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歲時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整理自頂定牧師口述

歲時祭在泰雅族來講是火的會議。

一開始是入倉祭。各個家庭都有穀倉,小米、玉米、地瓜等作物的收成,大約是七月到八月是採收季。採收完畢的作物,會把來年要吃的食物曬乾,ㄧ把ㄧ把的送入穀倉,這就是所謂的入倉祭。這個入倉祭有兩個重要的核心價值,一個是具有傳承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要認識祖先,認識爸爸媽媽,和其他家人。我們用當年收成的新米煮一鍋飯,由最小的小孩子吃今年的新米,這是整個部落第一次的慶典。

接著要教孩子認識三石灶,讓孩子知道三石灶是家的開始。我們在蓋家屋的時候,要先找到烤火的地方,那就是三石灶的位置。通常我們會找離水源最近的角落,以前用竹管接水,竹管不能彎,而且是大接小的概念,就是大的能夠接小的,有心胸開闊的概念,這也是泰雅族很美的文化。

媽媽織布的床,也會最接近廚房,可以方便看顧廚房。所以以前的布,如果沒有火的味道就不算是布。睡覺的床就在另外一邊,以前的床也不會隔開,全家人睡在一起。家蓋好之後,穀倉會連著家屋蓋。在穀倉比較高的地方,會有防鼠板,底下放柴火,可以避免下雨時柴火被弄濕。

穀倉蓋好之後,會有個部落耆老巡禮,耆老會觀察各戶穀倉裡面的存糧多寡,調度要拿出多少作物來獻祭。之後會有火的會議,傳達歲時祭的時間,要準備什麼食物。各家長子要接命令,到各自的獵場去打獵,並去告訴嫁出去的女兒,請他們回來參加歲時祭。

獻祭的時候,會拿出作物保種,例如玉米、小米、地瓜、芋頭等等,做為來年要種植作物的種。之後就是祈福,唱出泰雅古調,宣布活動正式開始。這時候各家各戶的小米也蒸熟了,就會開始有搗小米的聲音此起彼落,好像是放鞭炮一樣。泰雅族方位辨識的方式,是看太陽升起的地方是東方,太陽落下的地方是西方。年輕的人拿著包著食物的葉子,去掛在部落各角落,耆老會呼請祖靈享用我們的豐收。有個傳說是掛了之後不能回頭看,一個說法是因為老人家會不好意思吃,另外一個說法是或往回看代表反悔,不想把食物分享給祖靈。

之後,各家各戶拿出小米或者吃的東西,在廣場跟親朋好友享用這些美食,維持三天三夜。所以歲時祭等於是我們的過年,會宴請遠嫁的女兒回來吃飯,如果他們的部落要辦歲時祭,也會邀請我們過去,互相邀請。這樣的活動持續到我國中,大約民國67年都還有。這樣的祭儀漸漸的淡化,可能是因為政權的轉變,以及經濟的進步,從農業時代改變為工業時代。目前還是有部分的家族有這樣子的活動,只是規模沒有那麼大。在101年,我擔任尖石鄉文化管理師,當時的鄉長是雲天寶,他很在意這個活動,希望把這個活動形成常態。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讓各村自行辦理,所以有的村裡就是辦理殺豬,吃完就走。

avatar-img
1會員
81內容數
聽見-原鄉部落將邀請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的耆老談談泰雅先人的生活智慧,包括食物、穿著、房子、交通演變、娛樂、水電等,取法自然的方法。此外,也會談談在地特色的植物、動物、地理景觀、風俗民情、教會信仰等,以及對土石流、祭典、喝酒文化、殺豬文化、族語傳承的看法。歡迎對原民文化、部落發展有興趣的人收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周麗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如何在這個部落安身立命呢?其實他不只是有法則,他是有生活定律在的。而且這個生活定律,就是我們講的gaga。
1.認識艾草粿 2.摘取艾草 3.清洗艾草 4.川燙打汁 5.糯米粉加熱水攪拌 6.揉麵團 7.加艾草汁 8.做造型 9.蒸粿 10.吃粿
喜嵐與兒盟的社區培力課程,將於八月第三週週二上課,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部落。 參加的對象:國小僅限那羅部落,國高中不限,歡迎大家一起來。
我們如何在這個部落安身立命呢?其實他不只是有法則,他是有生活定律在的。而且這個生活定律,就是我們講的gaga。
1.認識艾草粿 2.摘取艾草 3.清洗艾草 4.川燙打汁 5.糯米粉加熱水攪拌 6.揉麵團 7.加艾草汁 8.做造型 9.蒸粿 10.吃粿
喜嵐與兒盟的社區培力課程,將於八月第三週週二上課,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部落。 參加的對象:國小僅限那羅部落,國高中不限,歡迎大家一起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我們家,每年過年初1到初5都不能洗頭只能吃素。 除夕時我們全家會一起燒香祭拜祖先🙏,每次除夕我們全家會一起拜拜,我都不懂為什麼要拜拜,經過這次的作文我跟爸爸媽媽聊了一下家裡的儀式,現在讓我清楚的知道拜拜,是為了祭拜祖先。 除夕前一天,我們全家會一起大掃除,我打掃的是
我的爺爺、奶奶是非常傳統的閩南人,所以我們家中有供奉祖先和神明,每次過年奶奶都會煮很多好吃的菜來拜拜,其中一定有一條魚和鳳梨蝦球。吃完年夜飯大人就打麻將,小孩們在一旁等吃紅,真是有趣。爺爺說後代要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樣袓會保佑我們。 每逢除夕,奶奶、媽媽、嬸嬸負責準備拜拜的物品,烹
Thumbnail
民俗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臺灣家家戶戶無論是佛教、道教信仰或沒有特殊的信仰,都會在門口擺一桌普度好兄弟(或稱老大公媽)幽冥界的眾生。民俗節日在臺灣會看到很有人情味的情景,普度供施的供品桌子前面還有一個臉盆,裡面裝著洗臉水,上面放一條新的毛巾。無論哪一家的鬼道眾生、哪一家的老大公媽、哪一家的好兄
Thumbnail
「骨笆」為太悟語翻譯而來,是指同個部落一起祭祀祖靈、議事的場所,近似雅人的村廟,一般是由板岩、頁岩和竹子構築。矮籬笆會先圍出一塊空地,再於中間偏後的位置上,岩石以形似蛇鱗排列的方式,一片片疊出小屋,內置壺甕與獸骨作為祭壇,平時則於外頭的廣場商討部落大事。
全世界的華人幾千年來一直維繫至今不變的傳統,除了大年除夕的團圓飯之外,就是每年清明的返鄉掃墓祭祖。     團圓飯通常只限於個別家庭的直系血親碰面,但是掃墓祭祖往往就是整個家族的事,包括三等親、四等親……到叫不太出名字的族人在祭祖時齊聚一堂。
第二十七章 烤 張雨寧看他疑惑站在原地這才解釋,這個“人神盟約祭”是排灣族重大的祭典,因為五年才有一次,又稱為“五年祭”!那一天會燃燒“小米梗”祈求未來每一年農收很好,還會造橋鋪路、製造刺球之類等等,有非常多的祭祀的步驟⋯ 張永年走過來說‘你要不要吃我們排灣族美食“撒布優”!’,孫三毛接過他遞來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回奶奶家過年,最期待的除了可以吃到好吃豐盛的年夜飯,就是拜拜燒金紙了。 奶奶準備的金銀元寶總是很多,好幾袋放在那,然後有回來的叔叔伯伯堂哥一起燒。 回想起來,也不知道為什麼期待,像是一種儀式感,宣告團圓飯即將到來嗎?還是將代表金銀財寶的金紙和元寶,丟進燒金爐裡,看著火焰忽大忽小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在我們家,每年過年初1到初5都不能洗頭只能吃素。 除夕時我們全家會一起燒香祭拜祖先🙏,每次除夕我們全家會一起拜拜,我都不懂為什麼要拜拜,經過這次的作文我跟爸爸媽媽聊了一下家裡的儀式,現在讓我清楚的知道拜拜,是為了祭拜祖先。 除夕前一天,我們全家會一起大掃除,我打掃的是
我的爺爺、奶奶是非常傳統的閩南人,所以我們家中有供奉祖先和神明,每次過年奶奶都會煮很多好吃的菜來拜拜,其中一定有一條魚和鳳梨蝦球。吃完年夜飯大人就打麻將,小孩們在一旁等吃紅,真是有趣。爺爺說後代要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樣袓會保佑我們。 每逢除夕,奶奶、媽媽、嬸嬸負責準備拜拜的物品,烹
Thumbnail
民俗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臺灣家家戶戶無論是佛教、道教信仰或沒有特殊的信仰,都會在門口擺一桌普度好兄弟(或稱老大公媽)幽冥界的眾生。民俗節日在臺灣會看到很有人情味的情景,普度供施的供品桌子前面還有一個臉盆,裡面裝著洗臉水,上面放一條新的毛巾。無論哪一家的鬼道眾生、哪一家的老大公媽、哪一家的好兄
Thumbnail
「骨笆」為太悟語翻譯而來,是指同個部落一起祭祀祖靈、議事的場所,近似雅人的村廟,一般是由板岩、頁岩和竹子構築。矮籬笆會先圍出一塊空地,再於中間偏後的位置上,岩石以形似蛇鱗排列的方式,一片片疊出小屋,內置壺甕與獸骨作為祭壇,平時則於外頭的廣場商討部落大事。
全世界的華人幾千年來一直維繫至今不變的傳統,除了大年除夕的團圓飯之外,就是每年清明的返鄉掃墓祭祖。     團圓飯通常只限於個別家庭的直系血親碰面,但是掃墓祭祖往往就是整個家族的事,包括三等親、四等親……到叫不太出名字的族人在祭祖時齊聚一堂。
第二十七章 烤 張雨寧看他疑惑站在原地這才解釋,這個“人神盟約祭”是排灣族重大的祭典,因為五年才有一次,又稱為“五年祭”!那一天會燃燒“小米梗”祈求未來每一年農收很好,還會造橋鋪路、製造刺球之類等等,有非常多的祭祀的步驟⋯ 張永年走過來說‘你要不要吃我們排灣族美食“撒布優”!’,孫三毛接過他遞來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回奶奶家過年,最期待的除了可以吃到好吃豐盛的年夜飯,就是拜拜燒金紙了。 奶奶準備的金銀元寶總是很多,好幾袋放在那,然後有回來的叔叔伯伯堂哥一起燒。 回想起來,也不知道為什麼期待,像是一種儀式感,宣告團圓飯即將到來嗎?還是將代表金銀財寶的金紙和元寶,丟進燒金爐裡,看著火焰忽大忽小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