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三學三慧

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情提要

  1. 看到課綱,前面幾堂課說了皈依三寶,深信因緣,說明我們怎麼來的十二因緣,何如何滅苦的四聖諦,後面會再說到我們如何自修的五戒十善,和利人度眾的六度四攝。
  2. 法師勉勵大家,聽不懂時,如何保持歡喜心?初學時,不要否定自己,將聽懂的部份實踐的心,若只聽聞,什麼時候實踐呢?要等到全部聽懂再實踐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隨時在創造自己的因果,主導權在自己,當我們六根具足且能聽聞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
  3. 對佛的認識有三層:都要回歸到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初時煩惱多,認識不足故力量不足,在境界上才能歷練,平靜時無法修行。
    1. 把佛當神來求祂保佑
    2. 學佛清淨身口意三業,自利
    3. 度化眾生,利他
  4. 四聖諦:人生八苦是通往聖道的前方便,十二因緣是前往解脫的前方便。名色、身心本來就苦,但因為想要,而以十二因緣的方式流轉,去除無明,看到苦集滅道的實相,將無明轉為明。
  5. 業「行」分別善業(利眾,白業),惡業(不利眾,黑業)和無記業(非善非惡)。無記業因為心不在,故沒有很強的力量,凡夫因無明而無記,聖人則是明明白白的無記。
  6. 「有」:心的掙扎,欲望浮現,心去抓取而產生生老死。

破題

調熟:調伏惡習,把善成熟,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因為對惡心惡念惡行的純熟而使我們輪迴六道,故要將熟處轉生,並將不熟悉的善心善念善行轉熟調熟。

學習佛的慈悲和智慧: 有智慧則不再有煩惱,因知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從煩惱中走出來。而慈悲在師父的解釋為,不再有敵人,不怕吃苦吃虧,不覺受委屈,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三學三慧

透過聞思修三慧,遠離邪思迷信,建立正見,藉由戒定慧三學,而將慈悲智慧的力量開展開來。

三學

  1. 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漏指煩惱、非究竟;又名三增上學:增上即殊勝之意,因能使煩惱止息而殊勝,又可分別名為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
  2. 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定:心念不受外在環境和內在心境所動,慧:洞悉真理的智慧
  3. 「戒」:凡是善惡習慣都可以稱為戒,好的稱為善戒,不好的稱為惡戒。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受戒是信仰的實踐,戒是拿來奉行的,持戒收攝安定身心。
  4. 「定」:讓身心平穩,心專注。定學是工具不是目的。定學是為了開發智慧。使心專注是要專注在哪兒?要有正確的方向,用正見培養智慧。
  5. 「慧」:以解脫為依止來修慧,稱增上慧學,如何增強智慧?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層解釋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以無我智慧,去處理事情。第二層的解釋是,心無所住,不受紅塵所困擾,而生其心,利益他人的慈悲心。定學之定,即無所住。
  6. 煩惱可分為粗、中、細。粗煩惱,如貪嗔痴,可用戒學來保護脆弱的心,使其不會在煩惱的驅動下去造業做壞事。中等煩惱要用定,控制煩惱不讓煩惱影響心。微細的煩惱即無明,以慧將煩惱連根拔起。「學」亦為訓練之意,透過訓練使心穩定,行為改變,而轉變心態和習氣,即為慧學。
  7. 由三學到三慧:透過訓練、行為改變、達到學佛目標。戒:行為訓練定:心理訓練慧:改變/轉變,聞慧/思慧為佛學,修慧為學佛,藉由佛學和學佛,轉凡成聖。

三慧

  1. 三慧內容:三慧貫穿整個修道過程。聞:聽聞/知道思:思考/思惟修:修行/實踐證道
  2. 聞:確立正見,多聽聞而得到全面性的了解,不怕建立名相,才可得到聞思的智慧。反省是否諦聽?全面地聽?善聽,會聽?聞所成慧,六根中,聽聞的效果是最好的。聽了之後要去做,做不來分兩種,第一種是有去做,但真的做不來,第二種是沒去做就說做不來。只聽而不用心不會改變,只會原地踏步。
  3. 正思惟,如理思惟而達正思惟,心隨法義轉,而成為堅定的理解。以聞思建立學佛的信心,不會退失。修所成慧,要去對治內的的煩惱。我們常把最差的狀態拿來修行,而把最好的狀態拿來享樂,要引以為戒。藉由聞思修而增長向上的力量。
  4. 思:思慧非常重要,藉由不斷反芻,不斷思惟,深刻體會而得,沒有人可以取代你的角色,幫你思考而得思慧。
  5. 從聞思修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學佛團隊有三種不同的學佛人。
    1. 求人天福報
    2. 不聞思只修行
    3. 只聞思不修行
  6. 三學三慧九宮格
raw-image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像是一把烈火煎熬著我。因為這個名詞廣泛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而且被和神通和通靈混淆使用。 在我過去的認識裡,佛教系統裡,不曾出現過這個名詞,所以在我接觸能量心理學和靈性的時候,強烈的批判出現在我的心中。
    那天,在茶屋ヶ坂公園看完繡球花,大家坐在超市前的長椅上休息。我家導遊公布下一個景點是覺王山日泰寺。 導遊說,日泰寺是日本唯一一個不屬於任何宗派,各宗派的主教士每隔三年輪流掌管寺廟。裡頭供奉了泰國(舊時的暹羅)贈送日本的佛陀舍利子,並以國命名來彰顯日泰友好。而覺王山的「覺王」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別名。 準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像是一把烈火煎熬著我。因為這個名詞廣泛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而且被和神通和通靈混淆使用。 在我過去的認識裡,佛教系統裡,不曾出現過這個名詞,所以在我接觸能量心理學和靈性的時候,強烈的批判出現在我的心中。
    那天,在茶屋ヶ坂公園看完繡球花,大家坐在超市前的長椅上休息。我家導遊公布下一個景點是覺王山日泰寺。 導遊說,日泰寺是日本唯一一個不屬於任何宗派,各宗派的主教士每隔三年輪流掌管寺廟。裡頭供奉了泰國(舊時的暹羅)贈送日本的佛陀舍利子,並以國命名來彰顯日泰友好。而覺王山的「覺王」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別名。 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