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甚麼》-為甚麼我不是我、如何見佛、難得的人、忍辱的榜樣、達摩與蘇格拉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文章篇篇看,智慧日日開,一定能有體悟。

 

    為甚麼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如果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所以者何」,這是甚麼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眾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同。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十二年以後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於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麼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裡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跡,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見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佛,去那裡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麼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淨」,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麼對著佛就小便﹖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心一念誠敬,十方三世諸佛皆在目前。怎麼樣在目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裡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眾。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著是佛的印證,佛的獎狀發下來了。

 

    難得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裡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有,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個個都懂了。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許多人說:我嚇死了,嚇得我的汗啊,像黃豆那麼大,因為我沒有了。我說你學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怎麼還嚇住了呢﹖所以說慧,這個佛學名辭,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驚、怖、畏的現象。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真是非常難得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獎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何以故﹖甚麼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你說正要我們發大願,怎麼無願呢﹖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哭啊!過了就不住,所以說願而無願。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願。當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們根本發不起願力,以為你本來無願,已經合於佛法了,那就很糟糕。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裡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也就是我們後世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甚麼是忍辱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問題來了,前面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是菩薩六度裡最後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謂的六度也已經說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換句話說,這也是學佛的一個次序。

 

  首先,學佛的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捨﹔捨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捨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捨,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內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淨,才算真持戒﹔心不清淨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淨,念念清淨,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淨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淨不清淨,甚麼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淨,一念不生處。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制的,也不是沒有思想,沒有知覺,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淨就是無生。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我們中國文學的形容詞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只拉一半,有時候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所以說,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別人罵你啦,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不要說我們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動物,拿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過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這樣的辱,這樣的難堪忍。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獄裡,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甚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裡,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羅密,會覺得奇怪。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這一部經把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為甚麼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忍辱的榜樣

 

  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為甚麼定不住啊﹖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裡的一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兩腿兩手,四大皆空,那個時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過去。所以這六度的一關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了的話,這一切皆是空談。你說我們會念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木魚敲起來非常好聽……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麼辦﹖看那個醫生好﹖因為怕死掉,眾生相就來了,壽者相就來了,這一下就忍不過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大家要特別特別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才曉得忍辱波羅密本身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和感受在那裡,就已經不是波羅密,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沒有成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甚麼理由呢﹖佛又對須菩提說,以他本身做榜樣,像我從前的時候,曾經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名王,不過印度不注重歷史,這種歷史資料只有在佛經裡才找得到。

 

  這位當時歷史上的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到達菩薩地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自己也會悟道,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恨﹖釋迦佛說:此心絕對清淨,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後,我就不能復原,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割了。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唉唷,心裡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後,歌利王要求證明,釋迦牟尼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馬上復原,結果他立刻復原了,又活起來。

 

  這個故事比耶穌的復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當然,並不希望我們被別人割了作試驗。現在不必談割截身體了,叫你不說話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這個就是忍辱與禪定、般若的道理﹔只因為智慧不夠,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受不了。

 

    達摩與蘇格拉底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密,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淨,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這一句話特別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佔有,因為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淨,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甚麼地方來的呢﹖般若見地來,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智慧的境界,並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為大徹大悟,那就是氣象局發的警報,路上有霧,小心撞車的那個「霧」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陰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

 

  說到這裡,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無我相,無人相是智慧的解脫。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最後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師們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時,他把毒藥吃下去告訴弟子們,跟你們的因緣到了,我要走了。弟子們當然不讓他走,他說因緣已到,我已經吃下毒藥了。另外密宗的木訥祖師,最後也是被人毒死的。這些人都知道因緣已到,殺人抵命,欠帳還錢,應該走就走了。又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解脫。所以禪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師,有偈子說: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這個偈子有八句,我們引用要點,只說它的一半,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領悟,理解、悟解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忘情謂。後面幾句是描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華嚴境界,又稱「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到了也是無有障礙,所以光是研究佛學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沒有融會貫通,沒有到達理極,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金剛經說甚麼》總連結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post/219081525

 

犯錯出懺悔心才能清淨無煩惱

犯錯出懺悔心才能清淨無煩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以前常聽阿伯說,這個社會上比自己辛苦的人非常多,不是只有自己最累、最辛苦,因此我每當遇到挫折煩惱時,都會想起這句話,就會充滿力量,能面對所遭遇的困難。   記得小時候有些長輩會說:「那些在路邊賣東西或擺攤的人,就是小時候不努力讀書,才會一事無成。」後來才發現那都是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人生在世真的要多行善,我算是敏感體質,每一次做善事,我都很有感,變得很有精神,感覺有一股能量灌注體內,尤其是做愛護生命的善事,那真的是精神飽滿、元氣十足。   最近一次執行一件較大量的護生,完成後一樣感受到很有精神,想說探勘一下常去的護生點周邊環境,就繞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許多年以前(未接觸精舍、佛法),以前家人去多個神壇問事,每個神壇都開示說我父親恐怕過不了○歲,當時我父親距離那個歲數還有一段時間,所以我不怎麼放在心上 後來我父親快到那個歲數時,我總是很擔心他真的離我們而去。這期間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我趁機向父親說了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以前常聽阿伯說,這個社會上比自己辛苦的人非常多,不是只有自己最累、最辛苦,因此我每當遇到挫折煩惱時,都會想起這句話,就會充滿力量,能面對所遭遇的困難。   記得小時候有些長輩會說:「那些在路邊賣東西或擺攤的人,就是小時候不努力讀書,才會一事無成。」後來才發現那都是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人生在世真的要多行善,我算是敏感體質,每一次做善事,我都很有感,變得很有精神,感覺有一股能量灌注體內,尤其是做愛護生命的善事,那真的是精神飽滿、元氣十足。   最近一次執行一件較大量的護生,完成後一樣感受到很有精神,想說探勘一下常去的護生點周邊環境,就繞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品味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許多年以前(未接觸精舍、佛法),以前家人去多個神壇問事,每個神壇都開示說我父親恐怕過不了○歲,當時我父親距離那個歲數還有一段時間,所以我不怎麼放在心上 後來我父親快到那個歲數時,我總是很擔心他真的離我們而去。這期間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我趁機向父親說了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導讀:   【何以故?此人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