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十二探秘(八)-益人荊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尹默,梓潼涪人。跟杜微杜老爺子是同鄉。

涪縣在蜀漢故事中,是個很重要的地方。

亡國時,姜維在此頑抗投降。當年,費禕蔣琬要姜維在這裡建軍。甚至,劉備入蜀,接受劉璋請求對抗漢中張魯,亦駐軍於此。

我想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涪縣肯定是「蜀地對北最前線」。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這樣的所在,往往都是所謂的「水陸要衝」、「四通八達」。

現代人可能已經不太察覺,但古代交通資訊不是那麼便利的情況下,這樣的地方,居民的見識肯定是相對廣博,思想相對開放的。

尹默傳說:「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尹)默知其不博,乃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

你都看到「今文」了,其實「章句」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古文。

古文是灰常難的東西,一句話一篇文章,其實可以有很多種解讀各式不同,並不是像課本老師說的唯一解。

像我們一直有在說,漢代就十分流行,不同老師有不同流派的解讀。有些流派為政府所認可,那就是升官發財的主流。

如果要說讀史至今,有什麼收穫最想分享廣布出去的,大概就是這個了。不過我也沒認真想過有什麼好法子哈哈。

回到「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其實我覺得比較好的說法是,巴蜀地區著重於「當代原創」,對於研讀古文並不流行。

這放在現代很好懂,大家喜歡看各種漫威電影,但只有很少數人會去追,雷神索爾的背景來自於北歐神話的細節。

舉這個例子是說,其實創作也不是無中生有,必有其所本。同樣的原料不同的組成,化作不同的菜色。硬要去說哪邊好哪邊不好,才真是錯了。

好,總之,尹默覺得不研究古文是錯的,於是他就前往荊州去求學,拜了司馬德操跟宋仲子兩個老師。

司馬德操大家都認識,就水鏡先生啊。這人在歷史上有其搞笑的一面,但不表示他是個草包。

宋仲子比較少人認識,本名宋忠,是當代大儒。

單看尹默傳是這樣,不過我們現在看的是《蜀書十二》。你會發現,尹默的行為,就是把巴蜀易學當塑膠了。

說奇怪?也不奇怪。

就是說,易學本身不是「章句」的研究方式,你看管輅苦口婆心(最好是)都在說,要去了解大道的本質。

學這些很靠天分,很吃領悟的。

所以在以「易」為主流的情況下,才會在北方衍生出「清談」的模式。

實際上不管哪一門學問,到底都是「探究本源,發展應用」。

簡單說?尹默不是笨,就是壞。

傳評說:「許、孟、來、李,愽涉多聞,尹默精於左氏,雖不以德業為稱,信皆一時之學士。」

許慈,孟光,來敏,我們都讀了。基本上他們就是「壞」。

尹默應該是單純的,笨。

而尹默一傳的妙處,就在於他前往荊州遊學之後。可沒寫他是在荊州跟了劉備,還是回到故鄉後遇上劉備的?

他沒在劉表那裏當過官,也沒在劉璋那裏當過官。

答案可能就在這句話中:「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

諸葛亮打了來敏一巴掌,然後改用尹默。

尹默同樣是博士水平,同樣是太子東宮官員出身,同樣春秋愛左氏。一脈相承的機會,恐怕還是要高些。

葛亮幹嘛改用一個笨的呢?

我懶得想……應該就是「乖」啦。

我們知道太多諸葛亮所用「精而不乖」的角色:馬謖、魏延、楊儀……

同時也知道他喜歡的穩重人才:王平、趙雲、馬忠……

來敏若放在前者,尹默肯定就是後者了。

欸,不要想說王平趙雲又不笨,尹默的笨也只是比起那些雙博士通才的大學者差,人家至少還是精通一門左氏春秋的。

話說最近老講荊州派愛左氏,都忘了其中最大一尾最有名的。關公夜讀春秋,讀的就是左氏春秋啊!

「江表傳云: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你各位可能比較愛趙雲,但對劉備政權來說,關羽才是一等一。

不過不忙著開關羽支線,先繼續尹默的同學就好。

李譔。尹默的同鄉,也是同學。他們一起前往荊州,跟司馬徽與宋忠求學。

和只精通左氏的尹默不同,李譔「具傳其業」,把老師的本事都學個透了。

「又從(尹)默講論義理。」

老實說,明文被記載為水鏡弟子的,只有四個人。

李譔,尹默,向朗,跟劉廙。李譔雖然是第一名,優等生,但他仍然把尹默當老師一樣,跟他討論經學。

除了正統儒士的學問,李譔也喜歡技藝,筭術、卜數、醫藥、弓弩、機械之巧,雜學甚豐。單純以所學,李譔只怕不下諸葛亮。不過,他卻不是一個得到益州政權重用的人物。

不論是劉璋,還是劉備。

表層的原因,是因為李譔個性輕脫,愛玩。

其實研究雜學本來就會看起來像這樣,好比很懂機車結果你也說他是個山道猴子而已。

不過陳壽還記了:「著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皆依準賈、馬,異於鄭玄。

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對於當代讀書人來說,這是很簡單的兩句話。對我們則不然。

大部頭要展開了,沒興趣的話到這邊就可以跳過啦。

鄭玄比較多人讀書會念到,是漢代經學集大成者。

一開始,他跟盧植一起在馬融門下求學,就是賈馬的

馬融本身是班昭的再傳弟子,班超班固班昭三兄妹多少都聽過吧?基本屬於東漢官方認定的經學註解。

前面剛說過「章句」這事,各種古文書的解讀,有各家各派。比起秦皇焚書坑儒,或是漢武任憑發展,後漢選擇了這種「官學領頭」的方式來控制思想。

相對來說,當後漢被取代掉,你就知道:魏蜀吳說什麼也不能繼續把馬融的學說放在第一了。

因為啊,這些經史子集的註解中,有一個很大的,在當時很重要的一部分。

光武時代稱為「圖讖」。

所謂的讖,其實就是賦予古文書的字句新解讀,讓你感覺好像千百年前的人就做了預言一樣。注意到了吧?章句跟讖文的同質性相當高,只是前者屬於學術研究,後者更接近政治作戰。

比較膚淺的舉例,就像五德終始說,漢朝是什麼德啦,有哪些意象哪些文字符合這個德,來解釋說古書就寫下劉秀必為天子漢朝應統天下。

三國時代要開啟,那這些古書就不能繼續捧大漢LP。

但那些早就寫好啦,王家有一本李家有一本,天下讀書人都讀過的,你不能改內容啊。

(秦始皇表示:)

所以這邊採用的方式就跟東漢初年一樣:我們改解讀。

翻案文。

是的,翻案文的出現,就象徵著「政治價值觀的翻轉」。

問題從不在古書,不在史書,而在解讀。

李譔的那段記載,提到了四個人。

賈應該是指賈逵,不過不是大家熟悉的三國賈逵,而是班固的同事賈長頭。長頭不是表字,是因為他長得特別高,比身高一八O的諸葛亮還高,所以大家給他起的綽號:「問事不休賈長頭」。

做為東漢初年的經學大師,賈逵的學說有一個重點,是我們現在需要&可以注意的。

叫做「左氏與圖讖合」。

你知道這個意思嗎?意思是《左氏春秋》當預言書來看時,主張興漢。

所以你就明白到,東漢末年到三國蜀漢,荊州左氏派的立場是什麼了。

學左氏,就是東漢價值點到滿的意思。

李譔「皆依準賈馬」,那就是匡復漢室派,不是益州東州派。那很好啊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在第二句。

想猜猜「王氏」是誰嗎?你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王朗。

的兒子,王肅。

王肅本身也是一個「反鄭玄」急先鋒。

好,所以我們會解釋成,李譔本來是大漢價值很足,對抗鄭玄異說的好苗子。結果誰曉得,李譔的論述,居然跟曹魏主流的王肅論述對上號了。

你說,蜀漢能用這套嗎?

念在李同學有創意,再重新來一個吧。

不,其實也沒有再一個了。

李譔的記錄,不過就這麼點。

之前我還以為《益部耆舊傳》是他寫的,整個眼殘。真正的作者是「漢中陳術,字申伯」。

陳術另外也有七篇《釋問》,我也是剛剛才注意到,這種篇名都很菜市場。要直接對照書名還滿困難的。

蜀書十二的學者,本來資料就都短短的(除了最後兩人)。杜微傳有附「五梁」,周羣傳附張裕,許慈並記胡潛。附記都有相關。陳術放在這裡,有什麼用意嗎?

我相信是有。

李譔最主要的職務,是「侍太子」,後主的太子劉璿。而我們在孟光篇也看到,郤正和太子劉璿也算是親近。

等到了那邊,或許就能看出,陳術跟大家的關聯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0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過年期間走了一趟武廟。 你知道,我常常會寫一些關於關羽的五四三,所以有空的時候最好去拜一下關公繳點保護費這樣。 不過這次,我才進去又萌生了一個念頭。 在過去嘴「關羽=張飛」的時候,有提到一件事:周倉的造型,跟張飛簡直有87%像。 但我怎麼沒想到,關平的造型跟劉備也是啊!
Thumbnail
2024/04/08
過年期間走了一趟武廟。 你知道,我常常會寫一些關於關羽的五四三,所以有空的時候最好去拜一下關公繳點保護費這樣。 不過這次,我才進去又萌生了一個念頭。 在過去嘴「關羽=張飛」的時候,有提到一件事:周倉的造型,跟張飛簡直有87%像。 但我怎麼沒想到,關平的造型跟劉備也是啊!
Thumbnail
2024/02/27
偶然翻到舊文章寫得還行就來貼一下,其實主要是講湘水之盟:建安二十年孫權襲擊荊州,劉備帶大軍回援後定下的盟約。
Thumbnail
2024/02/27
偶然翻到舊文章寫得還行就來貼一下,其實主要是講湘水之盟:建安二十年孫權襲擊荊州,劉備帶大軍回援後定下的盟約。
Thumbnail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尹公意英一日巡校⋯⋯
Thumbnail
尹公意英一日巡校⋯⋯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蜀書十二一開始,我們有講到「任安」這個人,做為蜀地學者老師的代表。 今天來補一下另外兩個:董扶跟楊厚。 董扶這名聽著都沒印象,其實你一定看過五百遍。 「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他就是勸劉焉入蜀自立的侍中,堪稱影響時代的學者代表人物。
Thumbnail
蜀書十二一開始,我們有講到「任安」這個人,做為蜀地學者老師的代表。 今天來補一下另外兩個:董扶跟楊厚。 董扶這名聽著都沒印象,其實你一定看過五百遍。 「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他就是勸劉焉入蜀自立的侍中,堪稱影響時代的學者代表人物。
Thumbnail
來到蜀書十二最後一篇,郤正傳。 要分的段落只怕不下於譙周,光看內文分量,都懷疑陳壽是以郤正為主體來做此傳的。 後漢書裡頭有兩個郤先生,都是陳郡那一帶的人。一者善春秋圖緯,另一個則師承樊英。
Thumbnail
來到蜀書十二最後一篇,郤正傳。 要分的段落只怕不下於譙周,光看內文分量,都懷疑陳壽是以郤正為主體來做此傳的。 後漢書裡頭有兩個郤先生,都是陳郡那一帶的人。一者善春秋圖緯,另一個則師承樊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