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一定比較懂 Adults are complicated〉

2023/10/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raw-image

我們人生中總會遇到那幾種時刻,例如:決定未來的方向、決定生活的樣態、決定對自己負責,這些決定也許來自於學業、工作、家庭或是自己對生命的憧憬。

本來我們每天就必須要做數個大大小小的選擇,而有些決定,需要的不是一瞬間的勇氣,而是長遠的信念。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這本書,由李惠貞所寫,給了我們不同的思考和觀點,這足以改變我們的信念。

雖然本書副標題是:寫給年輕的你,但我認為,就算你的年紀已經不年輕,閱讀這本書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可以重新思考何謂「大人」、何謂「年輕」,說不定,你會開啟了跟以往不同的生活樣態。

我們會那麼在乎失敗,是因為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非常狹窄,所以,要超越失敗,並不是用念力洗腦自己不要在乎,而是去正視我們真正的恐懼,並且用新的眼光看待失敗。

這就是一個對於失敗的全新定義,經過台灣教育體系薰陶的我們,非常逃避且恐懼失敗(曾經的我也是如此),彷彿失敗就代表你身敗名裂、你大錯特錯,全盤否定了我們自己的全部樣子。

然而,我在經歷一場病的治療歷程後,我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其實失敗和成功都是一線之隔,甚至這是我們其中之二的選擇,我們將這段經歷定義為「成功」或「失敗」,其實還有你可以自己命名的「其他」這個選項。人生並不全部都是二分法,我們更不是洗腦自己不去理會,而是看見我們的害怕、看見我們的渴望,然後把渴望的事物加在「其他」這個選項裡。

別人對我說的話,只能定義他自己,說明他是用什麼方式看待他人,卻不能因此定義『我』。我如何回應,才會定義『我』。我們的回應,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不只是與他人的關係,其實我們對於每段經歷的回應,也形塑了我們是怎麼樣的人。又或是說,我們的「自我認同」影響了我們面對外界事物的回應方式。

一如暢銷書《原子習慣》中提到的觀念-先改變「身份認同」才能建立習慣和行為,一但認為自己是某種人,就會「很自然的」去做那種人會做的事,比如說,當你今天認為自己是個「會運動」的人,那你的目標就不會是只有運動幾次,而是一直都有運動的習慣,這時候行爲就建立了,因此這也是內在動機的終極型態。

這時候,如何形塑自我認同,回到最核心的問題:「你是誰?」

永遠從「你是誰」出發。如果你不是出於真心熱而投入,很容易因為挫敗而灰心。做什麼事最能使你散發光彩,從這個核心去展開你自己的道路。

想想這一生的大大小小經歷裡,你做什麼事情時,讓你覺得自己正在發光,甚至產生:「沒錯!我就是要做這件事!我非常適合!而且我也非常喜歡!」這種發自內心的堅定。

這個絕對是生命中一個很純粹也很珍貴的靈感,是一種發自內心相信的自我認同,這份認同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我認為這種想法是最值得被關注的。

就算你從來沒有體驗過這種「讓內心熱騰騰」的念頭,試試從此刻開始培養覺察的習慣吧,保持體驗的心態及感受的能力,找找那個讓你想永遠待在「現在」的時刻。

生命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綻放。綻放的意思是:作為你自己,活得最全然的方式。我仍在持續體會何謂「綻放」。我的感受是,那是一種向上、一種拓展,把自己打開、自由的感覺。

最後,同樣也是來自書中的一段話,我喜歡作者對這種生命狀態的描繪,而這不會是理想的未來,而是我們「此刻」的感受。

Crystal Lee
Crystal Lee
生活圍繞著這三件事:內在覺察/閱讀/古典占星。可以到IG看看我的日常分享 @crystrolog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