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廣告炎上事件 那些玩玩具的成年人們

2023/10/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昨天群組裡傳來教育部被炎上的廣告。
30秒宣傳廣告中,一名已婚爸爸,帶著老婆、小孩拜訪女性長輩,並私下拿錢請長輩代收自己訂購的「公仔」,沒想到不僅遭到嫌棄,錢也被挪去買「更有用的東西」,最後以該名爸爸在鏡頭外大嘆「媽…」的哀號聲收尾。(以上引用自民視新聞)

教育部道歉後原廣告已刪除,以下為網友備份。

群組裡的冷嘲熱諷讓遠離時事的我也不禁點開廣告看了內容,這幾年把男生動漫遊戲相關收藏品丟掉的老婆、女朋友們被炎上相關事件都還歷歷在目,沒想到教育部居然敢捅這個馬蜂窩,我實在佩服他們的勇氣。

以PTT為首,各種論壇的討論跟嘲諷也很有趣,但這時我想到的是別件事:現在生氣的這群玩具收藏者跟玩家們是誰?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買玩具?

身為一個玩具買家我不算資深。以年紀來說,我是舊聯考時代末代考生,從國中到高中讀了六年男生班,網路不算發達的當時,男生們興趣從運動、漫畫、電動都有,各個群體彼此間雖然不一定擁有相同興趣,卻都也相安無事。打球的人偶爾也會打電動,看漫畫的人跟運動掛的也會一起打球,不管看不看NBA或漫畫,每個人總說得出幾個球員跟漫畫角色名字,當時就身邊圈子來說,大家一片和樂融融,完全想像不到有一天御宅在台灣會發展成宅男那麼負面的標籤。

這一代的男生們就算自己沒經歷過,可能也有耳聞一些多年收藏被家長丟掉、燒掉之類的悲劇,而主要原因都是因為「玩這些東西才會念不好書」或「不玩書會念得很更好」。

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個收藏品被丟光的受害者。不管被丟掉的是什麼,都會是心靈創傷。雖然不想在玩電動還有看漫畫會對人生產生多大幫助這件事上著墨太多,但只能說在人生中重要時期幫助過我的朋友,還有第一次、第二次一起開公司的合夥人都是打電動、聊電動認識的,不敢說玩這些東西就一定能得到什麼厲害或是珍貴的機遇,但沒有玩,我一定遇不到這些人。

最近疫情開始後,日本鋼彈模型的銷量開始直線上升,以前不玩的、因為結婚工作被迫放棄的人們,因為隔離等原因,大家又回到模型的懷抱。也因此帶動了其他玩具模型的銷售。

大家窩在家裡組鋼彈導致鋼彈大缺貨,某些店家甚至規定一組客人只能買一盒

大家窩在家裡組鋼彈導致鋼彈大缺貨,某些店家甚至規定一組客人只能買一盒


要是有在關注動漫相關產品的人應該早就注意到,因為少子化,動漫周邊的主力早就不是小孩,而是大人。

一台定價高達日幣18萬的解體匠機,轉賣價更是讓人驚嘆,美少女戰士、七龍珠除了玩具以外也紛紛推出髮蠟、化妝品與飾品,迪士尼與神奇寶貝(寶可夢)時不時與時尚品牌聯名,推出金飾銀飾等貴金屬飾品,不要說玩具,喜愛這些IP的人長大了,有消費力了,擁有更多金錢跟資源投入小時候那些未完成的事情,而這樣的人形成的社群能量,跟當初那些任由主流媒體消費的屁孩不可同日而語。

我在留學時代也賣過神奇寶貝的限定主機,客戶有醫生也有律師,先不論這些人符不符合現代台灣社會定義的宅,但在社會上絕對擁有話語權。

這一台一手價絕對不是以前老人們想像中的玩具可以比擬

這一台一手價絕對不是以前老人們想像中的玩具可以比擬

約莫一年前,跟移居美國多年的小學同學約在東京,兩個資深宅男相聚,不外乎就是逛逛秋葉原、中野,看看那些懷舊玩具跟周邊產品,一整天下來除了家庭、工作、朋友之外話題就是圍繞著電動、漫畫還有玩具,聊下來才發現中年男子們玩玩具要玩得好學問可多了。

幾個月前在台灣有個講座,內容是社群跟打造自我成長的循環,最後結論的環節我想了很久要怎麼舉例,最後我舉了買玩具當例子。

raw-image

基本概念其實很單純,就是我們的人生要怎麼經過有意識的計畫跟實踐,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理想的世界觀。不過舉例就很看客群,因為世代差異的關係,很多東西隔了一個世代,認知會完全不同,所以舉玩具這個東西來講,大概可以體會還有不能體會的族群就會分很開。

raw-image

最後簡報如上圖,裡面也用了很多我跟朋友討論的內容來舉例。比如老婆跟家人反對怎麼辦?要不要裝潢一間新房間或是買一個新房子來放玩具?展架要怎麼擺?燈光要怎麼打?不管收藏什麼東西大概都會遇到這些問題。

克服了第一關“買玩具的開銷”跟“怎麼買到玩具”以後,後面的問題還有一大堆要解決。總之玩具這個話題在中年男子之間已經昇華到另一個境界了。


柿子專挑軟的吃,宅男就該被消費?

如前文所說,當初青澀的少年們,如今早已在社會上各個領域挑起大樑,而說起主流媒體跟宅圈正面對幹,我還想到2007年發生過的「宅男不該活在世界上」炎上事件。(以下有解說影片,若不想看影片也可以看文字說明


簡單來說就是當年以吳宗憲為首的藝人,大量消費御宅族群,主流媒體跟進,無辜的動漫迷們就這樣遭殃,要被各種貼標籤,各種負面定義。面對這種鋪天蓋地的攻擊,我曾經也是反抗的一員,到處正名御宅族的定義,發文、推文,努力要釐清尼特族(閉門族)、御宅族還有台灣媒體定義的宅男。

後來我發現這一切根本沒屁用,媒體圈聯合起來定義一件事,根本不是我們民間可以反抗,因為我們的言論頂多就是網路文章,對方掌握綜藝節目、新聞等等資源,視聽大眾也不會甩我們,對於各種反抗等於是對空氣揮拳。雖然當時我已經要去當兵,身為一個準社會人士,已經不在那個言論風暴的中心,但還是對曾經待過的群體感到不值、感到憤怒跟無力。

最後我記得2007事件演變成上街抗議遊行,但看新聞畫面參加者寥寥無幾,最後就這樣結束了,只留下各大論壇的討論串,還有圈內一些餘波。


被消費的究竟是買玩具這個興趣?還是不善社交的族群?

宅男這個名詞的定義之戰,轉到現在來看,是主流媒體大獲全勝,但回到當年的狀況來說,會被調侃的,其實不是喜歡動畫、漫畫與遊戲這個興趣,而是那些不修邊幅、不善社交、在班上或群體中被視為“怪咖”的人,甚至我覺得這樣的人,無論他興趣是什麼,都會被消遣、歧視,“宅男”這張標籤,只是其中一個手段罷了。

講到宅男被污名化的始祖,追本溯源可以到1988年日本的宮崎勤事件。案中罪犯宮崎勤先後綁架、傷害及殺害四名年紀介於4-7歲的女童。

宮崎事件發生後,日本動漫畫產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至1995年《新世紀福音戰士》播出,日本人看重了御宅族文化有着可觀的經濟利潤,因而重新發展,才開始恢復。

當時負責報導的記者木村透,於2005年11月21日坦誠他在取材時為了製造話題,將成人錄影帶放置在正常錄影帶堆的最上方後進行攝影(5700多支錄影帶中,成人與幼女相關題材的作品只佔了44支),造成社會對於動漫畫產業的誤解(該聲明已被刪除)。(詳情請參閱日文wiki

宮崎勤房間照片

宮崎勤房間照片

無論是台灣還是日本,講到最後能帶動這些社會風氣,把各種族群貼上標籤的還是新聞媒體。順帶一提宮崎勤在2008年執行死刑,正好在2007台灣涼宮春日事件發生後一年。

結語

這次教育部廣告,可能有點搞錯了,當年那些喜歡ACG的人們,如今年紀已經不小,除了握有各種社會資源以外,還有投票權,得罪了可不要想像當年吳宗憲一樣可以安全下莊。

吳宗憲的族群跟宅圈群不衝突,當年主流媒體也握有壓倒性優勢。而物換星移,當今是自媒體分眾的年代,就算各個同溫層中醞釀著許多固執偏激的想法,但換個方向來說,這些族群們也不會輕易被主流媒體帶風向。從教育部這次看來,算是宅界小小的勝利吧。

至於指蒐藏玩具算不算宅?怎樣才是真正的宅?

這些問題就留給大家來定義吧!

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中年人來說,買買玩具,組組模型,裝潢一些房間可以跟同好分享就已經很滿足了,其他價值就留給大家去捍衛吧。



8.9K會員
211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