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項建築真的很優秀,人們就會在許多層次上對它有所反應,包括仍在扶壁行走的小孩。——史蒂芬‧霍爾
身為當代建築現象學理論的執行者,Steven Holl對場所、色彩、光線 與建築的相互關係有其獨特的見解,他擅長光的運用,認為「沒有光,空間將被遺忘」。Holl喜歡用水彩繪製草圖,他說水彩比素描更容易將光的本質由明到暗清楚地描繪。自當建築師以來,Holl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畫一幅水彩草圖,他還出版過一本名為《Written in Water》的水彩畫集。不當建築師,他或許會成為畫家。
1947年,Holl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出生,1971年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建築系,同年前往義大利羅馬進修學習建築。197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到紐約創建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成名之前,Holl曾歷經一段艱辛歲月,那時他在大學任教,薪水微薄,住在一間很小且沒有熱水的屋子,睡在由膠合板臨時搭成的床,洗澡只能跑去附近的基督教青年活動中心。
這期間他參加日本的一項競圖,業主不信任地將他晾在一旁,並在半年內找了許多人和他比圖,最後不得不承認還是他的方案最好。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88年,之後他的作品頻頻獲獎,包括Alvar Aalto獎章、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美國進步建築獎等數十項大獎。2001年7月,《時代》雜誌把他稱為美國最好的建築師,評價他的建築「令人大飽眼福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Holl是個低調不喜歡張揚的人,儘管已是享譽國際的建築名家,他還是刻意迴避成為明星建築師。Holl對哲學的本質相當感興趣,他很努力找出建築理念的潛在表達能力,認為:「光線、質地、細緻程度,以及空間重疊等要素的融合,就足以構成一種沉默而具有震撼性的理念,它遠超過那種執著於語言式的設計方式。」
Holl特別重視建築如何被人們所感知,他說:「若一項建築真的很優秀,人們就會在許多層次上對它有所反應,這不只侷限在有知識的成年人當中,還包括仍在扶壁行走的小孩。我把這視為我的目標,因為這是最真實的挑戰。」Holl除了對材料和空間做試驗,他還研讀了許多書籍,如松尾芭蕉的《奧州小道》,以詩意般的感觸,描繪在各段時空逗留時的內心之旅,或是柏格森的《物質與記憶》,以及史坦納的著作,這些都是Holl的設計理念來源。
光是一種能量,人脆弱的時候極需要光,因此,不管什麼教派的教堂,當我們走進去時,最先感受到的也多半是光。人在黑暗中對光特別敏銳,建築師多以明暗手法來凸顯光的存在,較少像Steven Holl設計的這座校園裡的小教堂,以顏色變化來展現光的特質。這些紅、燈、黃、綠、藍、靛、紫等7種彩色光,分別被放置在7個「光容器」裡,代表上帝創世所用的7天。每個光容器的形狀不一,朝向也不盡相同,各有各的代表意義;南北向的光容器與社區和學校的活動有關,東西向的光容器則和宗教儀式有關。
光容器上有彩色鏡面,天光穿過鏡面,再經由牆面上的折射板反照,室內空間因而有了絨毛般柔和的色彩,各種互補色域交織,讓人看了心曠神怡,也提振精神。到了夜晚,室內燈光經由容器向外放射,教堂成了一個發光體照亮著校園。教堂內部紅、藍、綠、金等神祕光池,讓人感受光的特質與能量,外部草坪和水池形塑出一種平和氣息,有安定人心神的作用。
Holl原本打算以「石箱」來裝載這7個光容器,後來為了節省成本,改用預鑄混凝土板替代。21片預鑄混凝土板牆,在基地現場,一天內就豎立完成。聖伊納爵教堂雖是一個現代的新型態教堂,但裡面仍能聽見古老教堂的神祕回音。這座教堂有手工打造的質感,讓人容易親近,玻璃記事板、門廊上的小地毯、玻璃燈具都是Holl親手設計的。Holl說,因為是小教堂,所以可以像布置家裡似的打理每個細節。
人對於建築的經驗多半是由視覺開始,看了之後若被吸引,就想進一步接觸。靠近後,聽覺、嗅覺變得明顯,但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觸覺,因為身體是敏感的,即使還沒碰觸到,也會根據過去經驗先有反應。還沒碰到牆壁,我們就覺得它是硬實的,如果被那牆面的質感吸引,就會想動手摸摸看,讓我們的感覺更精準些。而這一觸摸又會形成一種記憶,等到下次再看到類似牆面時,不用觸摸身體就會有感覺。我們的建築體驗是以這種方式不斷修正,因此聖伊納爵教堂這類能呈現物質本性的建築,可以提昇我們的覺受能力,讓生活多些美好的記憶。
(本文摘錄自原點出版, 簡照玲《解讀當代建築大師:5種性格,看懂當代建築的境界(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