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默,梓潼涪人。跟杜微杜老爺子是同鄉。
涪縣在蜀漢故事中,是個很重要的地方。
亡國時,姜維在此頑抗投降。當年,費禕蔣琬要姜維在這裡建軍。甚至,劉備入蜀,接受劉璋請求對抗漢中張魯,亦駐軍於此。
我想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涪縣肯定是「蜀地對北最前線」。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這樣的所在,往往都是所謂的「水陸要衝」、「四通八達」。
現代人可能已經不太察覺,但古代交通資訊不是那麼便利的情況下,這樣的地方,居民的見識肯定是相對廣博,思想相對開放的。
尹默傳說:「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尹)默知其不博,乃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
你都看到「今文」了,其實「章句」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古文。
古文是灰常難的東西,一句話一篇文章,其實可以有很多種解讀各式不同,並不是像課本老師說的唯一解。
像我們一直有在說,漢代就十分流行,不同老師有不同流派的解讀。有些流派為政府所認可,那就是升官發財的主流。
如果要說讀史至今,有什麼收穫最想分享廣布出去的,大概就是這個了。不過我也沒認真想過有什麼好法子哈哈。
回到「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其實我覺得比較好的說法是,巴蜀地區著重於「當代原創」,對於研讀古文並不流行。
這放在現代很好懂,大家喜歡看各種漫威電影,但只有很少數人會去追,雷神索爾的背景來自於北歐神話的細節。
舉這個例子是說,其實創作也不是無中生有,必有其所本。同樣的原料不同的組成,化作不同的菜色。硬要去說哪邊好哪邊不好,才真是錯了。
好,總之,尹默覺得不研究古文是錯的,於是他就前往荊州去求學,拜了司馬德操跟宋仲子兩個老師。
司馬德操大家都認識,就水鏡先生啊。這人在歷史上有其搞笑的一面,但不表示他是個草包。
宋仲子比較少人認識,本名宋忠,是當代大儒。
單看尹默傳是這樣,不過我們現在看的是《蜀書十二》。你會發現,尹默的行為,就是把巴蜀易學當塑膠了。
說奇怪?也不奇怪。
就是說,易學本身不是「章句」的研究方式,你看管輅苦口婆心(最好是)都在說,要去了解大道的本質。
學這些很靠天分,很吃領悟的。
所以在以「易」為主流的情況下,才會在北方衍生出「清談」的模式。
實際上不管哪一門學問,到底都是「探究本源,發展應用」。
簡單說?尹默不是笨,就是壞。
傳評說:「許、孟、來、李,愽涉多聞,尹默精於左氏,雖不以德業為稱,信皆一時之學士。」
許慈,孟光,來敏,我們都讀了。基本上他們就是「壞」。
尹默應該是單純的,笨。
而尹默一傳的妙處,就在於他前往荊州遊學之後。可沒寫他是在荊州跟了劉備,還是回到故鄉後遇上劉備的?
他沒在劉表那裏當過官,也沒在劉璋那裏當過官。
答案可能就在這句話中:「丞相亮住漢中,請為軍祭酒」。
諸葛亮打了來敏一巴掌,然後改用尹默。
尹默同樣是博士水平,同樣是太子東宮官員出身,同樣春秋愛左氏。一脈相承的機會,恐怕還是要高些。
葛亮幹嘛改用一個笨的呢?
我懶得想……應該就是「乖」啦。
我們知道太多諸葛亮所用「精而不乖」的角色:馬謖、魏延、楊儀……
同時也知道他喜歡的穩重人才:王平、趙雲、馬忠……
來敏若放在前者,尹默肯定就是後者了。
欸,不要想說王平趙雲又不笨,尹默的笨也只是比起那些雙博士通才的大學者差,人家至少還是精通一門左氏春秋的。
話說最近老講荊州派愛左氏,都忘了其中最大一尾最有名的。關公夜讀春秋,讀的就是左氏春秋啊!
「江表傳云: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你各位可能比較愛趙雲,但對劉備政權來說,關羽才是一等一。
不過不忙著開關羽支線,先繼續尹默的同學就好。
李譔。尹默的同鄉,也是同學。他們一起前往荊州,跟司馬徽與宋忠求學。
和只精通左氏的尹默不同,李譔「具傳其業」,把老師的本事都學個透了。
「又從(尹)默講論義理。」
老實說,明文被記載為水鏡弟子的,只有四個人。
李譔,尹默,向朗,跟劉廙。李譔雖然是第一名,優等生,但他仍然把尹默當老師一樣,跟他討論經學。
除了正統儒士的學問,李譔也喜歡技藝,筭術、卜數、醫藥、弓弩、機械之巧,雜學甚豐。單純以所學,李譔只怕不下諸葛亮。不過,他卻不是一個得到益州政權重用的人物。
不論是劉璋,還是劉備。
表層的原因,是因為李譔個性輕脫,愛玩。
其實研究雜學本來就會看起來像這樣,好比很懂機車結果你也說他是個山道猴子而已。
不過陳壽還記了:「著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皆依準賈、馬,異於鄭玄。」
「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對於當代讀書人來說,這是很簡單的兩句話。對我們則不然。
大部頭要展開了,沒興趣的話到這邊就可以跳過啦。
鄭玄比較多人讀書會念到,是漢代經學集大成者。
一開始,他跟盧植一起在馬融門下求學,就是賈馬的馬。
馬融本身是班昭的再傳弟子,班超班固班昭三兄妹多少都聽過吧?基本屬於東漢官方認定的經學註解。
前面剛說過「章句」這事,各種古文書的解讀,有各家各派。比起秦皇焚書坑儒,或是漢武任憑發展,後漢選擇了這種「官學領頭」的方式來控制思想。
相對來說,當後漢被取代掉,你就知道:魏蜀吳說什麼也不能繼續把馬融的學說放在第一了。
因為啊,這些經史子集的註解中,有一個很大的,在當時很重要的一部分。
光武時代稱為「圖讖」。
所謂的讖,其實就是賦予古文書的字句新解讀,讓你感覺好像千百年前的人就做了預言一樣。注意到了吧?章句跟讖文的同質性相當高,只是前者屬於學術研究,後者更接近政治作戰。
比較膚淺的舉例,就像五德終始說,漢朝是什麼德啦,有哪些意象哪些文字符合這個德,來解釋說古書就寫下劉秀必為天子漢朝應統天下。
三國時代要開啟,那這些古書就不能繼續捧大漢LP。
但那些早就寫好啦,王家有一本李家有一本,天下讀書人都讀過的,你不能改內容啊。
(秦始皇表示:)
所以這邊採用的方式就跟東漢初年一樣:我們改解讀。
翻案文。
是的,翻案文的出現,就象徵著「政治價值觀的翻轉」。
問題從不在古書,不在史書,而在解讀。
李譔的那段記載,提到了四個人。
賈應該是指賈逵,不過不是大家熟悉的三國賈逵,而是班固的同事賈長頭。長頭不是表字,是因為他長得特別高,比身高一八O的諸葛亮還高,所以大家給他起的綽號:「問事不休賈長頭」。
做為東漢初年的經學大師,賈逵的學說有一個重點,是我們現在需要&可以注意的。
叫做「左氏與圖讖合」。
你知道這個意思嗎?意思是《左氏春秋》當預言書來看時,主張興漢。
所以你就明白到,東漢末年到三國蜀漢,荊州左氏派的立場是什麼了。
學左氏,就是東漢價值點到滿的意思。
李譔「皆依準賈馬」,那就是匡復漢室派,不是益州東州派。那很好啊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在第二句。
想猜猜「王氏」是誰嗎?你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王朗。
的兒子,王肅。
王肅本身也是一個「反鄭玄」急先鋒。
好,所以我們會解釋成,李譔本來是大漢價值很足,對抗鄭玄異說的好苗子。結果誰曉得,李譔的論述,居然跟曹魏主流的王肅論述對上號了。
你說,蜀漢能用這套嗎?
念在李同學有創意,再重新來一個吧。
不,其實也沒有再一個了。
李譔的記錄,不過就這麼點。
之前我還以為《益部耆舊傳》是他寫的,整個眼殘。真正的作者是「漢中陳術,字申伯」。
陳術另外也有七篇《釋問》,我也是剛剛才注意到,這種篇名都很菜市場。要直接對照書名還滿困難的。
蜀書十二的學者,本來資料就都短短的(除了最後兩人)。杜微傳有附「五梁」,周羣傳附張裕,許慈並記胡潛。附記都有相關。陳術放在這裡,有什麼用意嗎?
我相信是有。
李譔最主要的職務,是「侍太子」,後主的太子劉璿。而我們在孟光篇也看到,郤正和太子劉璿也算是親近。
等到了那邊,或許就能看出,陳術跟大家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