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談建築就是生活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這本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是當年念建築系大二時修的ㄧ門系上選修課「建築案例分析(一)」所用的課本。說實話,大部分建築系上課是沒有課本的,有的話,也只是在考前的時候翻一翻,看看考試範圍而已。要說有沒有哪一本課本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以我個人而言,沒有。不過當初留下的債,現在還是要還的。


這本《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系列其實有兩本,第二集是《建築學教程:空間與建築師》,但是繁體版的只有第一集,希望未來能出版繁體版(聽說簡體版的翻得不太好)。本書作者赫曼‧赫茨伯格(1932~)是一位荷蘭建築師,經由他實際參與建築的實務經驗,做為該書理論體系的一個基礎。畢竟學校教育的限制在於,很難想像或者預見使用者在實際空間上的應用與感覺,而在建築師有經驗的帶領之下,讓學生、讀者發現真實的問題,而如何解決真實的問題或者設計出發生各種使用價值的可能,便是本書所想要探討的主要課題。


在當前「自造者」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是Maker,同一個空間,在不同人為的使用下,會有不同的使用方式與活動發生。所以,當「改變空間」的使用做為設計空間的前提時,建築師如何拿捏在現有空間量下創造容許最多種價值發生的空間,便顯得至關重要。


但是,建築師在使用者沒有限制與限制使用的空間自由之間,如何判斷孰優孰劣呢?在是否賦予使用者使用的空間自由之前,或許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建築師真的能夠控制或者設計空間「被使用的自由」嗎?


「一個真正屬於大家的地方,一個為每一個人所控制、管理,並為每一個人服務的世界,應該是小尺度的,不能超越一個人所能面對及他個人所能照料的範圍。」


「小尺度」是一種概念,簡單說就是一個人類所使用的空間,應該以人類做為模矩、以人類的尺度做為使用的單位。而「照料的範圍」則是指,人類有限制的範圍,人因為是人,就有生理上的限制與為了生存而產生的行為上的限制。這裡衍伸出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假設一支斧頭在任何人的手裡,斧頭便會自然的拿來「砍」東西,不會拿來當椅子坐或者當鉛筆寫等非斧頭本身功能的事務。而不同環境中不同的人們,似乎存在著用不同的方式作著同樣的事情,或用相同的方式做著不同的事情。在因應不同環境產生不同的居住空間中,雖然從事相同的食衣住行,但是其背後卻因為不同的文化而產生多元的意義。一個好的建築,即便在限制的自由之下,適應、框限各種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但是其使用背後的意義卻都是不相同的。


行為發生背後的脈絡一定存在著因果關係嗎?我們又如何找出決定性的原因呢?這類問題已經牽涉到認知科學、心理學、哲學等非空間專業能夠解決的問題了。我只能說,當建築師無法描繪人類行為背後動機時,建築師只能夠盡量地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創造最多元、最自由的空間,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尺度、形式和材料的選擇,來試圖滿足未來使用者其使用的可能。


本書另外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建築師一方面在設計一個有較強的多價性,蘊含著個人理解和表達潛力的空間的同時,回頭看使用者在使用空間所考量的條件,其實不單單是空間是否具有吸引使用者使用的暗示或機會,而是有可能依附在某種「權力」關係之下的。例如:辦公空間,受到主管或者公司對於員工的權力限制所影響,空間的使用自由,便取決於公司主管願意賦予低層的個體使用者多少使用空間的責任。


或許建築師永遠沒辦法設計真正多價性的空間,這就好比一個表示「中立」的空間,是永遠不存在的,空間必然至少帶有某種成見與價值,而建築師的工作就是不斷的反思與自問,我們的空間條件是否平等分配,以及我們的設計成果是否有意無意地從空間層次上確認了那些已經被社會懷疑的東西。唯有不斷懷疑與改善,不斷追求好而沒有最好,才能夠打破建築設計的框限,創造空間使用的可能。例如:當創造良好的鄰里互動成為主流價值,除了考量促使鄰里互動的可能原因(住宅大小、質量、經濟條件等關係),是否該思考,何謂互動呢?互動是指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亦或眼神上的交流呢?虛擬互動也能成為一種鄰里互動嗎?而為何鄰里需要互動呢?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或者價值上的交換?


「整部建築歷史是一個正立面的歷史,建築物似乎根本沒有背面。」作者不斷提醒我們,看待建築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從業者的角度、使用者的角度、營建的角度、環境的角度再到建築師做價值判斷的角度,這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建築的存在,從來就不是建築師一個人的事情,人人皆有追求更好居住環境的權利,如果在建築之路上有什麼終極價值是值得我一輩子去追求的,那就是打破建築專業與一般民眾的界線,讓人人都有自由與權利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

2016/6/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7會員
66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如果你討厭制式,卻希望有系統的整理自己的讀書心得的話,這本書的確可以提供一些方法,讓你跟著他的步驟,慢慢將思緒整理清晰、表達完整。
Thumbnail
如果你討厭制式,卻希望有系統的整理自己的讀書心得的話,這本書的確可以提供一些方法,讓你跟著他的步驟,慢慢將思緒整理清晰、表達完整。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這篇要具體的推薦一些導讀型書籍,並提出相關理由,一樣是個人多年經驗,沒有什麼學理根據。以下是不同類型的書刊,筆者從政治類開始。
Thumbnail
這篇要具體的推薦一些導讀型書籍,並提出相關理由,一樣是個人多年經驗,沒有什麼學理根據。以下是不同類型的書刊,筆者從政治類開始。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這本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是當年念建築系大二時修的ㄧ門系上選修課「建築案例分析(一)」所用的課本。說實話,大部分建築系上課是沒有課本的,有的話,也只是在考前的時候翻一翻,看看考試範圍而已。要說有沒有哪一本課本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以我個
Thumbnail
這本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是當年念建築系大二時修的ㄧ門系上選修課「建築案例分析(一)」所用的課本。說實話,大部分建築系上課是沒有課本的,有的話,也只是在考前的時候翻一翻,看看考試範圍而已。要說有沒有哪一本課本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以我個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眾所週知上學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課本」。到了學校若是發現忘記帶課本,小則罰站、記點、罰抄,遇上不太講情面的老師,可能直接被請出課堂。 課本,是重要的學習媒介。不同的課堂,打開不同的課本,不論是國文、數學、地理、自然、歷史,跟著老師的說明,台下的人,只要還沒⋯⋯
Thumbnail
眾所週知上學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課本」。到了學校若是發現忘記帶課本,小則罰站、記點、罰抄,遇上不太講情面的老師,可能直接被請出課堂。 課本,是重要的學習媒介。不同的課堂,打開不同的課本,不論是國文、數學、地理、自然、歷史,跟著老師的說明,台下的人,只要還沒⋯⋯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