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或被吃?還是「甘我屁事」做壁上觀?―老狐狸電影裡的同理心

2023/11/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image


昨天(11月17日)電影「老狐狸」正式上映,上個月曾經在試映會裡聽導演蕭雅全談起拍片動機:「同理心是一種跨線理解對方的態度,失去同理心是階級衝突日日擴大的關鍵原因。」導演的媽媽是一位極為善良、會同理別人的好人,但是難免吃虧,被人騙。

    當導演有了孩子,在陪伴著他們成長面對世界時,是要依循舊有的道德傳統,教他們要同理別人,要善良,還是如同電影中老狐狸跟小男孩說的:「你不吃人,就等著被吃;願意同情別人的人是個失敗者,是被社會淘汰的人。」於是,導演透過這部電影來思考我們該怎麼選擇。

    電影背景設定在1980年末到1990年初的台灣,那是一個狂飆與混亂的時代。1987年解除戒嚴後,壓抑已久的社會力一夕爆發,股票指數在1987年底破千點之後,短短二年多,漲了十多倍,來到一萬兩千多點,卻在1991年跌回二千多點。真的如電影中所呈現的,物價天天上漲,人人在追逐金錢遊戲,除了股票,還有大家樂的非法彩券、非法吸金的投資公司,有人一夕致富,也有人傾家蕩產,整個社會都迷失了。少數清醒的人看著這個混亂的社會也無可奈何,或許只能選擇離開,比如林懷民老師在1989年解散雲門舞集,離開到美國讀書當學生。

    老狐狸教小男孩廖界,當你遇到讓你不平,讓你憤怒的事情時,先喝一口冰水,然後閉上眼睛,跟自己說:「甘我屁事!」斬殺自己的同情心,跟自己說善良的人就是個失敗者,你不吃人就等著被吃,寧可傷人也要贏……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知道或許有人會舉當代二位最受推崇,甚至被認為改變世界的二位天才來做例子,賈伯斯與馬斯克他們鉅細靡遺的傳記裡呈現了他們都缺乏同理心,甚至馬克斯還曾經告誡他的弟弟:「同理心不是一種資產,它只會讓你在商場受傷。」

    但,這或許是個誤解,即便是爾虞我詐的商場,需不需要能同理對手,其實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而且賈伯斯與馬斯克似乎對公司的員工苛刻如魔鬼,是因為他們把同理心用在使用的客戶上,他們對使用者的體貼比任何人都深刻,而且他們也對少數的關鍵伙伴有同理心,才會有死忠的追隨者。

    「老狐狸」電影理究竟有沒有跟我們講答案?其實導演沒有說教,只在最後不到一分鐘的畫面呈現出他的看法。

    在此不破梗,倒是想起一個神經心理學家在「大腦的悖論」這本書的二段話,或許可以當註腳:

    「參透別人心思的能力,在人與人合作,給人幫助或是與人抗衡上都相當重要。你必須能夠瞭解他人內心並建立洞見,才能當別人的好友或是當個夠有實力的競爭者。」

    「智慧指的是務實的行動者與講求倫理的同理心,這兩者的結合,大腦前額葉能將這兩因素,整合在同一個決策流程中。」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李偉文
李偉文
1.5K追蹤者
1.9K內容數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