這家MAYU   BISTRO&CAFE也是非常特別。 MAYU   BISTRO&CAFE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47之2號 ​營業時間
Thumbnail
縱觀歐洲國家,法國一直是文化產業的巨人,百年來湧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家、詩人、電影製作人和音樂家,特別是在 20 世紀新一代的不懈努力下,法國經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復興,即使是在美國當道的迷幻搖滾領域,法國也絕對有與之抗衡的能力。
  沙特在寫〈何謂文學?〉時,面對的是當時法國「文學應不應該介入社會?」的問題。但何謂介入?或者反過來說,不介入如何可能?我們要去問得其實應該是反過來的,藝術要不要去「介入」美術館、文學要不要去介入文學獎。作者是在社會裡面寫字與繪畫,不是在某座真空的象牙塔、更不是某個抽象空間。
Thumbnail
第20屆法國里爾鋼琴節以「莫札特馬拉松」為主題,閉幕音樂會由鋼琴老將艾馬爾、新秀哈絲姬兒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Adam Laloum、伊莉莎白大賽首獎得主Jonathan Fournel接力演出三首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順利落幕。音樂節很特別,三首鋼琴協奏曲是接續演出,沒有安排中場休息,但也不覺得
Thumbnail
昨天的歐洲選舉,在法國引發兩次爆炸性發展。 這張圖為昨天選舉結果,藍色部分為極右領先,紅色為左派領先,白色為執政黨領先。 法國 92% 的選區,昨天為極右派之地盤。 極右派以超過 30% 的選票,不但成為法國第一大黨,更為超越總統執政黨之14% ,兩倍之多。 彷彿這樣的政治地震還不夠,
所有熱愛文學和創作的人,多半有一個超大的夢想,哪天自己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因此,在未能走向斯德哥爾摩的講台以前,有志於此的作家們蒐集和閱讀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本,即像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靈丹妙藥,而且長期服用(閱讀)的話,必定會更加接近這個偉大的距離。   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過這樣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我在台北當代南港展場晃著晃著,忽然被眼前一串玻璃串鍊的藝術創作深深吸引。這不是曾在香奈兒店上看到的那串彩色玻璃珠串相似嗎?當我了然創作背後隱藏著纏繞和掙脫的傷痕時, 也正是藝術 「療與癒」的開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巴黎奧運一路延燒的多元運動風,將引爆今年秋冬時尚圈令人注目的聯名系列LACOSTE x CLOT。 這項由法國運動品牌LACOSTE攜⼿香港潮牌CLOT,融合法式優雅與中式美學的時尚聯名設計,橫跨復古與現代的創意令人驚艷。
Thumbnail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咖啡廳你會用哪一句話呢??小編覺得喝咖啡、聊是非絕對是最貼切形容咖啡廳的一句話。市面上有許多咖啡廳都有不同特色。這家MAYU   BISTRO&CAFE也是非常特別。 MAYU   BISTRO&CAFE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47之2號 ​營業時間
Thumbnail
縱觀歐洲國家,法國一直是文化產業的巨人,百年來湧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家、詩人、電影製作人和音樂家,特別是在 20 世紀新一代的不懈努力下,法國經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復興,即使是在美國當道的迷幻搖滾領域,法國也絕對有與之抗衡的能力。
  沙特在寫〈何謂文學?〉時,面對的是當時法國「文學應不應該介入社會?」的問題。但何謂介入?或者反過來說,不介入如何可能?我們要去問得其實應該是反過來的,藝術要不要去「介入」美術館、文學要不要去介入文學獎。作者是在社會裡面寫字與繪畫,不是在某座真空的象牙塔、更不是某個抽象空間。
Thumbnail
第20屆法國里爾鋼琴節以「莫札特馬拉松」為主題,閉幕音樂會由鋼琴老將艾馬爾、新秀哈絲姬兒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Adam Laloum、伊莉莎白大賽首獎得主Jonathan Fournel接力演出三首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順利落幕。音樂節很特別,三首鋼琴協奏曲是接續演出,沒有安排中場休息,但也不覺得
Thumbnail
昨天的歐洲選舉,在法國引發兩次爆炸性發展。 這張圖為昨天選舉結果,藍色部分為極右領先,紅色為左派領先,白色為執政黨領先。 法國 92% 的選區,昨天為極右派之地盤。 極右派以超過 30% 的選票,不但成為法國第一大黨,更為超越總統執政黨之14% ,兩倍之多。 彷彿這樣的政治地震還不夠,
所有熱愛文學和創作的人,多半有一個超大的夢想,哪天自己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因此,在未能走向斯德哥爾摩的講台以前,有志於此的作家們蒐集和閱讀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本,即像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靈丹妙藥,而且長期服用(閱讀)的話,必定會更加接近這個偉大的距離。   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過這樣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我在台北當代南港展場晃著晃著,忽然被眼前一串玻璃串鍊的藝術創作深深吸引。這不是曾在香奈兒店上看到的那串彩色玻璃珠串相似嗎?當我了然創作背後隱藏著纏繞和掙脫的傷痕時, 也正是藝術 「療與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