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藝術與人類藝術大比拚——為什麼我們更喜歡人類的藝術創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當今「生成式AI」帶來了AI狂潮,不論是照片、圖片、音樂、影片、文章等,都可以找到相關的AI工具來幫助我們製作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內容作品。然而,人類的藝術創造是否備受AI的威脅?心理學家們又怎麼看待人類藝術作品及AI藝術作品各自所帶給觀者的美感體驗呢?

撰文|王冠云

「巧奪天工」的反思

「藝術」被廣泛地認為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在Bellaiche等人 (2023) 的論文中,他們提到了藝術的兩個面向,一是藝術作品作為「純粹的物理刺激 (purely physical stimulus)」,另一個面向則是人類經驗的「更深層的溝通媒介 (deeper communicative medium)」。從前者來看,AI模型通常能創造出具有高品質的作品,能創造出維妙維肖的美術畫作,然而,「鬼斧神工」、「巧奪天工」等人類用來描述藝術作品高超境界的詞彙,卻沒有辦法輕易地讓AI獲得與人類藝術家同等的評價。為什麼在面對AI近乎完美品質的作品前,人們還是會更喜歡人類的作品呢?

Bellaiche等人 (2023) 在論文中爬梳了不少過去的文獻,許多學者們指出,儘管人類對於美感有各種主觀的信念,但實際評斷藝術時,仍然會受到環境脈絡的影響。而「AI」這個標籤本身,也會對於藝術作品的價值大打折扣。「AI」──這個在產業界充滿正向意義與挑戰性的詞彙,到了藝術界,變成了一個貶義詞,而且不論是在文學、詩學、音樂等領域,皆有類似的「反AI」傾向。

然而,有趣的是,學者們也發現,如果讓人們觀看機器人作畫過程的影片,能降低人們對於AI的負面態度。因此,這使得學者們開始思考,人們欣賞藝術以及評價藝術的背後,到底真正看重的價值是什麼呢?

視覺藝術的欣賞要件:「努力」和「敘事性」

在Bellaiche等人 (2023) 的論文裡,使用「ArtBreeder」這個人工智慧工具製作了15幅實物畫及15幅抽象畫,再利用線上調查請實驗參與者針對這些畫作進行評價。雖然這些畫作全部都是由AI製作而成,但在實驗中,實驗者刻意將這些畫作標上「人工」或「AI」的標籤。結果顯示,如同許多過去的研究,實驗的填答者們也具有「反AI」意識,他們不僅沒有辦法分辨出哪些畫作是人工或AI繪製,而且通常更喜歡人工繪製的作品勝於AI的作品。

不過,為了多擴展不同的繪畫評價向度,除了喜歡與否之外,研究者也提出了其他向度的問題,例如有關敘事性 (story) 方面,問了:「你能想像這個作品背後所要傳達的故事嗎?」有關情緒 (emotion) 方面:「這個作品讓你有了多少內在情緒的反應?」有關努力 (effort) 方面:「你認為這個作品背後投入了多少心力?」有關時間 (time) 方面:「你認為要做出這個作品需要花多少時間?」以及有關意義 (meaningful) 方面:「你在這個作品裡面發現了多少個人的意義?」

其中,敘事性和努力這兩個向度在感官層面的判斷(喜歡與否及認為畫作美麗與否)能調節「人工/AI」的標籤效果。也就是說,當人們感受到作品背後的敘事性或者是投注的心力時,對於作品的喜好評價較能不受到該作品是AI所創作與否的影響。而研究者也在論文中提到,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了藝術作品所反映出的深刻人類經驗,即作品中所蘊藏的故事可能更具有價值,而這是人工智慧在不具有人類經驗之下的創作所欠缺的。

人類介入AI的創作

另一方面,Hitsuwari等人 (2023) 的研究則是關注於人類與AI創作的「俳句」方面。在詩歌藝術的欣賞方面,沒有辦法像Bellaiche等人一樣,關注於那麼多不同的面向,但是關於藝術的「溝通」特質,則是變得更加重要。日本文學中的「俳句」具有17個音節,以「5-7-5」的排列方式組成。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的素材有三種:包含人工創作的俳句、全由人工智慧創作俳句、具有真人干預的人工智慧俳句。

在Hitsuwari等人 (2023) 的研究邀請了近400位參與者評價所有人工與AI所創造出來的俳句,結果顯示,具有真人干預的人工智慧俳句所得到的美感評價是最高的,而且參與者沒有辦法有效地分辨純人工俳句及人工智慧俳句的差別。有趣的是,那些高品質的人工智慧所生成的作品通常會被認為是人類所創作的。

Hitsuwari等人 (2023) 在論文中指出,人工智慧的協助可以促進創造力,幫助藝術家生成品質更好的藝術作品,相似的論文如Booten和Geroy在2021年的研究,也同樣指出人類與AI的共同創作可以生產更多具創意的作品。有了人類的介入之後,想必也帶入了某些人類獨有的經驗進入到作品當中,因而更能使得藝術欣賞者產生共鳴。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反思了人工智慧與藝術的關係,而作為一個藝術作品的觀者,在閱讀或欣賞各種不同形式的作品時,到底最看重作品本身的哪個層面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必在每個人心中各有不同的一把尺吧!

參考文獻

  1. Bellaiche, L., Shahi, R., Turpin, M.H. et al. Humans versus AI: whether and why we prefer human-created compared to AI-created artwork. Cogn. Research 8, 42 (2023).
  2. ArtBreeder
  3. Hitsuwari, J., Ueda, Y., Yun, W., & Nomura, M. (2023). Does human–AI collaboration lead to more creative art?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human-made and AI-generated haiku poetr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39, 107502.
  4. Booten, K., & Gero, K. I. (2021, June). Poetry machines: Eliciting designs for interactive writing tools from poets. In Creativity and Cognition (pp. 1-5).


本文轉載自台大科教中心 CASE 報科學網站:https://case.ntu.edu.tw/blog/?p=43091

------

更多文章可參考我建立的個人網站清單:連結

avatar-img
116會員
136內容數
高中時候夢想成為一位「文人」,至今依舊。雜食性熱愛學習,念過中文系、心理所、資訊所。古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願以文字為核心,建立我的六藝。這是我的沙龍,包含文學、心理學、AI、資訊工程,還有很多雜七雜八。透過書寫持續成長,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散發正能量。E-mail: gywang.tp@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自從AI繪圖成效可以上檯面以來,各種聲浪不斷出現,在此也藉由這一張插畫說說個人主觀的看法。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用人工智能AI來寫作的議題,特別討論創作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以歷史角度指出著名的畫家早已聘用助手來繪畫畫中次要的部份,藝術家不必然是製作藝術品的人。本文作者認為應否用AI代替自己親手創作,是創作者的個人選擇,視乎他的創作目的。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文藝創作者透過AI技術進行創作,AI的快速生成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這也對文藝創作者的工作帶來了競爭和挑戰。翻譯工作也面臨AI的威脅,但AI協助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品質,對學術界和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自從AI繪圖成效可以上檯面以來,各種聲浪不斷出現,在此也藉由這一張插畫說說個人主觀的看法。
Thumbnail
⬛AI與創作 最近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隨著AI創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可以創作出許多作品,例如文字、圖片、音樂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關於AI的焦慮:既然AI能夠創作,那我還需要繼續創作嗎?會擔心我的作品會在幾年後被AI取代,因為AI可以就可以快速產生類似的作品了呀 這時候就有一種疑惑,是否還應該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用人工智能AI來寫作的議題,特別討論創作者與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以歷史角度指出著名的畫家早已聘用助手來繪畫畫中次要的部份,藝術家不必然是製作藝術品的人。本文作者認為應否用AI代替自己親手創作,是創作者的個人選擇,視乎他的創作目的。
Thumbnail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看衰AI發展的悲觀論者。 對我來說,AI要是發展得順利,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或許人類才真的可以從名為工作的輪迴當中解放出來也說不定。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用AI製圖或寫文就自稱自己是繪師或圖文作家的AI仔。 如果你也是那種AI仔,聽好囉? 畫圖這回事
Thumbnail
文藝創作者透過AI技術進行創作,AI的快速生成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這也對文藝創作者的工作帶來了競爭和挑戰。翻譯工作也面臨AI的威脅,但AI協助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品質,對學術界和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