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浩然 1974 年生於首爾,畢業於高麗大學人文學院國語國文學科,曾擔任過電影編劇、漫畫腳本策劃,後來轉換跑道成為全職作家,並在 2013 年以 ⟪望遠洞兄弟⟫ 奪下第 9 屆世界文學獎的優秀獎,展開他的小說家生涯。此後還推出了長篇小說 ⟪情敵⟫、⟪幽靈作家⟫、⟪浮士德⟫,20 年以寫作維生的人生故事 ⟪每天寫,重新寫,寫到最後⟫,並在 2021 與 2022 年接續出版 ⟪不便利的便利店⟫ 和 ⟪不便利的便利店 2⟫,系列銷售已達 150 萬冊。
我最初是因為 ⟪不便利的便利店⟫ 才開始注意到金浩然這位作家,台灣大多數的讀者可能也跟我一樣,因為他先前的作品還沒有被翻譯成中文過,反而是因為 ⟪不便利的便利店⟫ 受到各地好評後,才開始陸陸續續有作者過去作品的翻譯出版計劃,包括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
⟪每天寫,重新寫,寫到最後⟫ 這部作品在韓國的創作和出版實際上時間早於 ⟪不便利的便利店⟫,正好成為一部記錄作者在成名之前的 20 年間(2001 - 2020),堅持走在寫作的道路上的心路歷程,憑藉著熱情與毅力負重前行,非常令人動容。
雖然大部分介紹都會提到作者在 2013 年獲得世界文學獎後,才正式以小說家的名義出道,但其實他早在 2006 年就做了第一次嘗試,辭去工作試圖以寫作維生,當時作者 33 歲。在這段時期,作者創作的三部電影劇本和一部小說,沒有一部劇本被電影公司採納,唯一的小說也在投稿文學獎後落選,成為全職作家的計畫在兩年內徹底失敗,只能在 2008 年再度重回職場,當時作者 35 歲。
重新開始工作後,作者的心思還是被寫作佔據,兩個月後又向公司提出辭呈,第二次踏上了成為全職作家的道路上。儘管檢討了許多第一次失敗的原因,但後續創作的作品還是接連地被各個公司與獎項拒絕,只能透過打零工、賣書、外包接案,才能勉強糊口。一直到 2013 年 ⟪望遠洞兄弟⟫ 這部作品榮獲世界文學獎的優秀獎後,才開始在韓國得到一些關注,當時作者已經 40 歲。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訴說從 2006 年第一次辭職,到 2013 年獲獎中間度過的七年時光:
不知不覺我就已經 40 歲了,如果在我 33 歲再度成為全職作家時,有人跟我說:「現在開始的 7 年後,也就是你 40 歲時,你才會被認可為作家。」那我還會重啟全職作家的生活嗎?如果有預言家這樣預言的話,我是絕對不會走上這條路的,終究是不知道所以才能做到,我認為人生是未知的,只有過過看這樣的日子才會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
或許就是因為看不清楚前面的路,才會讓你想繼續往前一探究竟。有時候不確定性會帶來恐懼,讓你躊躇不前;但有時候也是因為不確定性,讓你對未來產生期待,成為堅持下去的動力。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作者本身非常享受寫作的過程,或許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作者最終還是沒有成功熬出頭,但我相信他依然會對自己完成的作品感到驕傲。
一直以來,寫作在我的想象中,是一個非常依賴靈感的工作,作家應該都是在等待靈感到來的瞬間,一氣呵成完成一部部的經典作品。透過這本書才開始意識到,作家事實上是一個比其他工作都還需要建立習慣與規律的職業。
作者為了讓每一部作品的收入能夠支撐自己到完成下一部作品,努力保持著每年出版一部新作品的節奏,甚至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寫出 3 張 A4 紙的內容,以這個速率計算,一本 300 頁的小說大概需要 100 天來完成,這還只是初版。一部作品從初版誕生到出版上架中間,還會經過多次的來回修改,甚至是大規模重寫,這些都仰賴作家在日常中建立寫作的紀律,才能在上一部作品的收入見底前完成下一部作品,而不是癡癡等待靈感的出現。
最後分享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參與了幾次的文學館入駐計畫,這類型的計畫會在一個期間內贊助作家生活的吃住,並且提供環境讓作家能夠專心寫作。第一次了解到原來有這樣的計畫,搜尋了一下才發現台灣其實也有提供作家和藝術家到各地駐村的機會。這樣的計畫不只能夠減輕作家生活的壓力,還能提供作家深入各地生活和取材的機會,例如:作者曾經為了創作背景在濟州島的故事,而入住了濟州島的文學館。總的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