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義務成為你心中的「大人」

2023/10/09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將靈魂帶入另一個世界的能力,最終將另一個世界帶回現實的日本街頭。圖為龜有車站前的兩津勘吉像。

將靈魂帶入另一個世界的能力,最終將另一個世界帶回現實的日本街頭。圖為龜有車站前的兩津勘吉像。

「都幾歲了還在玩這個?」

這句話除了是這兩天輿論炎上的教育部少子化廣告核心問題之一,也是我與弟妹血淋淋的真實人生。在大學畢業後的十年間,只要我們房間出現任何和動漫卡通有關的東西,連衣服花樣都包含在內,都會被講這句話。

自從大學畢業以後,家裡長輩在孩子們的生命中劃定了一條線,彷彿在那之後就長大成「大人」了,不可以再碰「小孩子」的玩具,否則就是「幼稚」、「長不大」、「浪費錢」。

而所謂「小孩子的玩具」定義非常寬廣,通常只要是任何看起來可愛的、和現實物件長得不像的、有背景故事或卡通元素脈絡的設計與美術都包含在內。偏成人的向從漫威模型、吉卜力工作室貴森森的金屬王蟲雕塑、新世紀福音戰士初號機模型,到全齡向的「迪士尼」周邊,如妹妹最愛的花栗鼠奇奇蒂蒂,全部都逃不過「都幾歲了還在玩這個?」的荼毒。

這正是十年來讓我們非常不舒服的言語暴力日常,甚至「極其自然覺得這就是正確價值觀」的長輩,在講這句話的時候,是一點點惡意也沒有,更別提覺得是否有不尊重或者不對。因為他講這句話時,是正在執行「長輩對晚輩的期待與關懷」,站在金錢與社會地位勝利者的角度,向我們勉勵「就是要丟掉那些幼稚的東西,變成跟我一樣成熟的大人,才能成功、賺大錢。碰那些幼稚的東西只會玩物喪志,你們要快點長大,成為有用的人。」

他們打從心底,覺得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長大就不該碰任何將虛構故事世界帶進現實的文化與設計作品,才能成為「成熟的大人」。

而我們,正好就是教育部影片的目標客群,三十歲左右的生育主力人口。

那個如今掌握社會絕大多數資源、地位,完整享受了台灣經濟起飛紅利的世代,大部分人無法理解年輕世代會重視喜愛動漫作品,甚至將其視為生命一部分的心情的真正原因,在於他們來自於物質與資訊匱乏的時代,童年沒有機會和虛擬角色建立強力連結,並且無法跳脫那個時代對於「玩具」與「大人」的想像。

教育部廣告中的母親,以其樣貌來看約莫是今日年過半百,1970年以前出生的族群;因此他們的童年時期,約莫就是1980年代之前或更早。

那是個只有故事書、手作童玩與大自然的年代。能陪伴他們童年,並在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象、擁有具體形象的故事及其角色,乃至相關的周邊產品或圖樣,非常、非常稀少。更遑論在那個經濟匱乏的年代裡,絕大多數的家庭生活都很拮据,長輩根本不可能花大錢買玩具給孩子,那是富裕家庭小孩的特權。

因此,這同時也是一個花錢買玩具,被定義為浪費的時代;而這樣的價值觀,也因為童年的渴望而伴隨這個時代的人們一生。

然而,要在抽象理解力尚未發展完全的孩子心中,建立一個故事乃至角色深刻形象與記憶的最強力途徑,就是同時具備聲音和極其具象畫面的「動畫卡通」了。而電視,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傳遞影音的最佳,甚至過去的唯一媒介。

時至今日,所有能紅遍世界,對許多人而言有認同感、陪伴感甚至帶入感的二次元周邊商品與角色,幾乎沒有例外,都來自由音樂、語言、美學、創意與文化所精心編織而成的故事之中,從古老的米老鼠到當紅的鬼滅之刃,無一例外。它們並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代表著一個個動人的奇幻世界。

我們收藏的不只是玩具,也是美學、故事,更是一個個我們嚮往的世界。

然而,在教育部炎上廣告目標客群的父母輩,也就是廣告中的祖父母輩的成長過程中、童年時代裡,並沒有這樣的東西。

這種「因為長時間觀看聲光影像建構的虛擬世界,形塑深刻的記憶與陪伴感受,和虛構世界中的角色建立強烈連結」的能力與成長經歷,是他們許多人都沒有的、無法想像的世代差距。

這一切,也和台灣的媒體發展歷史有關。


台灣的電視是在1962年4月28日,臺灣電視公司正式成立之後才開始發展的,一直到1969年10月31日中視成立,才打破了一家獨大的局面,且到1990年前都只有「老三台」可選擇,十分侷限。在台視成立後的十年間,電視一直都是奢侈品,一個村裡面可能只有一兩台,許多長輩仍記得那個一堆鄰居擠到某戶有錢人家看電視的景象。

一部好的二次元作品,必須經過長期甚至重複的觀看,才能深植孩子心中,刻畫出角色與其世界的鮮明形象,激發陪伴的感受與擁有的渴望。

而紅遍大街小巷的二次元作品,科學小飛俠直到1977年12月26日才在中視首播,隔年無敵鐵金剛和北海小英雄也來台灣,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卡通明星。而能重複觀看的錄影帶,更是1980年代以後才開始出現。

然而,這時候正值1970年前世代的孩子們剛進入為課業忙碌的階段,且大多數家庭家境仍不好,孩子放學回家後,除了功課外也幾乎沒有太多時間看電視(如果買得起電視的話)。務農家庭回家當然是幫忙田裡的事或家事,而在1972年開始強調的「客廳即工廠」家庭代工文化,也讓台灣到1980年代左右,家長抓著孩子們一起在放學與下班後做手工賺外快的景象,成為經典的時代圖騰。

如果時間現線再往後推呢?不好意思,這些當今生育世代的父母輩們,還是幾乎沒時間看電視。因為他們上高中就開始面對極其殘酷的「大學聯考」,沒考上大學或讀五專的人就直接出社會拼經濟去了;更別提普遍早婚讓眾多女性直接開啟母親人生,無暇育兒與家庭以外的任何事物。

在那個台灣經濟大起飛,薪水可能今天半價但房價卻只有十分之一的年代,絕大多數台灣人們心中唯一的念頭,就是「努力賺大錢」,再也無暇發展個人興趣或文化、藝術相關的嗜好。因為那是一個只要肯加倍努力,無論職業貴賤幾乎都能買得起房的年代,差別在大小地段而已;不像今天別說蛋殼區,連蛋殼最外側的碳酸鈣區都能漲到在地九成工作薪資買不起,整個房價所得比除了「對的行業與出眾的人以外」年輕人普遍絕望的狀態。

對這個世代的人來說,人生之中和賺錢無關的事情,都是排在「賺到大錢五子登科退休之後」再來實現,都來得及。年輕的生命不該蹉跎在那些「賺錢以外的事物之上」,也應該要為家庭犧牲奉獻,反正退休孩子大了就可以享清福。

他們確實也辦到了,年輕時代超級努力,搭上時代順風車成功賺得盆滿缽滿,支撐著台灣超高房價的長輩滿地都是。這也是無論再怎麼打房,台灣房價始終下不來的最大理由之一:「市場機制。」無論年輕世代再怎麼哭喊,買得起的人、能買來投資的人還是爆幹無敵多,讓房價一鬆動就會被他們給買上去。

台灣當今30歲左右的世代,要能買得起房,只有幾條大路:家裡的長輩就是那個時代的勝利者直接幫出頭期款階級複製(這種是大多數)、投入科技業努力十年存到頭期款(科系限定)、創業拼一把成功賺到頭期款(YTer也算)、軍公教與傳統師字輩省吃儉用存到頭期款(穩但越來越難)、跑船等特殊行業(畢業即破百)、在工地等各種傳統手藝行業中熬十年成為師字輩(不要小看各種師傅)、努力成為萬中選一的奇才在任何領域都能發光發熱賺到錢...等等。

若不是萬中選一的奇才到哪都能發光,想買房、過安穩平淡的生活有沒有其他路呢?不好意思,在資源已所剩無幾,各行百業除了超熱門職業外一率低薪高工時到不堪入目的當代台灣,躺平幾乎是唯一選擇。

因此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退休後的生活已不敢奢望,活得快樂、把握當下、注重生活品質過好每一天、尋求自我實踐,已成為年輕世代的主流價值。放棄自己與一切喜好努力賺錢存錢,為生子犧牲奉獻,等財富自由以後再來實踐興趣,那已經是極少數人所選擇的生活

而也因為低薪、顧自己的未來都不敢想了,誰會想生後代來受苦並壓縮自己的生活品質?那簡直佛祖轉世,但佛祖也沒在生小孩的,希臘諸神才會。

這時,教育部廣告裡「公幼一個月才一千」更顯諷刺,因為「抽不到,或高工時過勞的家長無法在公托與現實脫節的下課時間接送,和相較於私幼而言較長而空白的暑假,轉而勒褲帶送私幼」才是常態,各種調查報導比比皆是,這好意思拿來打廣告,我都不好意思看。

不小心順藤摸瓜了,回到主題,炎上廣告裡的長輩,代表了他們那一整個世代的絕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生命中經由影音媒介而與虛構世界的人物建立深刻連結的感受。因為當他們有機會深度接觸影音媒介時,大都早已離那個「什麼都會相信,並對生命充滿想像力的單純童年」太遠、太遠了。

影視媒介的普及,在他們的童年末期甚至之後,讓他們沒能來得及建立,將自己的感官、意識與想像延伸到虛構作品中的能力,許多長輩更窮其一生無法理解這種以想像力遨遊各種奇幻世界的感受。

當然,這裡指的是大多數長輩,世代文化是由大眾所形成並堆動的,才會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但大眾不代表全部,每個時代都有先知與能人志士走在風口浪尖。如果你或你家長輩走過那個世代卻擁有這種能力,或同理心,或尊重包容,那麼你一定來自一個幸福或不虞匱乏的家庭。

不過,在他們的童年裡,可能透過影音媒介與他們建立深刻關係的二次元角色其實也存在,那就是「布袋戲」——有幾百年來的傳統文化打底,加上1970年開播的雲州大儒俠,讓布袋戲從野台走入越來越普及的家庭電視,與許多國民的心中。但當時仍不是家戶都有電視,布袋戲的內容也並非為了兒童設計而是成人取向,因此難以如同當代動漫卡通一般在孩子心中建立具象的世界觀與連結。

而這種時代回憶與認同,也讓收集「布袋戲偶」這個來自布袋戲宇宙的周邊商品,在長輩的心中比較不會像當代動漫卡通一般有「幼稚」的評價——因為是傳統文化,長輩經歷過甚至自己也愛看,能夠感受其背後意義,且設計初衷就是成人取向。

因此,會講出「都幾歲了還在玩這個!」的長輩,都是受困於舊時代的人們,在批判的同時,由衷期待新世代的年輕人,照著他們心中「成功」的公式努力,深信那就是生命唯一的出路。

然而,若不具備跨世代的同理心與想像能力,任何不在他們走過的那條路上的選項與價值,在獲得金錢上的成功之前,都將被他們視為邪魔歪道,而遭受無盡的羞辱與批評。他們用他們的期望與「愛」,深深刺痛著年輕人無力的心。

長輩或許因為愛我們,而希望我們跟他們一樣成功,但卻不曾想過世界已和當年不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典範與掙扎,而世上最讓人受傷與痛苦的,就是沒有同理心與理解的愛。

科技與經濟的進步,賦予了當今的年輕世代,將自己的靈魂任意投入其他世界的能力。然而,這些為台灣帶來經濟與科技成長的長輩們,一面無視自己一手打造的當代台灣,一面拼了命將自己走過的成功路,今日已窒礙難行或不再那麼多汁的職涯想像:「全心投入工作累積財富,其他所有和錢無關的事都退休再說」的大人的樣子給標準化、強加在我們身上。

房價飆了十倍,薪水卻沒變,世界已經跟你們長大的時候非常不一樣了。請不要期待我們成為你們心中的「大人」,每一個世代的年輕人都有權自己定義所謂的「大人」,更不要批判一個自己完全不懂也無法想像的能力。哪怕無法跟那個「成功世代」一樣賺錢容易人人買房,年輕人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而不是被長輩拴上「生育」與「價值觀」的枷鎖。

這支廣告會炎上,就是以普遍發生在這個時代的世代衝突為劇情,以片尾第一加害者「長輩」與第二加害者:「反對自己興趣甚至附和第一加害者的伴侶」,重創了畢業後就活在這種世代歧視和言語暴力,並掙扎於低薪高工時高房價中的世代。甚至以兩個加害者的嬉笑收尾,讓遭遇過這種世代壓迫、言語暴力的年輕世代難以接受。

它勾起的是再真實不過的生活遭遇,那個擁有一切、享盡台灣經濟果實的世代,因為無法想像自己的童年來不及建立、並可能一生無法獲得的能力,而對年輕世代的不理解、不尊重與不接受。並以一個同為受害者卻站在加害者角度幫腔的伴侶,凸顯出婚姻的可怕。

這不只是「興趣不被重視」的痛,更是血淋淋的世代霸凌真實寫照。


這支廣告用「和訴求主軸『0-6歲國家養』完全無關的劇情」成功引起了眾怒,光從內容就可以一窺編劇的荒誕。但仔細端詳影片劇本後你會發現,這支影片應該完全是由片中長輩的那個世代,也就是長官階級所主導。因為它赤裸裸地呈現了無法同理並訕笑199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們,所擁有的「將靈魂帶入另外一個世界」的能力,根本不可能純粹由年輕的小編團隊所編成。

後續的公關處理與道歉文,更是展現了至今仍躲在教育部背後的高齡長官,對於社群媒體應用的無知:任何一個有媒體、公關敏感度的人都知道,社群媒體營造的虛擬形象,只能用來傳達正面或中性的訊息,其官方代表性並不足以用來道歉。

一個「道歉」有價值的前提,是建立在一個明確的對象之上,並且將會消耗那個對象的信用值,接收到訊息的人會觀察道歉的對象是否是真心,還是敷衍了事,無論是法人還是自然人。

結果教育部在這種徹底違背年輕世代社會價值的炎上事件發生後,竟沒有一個具官方代表性的真人出來為此事負責、道歉,有的只是小編團隊把短短的官方新聞稿轉化為粉專貼文,甚至一開始還以「雅婷」這個虛擬形象署名,真的是有違專業、有失誠意。

而這種官方的宣導短片標案,我剛好也當過幾次評審委員。今天會出這種包的根本問題,在於審查制度無法落實:影片當然會聘請具備相關專業的審查委員,但期初審查之後,廠商會直接開始製作,然後期中審查才會把已趨完成的半成品拿出來,中間「完全不會跟委員討論」。因此當委員看到半成品後,就算措辭強烈直指半成品有問題,能修改的幅度也微乎其微,廠商多半會用「時間不足」、「經費有限」、「主角沒時間」等理由推掉。唯一能扭轉局勢、以強力意見讓作品轉彎的,只有坐鎮會議的最高長官。

所以可以想像,這支廣告的劇本,要馬就是得標團隊年齡層超高,才會從編劇、導演、攝影師到後製都沒有任何人覺得這種劇本很不舒服。要馬就是長官看了半成品後不滿意,親自下指導棋才把作品變成這種高齡世代喜歡的樣子,而審查委員就算有意見也於事無補。

這種「審查委員只是吃便當,長官喜好主導一切」的標案文化一天不改,我敢保證,這種荒謬的世代衝突事件,只會一再的發生在各式各樣的大小政府部門裡頭。


年輕世代,或許能從傳播歷史的發展,去理解1970年前出生的世代,因為童年的錯過,而無法建立將自己的靈魂延伸到另一個不存在世界中的能力,才會一再有訕笑批判不理解事物的言語暴力產生。但不代表我們必須接受這種嘲諷與不認同、不包容、不尊重。

長輩當然可以不接受、不理解新的文化,但想成為德高望重、促進家族融洽的存在,「尊重的沈默」是極其重要的。而那個不重視情感教育的世代,同樣不理解的是言語的威力極其巨大,一直噴難聽話的下場最終只會是疏遠再疏遠,沒有任何人有義務持續承擔言語暴力。

相對的,不知道這些年輕時很努力,也已經賺得不愁餘生的長輩們,能不能也順著時代的脈絡,去理解生在這個「豐衣足食卻更加困苦時代」的年輕人們,早已無法繼續走三十年前那條已經枯竭的致富之道、但卻擁有著你們所沒有的能力,並也正塑造著屬於自己截然不同的美好生活呢?

房價與經濟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少子化也非短期可以反轉,但從教育部這個廣告所述,「都幾歲了還在玩這個?」的世代衝突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不願理解世界、不尊重自己價值觀以外的事物,並恣意從本位價值觀對年輕人下指導棋甚至批判嘲諷」的長輩,有多麽令年輕世代厭惡與反感。這個現象不只出現在二次元周邊商品上,更出現在常見的「年輕人不努力」等論調中。

只要掌握社會多數資源的長輩繼續缺乏理解時代脈絡的能力、活在過去無法看見世界的變化,並且對年輕人毫無同理心與包容,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那麼,孩子只會日復一日變少而已。

因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很有良心,不願讓多一個靈魂來世受苦,善哉、善哉。


時代的紅利被吸乾吮淨,
晚生的人們只能在經濟殘渣中掙扎求生,
卻仍要被自居勝利者的長輩,
在無奈的生活之上,
強加舊時代的人生價值。

長輩可以繼續笑年輕人賺不了錢、笑我們不努力、罵我們沒責任不生小孩、縱情批判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物、笑我們幼稚愛玩。

可以,都可以。

我們只是笑笑的,戴套打砲,安全性行為,如此而已。

1.5K會員
173內容數
跟著雪羊的腳步,悠遊山林隨影隨筆,在《共享視界》裡,一起看見山的萬千樣貌,加入以影像與文字探索世界的行列。在文影交流間結識同樣熱愛大自然的同好,輕鬆分享彼此的影像記憶與山林故事,建立山與人最深刻的連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