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五月雪》:天公未降大雪,冤,卻已被遺忘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十二月一日那天,得知《富都青年》上映,筆者便給自己安排了場電影馬拉松。由於金馬影展期間,陸陸續續有影評寫到《富都青年》跟《五月雪》都是馬來西亞電影。由於此前筆者對馬來西亞的認識近乎零,因此深感好奇。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逢《富都青年》的情緒渲染跟《五月雪》的恐怖壓抑。


  由壓抑的平常進入恐怖的暴動是前半部的敘事方式,而悲哀且不被理解的思念與尋找是後半部想表達的故事。

《五月雪》官方海報。(Source : 官方IG。)

《五月雪》官方海報。(Source : 官方IG。)


  張吉安導演的《五月雪❄️》,透過「電影📽️」此一媒介,召喚出馬來西亞🌺的歷史事件。

  即1969年5月13日的「五一三事件」。

  而除了呼喚了歷史事件外,還有一些看點。

    

一、看點

(一)金馬光環🏆

  《五月雪》是2023年第60屆金馬獎中,獲得最多提名獎項的電影,有九項入圍,也同樣是金馬影展開幕片之一。

金馬獎。(Source : 官方IG。)

金馬獎。(Source : 官方IG。)

  該片入圍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效、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九個項目,最終抱回「最佳音效」的金馬獎盃。

  以史實為基礎的《五月雪》,用特殊的鏡頭呈現故事,視覺有所限制,用「聽覺」讓觀眾走入時代氛圍。所以「最佳音效🔊」獎,的確實至名歸。



(二)調性

  以聽覺和幾個較長且固定的長鏡頭,逼迫觀眾打開視覺、聽覺,像是個旁觀故事的「幽魂」般體驗氛圍,在某種程度又像是放在大螢幕的劇場。以悲劇歷史作為故事基調,注定其塑造了壓抑場域。

  這是一部「氛圍」重於「劇情」和「角色」的故事,角色沒有明確的面孔,沒有明確的動機。資訊有所缺乏,反倒讓觀眾主動拓展對電影聲音🔊、畫面🎞️的探索,較非主流劇情商業片的敘事模式。


二、預告

  電影分成前後,仿造戲曲格式,分做第一折跟第二折。第一折名為〈竇娥〉,時間是1969年5月13日;第二折時間點則是49年後的2018年,名為〈阿英〉。彙聚台、馬、星三地的演員,萬芳、蔡寶珠、鄭人碩、陳俐杏、俞宏榮、王竣等人演出。


  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大選後發生五一三的暴力事件,讓阿英的父兄就此失蹤。49年後,阿英她在義山塚尋親,遇見昔日戲班主唱起竇娥,因歷史殤痛而共同悲泣......。

  以下有重雷⚡⚡⚡,請斟酌服用。

⚠️

⚠️

⚠️

⚠️

⚠️

⚠️

三、《五月雪》劇情

(一)第一折:竇娥

  有幾個場景,分別是廟口戲台、學校、拿督廟、廟口、戲班後台、大華戲院。這些場景的鏡頭都很漫長,透過廟口戲台、學校、拿督廟、廟口,先是建構出平凡的社會面貌,讓人先知曉這個豐富的華人社群。雖然華人傳統文化濃厚,但他們早已信奉以馬來提督為主的「拿督公」,唱起有著馬來文的戲曲。從角色對官員的謙卑態度,與其懇求藍登記的訴求。可見他們早已融入了這個社會,希冀獲得正式身分。

  筆者在觀影前,僅知這電影關於「馬來西亞」和類似排華運動的「五一三事件」,除外,筆者對一切不知不曉。

  因此漫長的長鏡頭🎥,面對不知何時發生的恐怖事件,這反倒令人緊張。

  災劫欲來。一切平和,讓人只覺得是大浪🌊將至的平靜海平面。

第一顆鏡頭,台上演員打得熱鬧,台下卻冷冷清清。(Source : 官方IG。)

第一顆鏡頭,台上演員打得熱鬧,台下卻冷冷清清。(Source : 官方IG。)

  第一顆鏡頭是廟口前的戲台,看來平和的宮廟煙霧讓人擔憂,逗弄人心,讓人緊張卻又回歸無事。在宮廟跟戲台鑽來鑽去的小毛頭,讓人意識到此場景的平和,因此稍稍放下心來。這僅是個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群,在廟口前慶祝拿督公誕辰,台上粵劇演員唱作俱佳,台下寥寥兩人(還包括了那個鑽來鑽去的小毛頭)。

阿英袖口髒了。( Source : 官方IG。)

阿英袖口髒了。( Source : 官方IG。)

  第二顆鏡頭,是一間空教室🏫,視線定格在中央,但中央卻只是角色穿梭的節點,女孩在教室外跑來跑去,最後跑進畫面左下角。在大螢幕觀看時,需轉頭,才看到女孩在角落試圖清理她髒污的潔白制服🥼。等到女孩的母親現身找她,才知道了女孩叫「阿英」,是因為被馬來同學排擠才被弄髒了制服。而華人被馬來人排擠,已可從孩子的遭遇以小窺大。

  而後續公車🚌上馬來人多於華人、廟口戲台班主向官員詢問藍登記,種種華人處處受制的氛圍被架構出來。


  進入拿督廟,又知道男孩原是女孩的哥哥,且要成為「拿督公」的契子。讓人為角色心焦,明明馬來人如此排斥華人,他們卻還堅守華人傳統?

廟口熱鬧,但劇中人料不到接下來的巨變。(Source : 官方IG。)

廟口熱鬧,但劇中人料不到接下來的巨變。(Source : 官方IG。)

  時至傍晚廟口戲台熱鬧滾滾,而父子倆去大華戲院看戲時,一片亂糟糟,事件的主體終於爆發。恐慌蔓延開來,母親一直想去找丈夫跟兒子,卻被女兒阿英拉住,終在戲班養子的勸誡下躲入後台。

  而後台,就陷入一片黑暗。躲在黑暗裡,本來有角色想哭💧,也被要求安靜,而外頭一陣陣的慘叫、燃燒,讓觀眾宛若一同困在那個夜晚🌑、那個場域,一起感受角色的恐懼,感受寒毛直豎的氣氛😖。

騎乘大象而來者。(Source : 官方IG。)

騎乘大象而來者。(Source : 官方IG。)

  而寂靜無人的廟口,夜裡一個馬來人騎乘大象🐘而來,念誦著馬來歷史中王權彰顯的歷史,演出明皇五體投地飲下洗腳水的片段,演繹出華人族群討饒卻未必能活下來的恐懼感。



  而另一個讓人畏懼的場景,就發生在大華戲院。戲院裡眾人正為《負心的人》如癡如醉,但戲院外卻已在燃燒、叫喊,而影廳封閉,也讓試圖提醒親友的戲台班主無法闖入,最終只能爬上🪜大華戲院屋頂,在大火的燃燒下🔥,絕望且淒厲,唱出竇娥的傷悲,也唱盡那一夜被迫害者所有人的冤屈。


試圖搜尋家人。(Source : 劇夠。)

試圖搜尋家人。(Source : 劇夠。)

  最終廣播宣布戒嚴後,戲班後台才拆下隔板🟫,而眾人才衝去戲院,試圖找尋親人。見到的僅有被鐵鍊⛓️鎖住的戲院,最後看到空敞的影城。

  運屍車上,傳來阿英哥哥呼喊著好痛的聲音,但車輪不停,載運者的殘忍,連孩子也不放過,直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二)第二折:阿英

  以一中年女子躺在床上🛌不動為始。她遭遇丈夫丟金紙元寶,就像被墓葬在墓裡的人兒。

  而我們才知道,這女子,就是1969年那個小女孩阿英,她聽到廣播📻說著馬來共榮的認同,但觀眾才跟著女子一起在夢裡經歷了五一三的悲劇。

  而阿英更是被丈夫鎖在家裡🔒,但她不顧丈夫反對把家裡那道視同虛設的鎖弄開,搭乘丈夫妹妹的便車,還被丈夫發現,被試圖制止。


  在百般阻撓下,她終究還是搭上長途巴士🚌,前往吉隆坡,準備到舊時的半山芭,也就是如今的富都(Pudo)。

巴士中,其他女性都戴頭巾。( Source : 官方IG。)

巴士中,其他女性都戴頭巾。( Source : 官方IG。)

  巴士上🚌坐的女子都綁著頭巾🧕,看來像是馬來人,僅有阿英一人未綁頭巾。但有一女孩開口就是潮州話。

  觀眾如我這才發現,新一代的華人在教育政策下,已經徹底與馬來族群融合了。




  而到了吉隆坡後,阿英找到了舊時的大華戲院,然而現址卻是個富麗堂皇的酒店🏨。她僅能在路邊草叢行道樹🌳的間隙擺上供品在路邊祭拜🧎。

  祭拜過後,阿英去幼時曾被排擠的學校附近用餐,人事已非。一間馬來人開的飲料店,坐得卻多是懷舊的老華人,講著當地的過往。榕樹的氣根綁著曬乾的榴槤殼,曾經的道教神像,一個個放在小步道上、在樹根旁邊,被風吹雨打,被丟棄。只有曾經有廣大信眾的「拿督公」,勉強有座小廟棲身。

  而後,阿英再乘著計程車去曾有痲瘋病院的義山。至義山聽聞戲曲聲,原是1969年513那晚的戲班後人,她們即將解散,欲在無名墓前搭建戲台唱一曲戲,卻在政府人員的警告下未能搭建戲台。阿英在「Unidentified Chinese」、「Unknown Mandarin」等等墓碑中,試圖找尋家人的名稱,最終找不著,只能隨便找了個無名墓🪦,拿著父兄名稱的字條,把無名墓當成自家父兄的墳墓祭拜。而適才被打發走的戲班班主則在自己母親墓前唱起竇娥故事。

  她們憶念過往,但過往似乎已經要被都市開發弭平了。

  觀眾們都知道,戲班班主是1969年那個班主的小女兒,與阿英在那個恐怖的夜晚,都躲在廟口戲埕的後台。她們有認得彼此嗎?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班主問阿英:「妳明年還會再來嗎?」

官方劇照。(Source : 官方IG。)

官方劇照。(Source : 官方IG。)

  劇情到無名墓的場景就結束了,最終收尾以五一三此一歷史事件的後續現狀收尾。


四、文學手法

(一)象徵:紅🔴、藍🔵、黃🟡、白⚪

  馬來西亞身分證在2001年有所變革,新舊證件未必全然相等。但不變的是「紅🔴」與「藍🔵」之間難以企及的天塹。紅登記🔴,僅有永久居留權,但在法律上仍被認定成外國人,公民權是被閹割的。只有藍登記🪪,才是夠資格的馬來西亞人。所以在《五月雪》那個悲鳴與焰火交織的夜,戲班後台躲藏的班主女兒便試圖用藍色顏料把證件塗藍。一方面是對身分的渴求,另一方面,或許害怕後台也會失守。萬一有人闖入,能夠拿著藍登記乞求討饒以活命。

  紅色🔴,是身分的悲劇,更是竇娥的紅服、戲台班主的紅妝......五一三之夜無辜喪生者的鮮血,這樣的紅,也成為藍底海報那個戲台班主紅衣紅妝的主題顏色。冤屈而悲泣,亦能讓人想到「杜鵑🐦啼血」程度的悲,又回歸到紅色。而在海報中特別設計的書法字體「䨮」(是「雪」的異體字),亦以暗紅色為字體顏色。字形上那一點點紅斑,正如血濺。

  藍色🔵,是身分的渴求,聯想到「藍登記」或是如今藍色的「大馬卡🪪」(MyKad)。而這樣的顏色意象,也成為其中一版海報的底色要素。

 

官方海報。(Source : 官方IG。)

官方海報。(Source : 官方IG。)

  黃色🟡,特別是土黃色🟨,讓筆者聯想到榴槤🐡。也聯想劇中《狼牙國王👑》預告裡,服裝金燦燦的馬來王權。也是電影中每個角色的國家(馬來西亞🌺)認同。


  白色⚪,是海報上「五月🌺」'兩字的顏色。讓人聯想到「雪 ❆」,象徵著沉冤未解,等待「真相大白」。





(二)性別的隱喻

  故事悲泣者多為女性👩,無論是阿英的娘惹母親、老戲台班主、現代的戲台班主、現代的阿英。在其他影評,導演有說這部電影濃縮了田調的十四位女性的故事。

  無論是過往的1969年或現代的2018年,在家庭中,都能看到被父權宰制的女性地位。說是宰制好像不太合適,比較像是大男人不認為女性有自己的想法,不認同她的思念。但女性依舊有自己的想法。

  不熟悉馬來西亞的性別議題上是否依舊是父權社會,所以筆者就不預設,單純從劇情的隱喻看待。性別議題,提及的是「權勢」關係的不平等,而又呼應回馬來西亞的「種族」政策跟「宗教」政策。而悲泣哀悼歷史悲劇且信奉道教的華人女性,無疑是權勢的最底層,無論在性別、種族、宗教上都是最卑微的人。

故事裡堅毅且不放棄的女性角色。(Source : 官方IG。)

故事裡堅毅且不放棄的女性角色。(Source : 官方IG。)

  理應是最卑微的人,卻不願保持安靜,充滿毅力地找尋家人


  那華人男性在故事中的立場,又是如何?

  1969年,有三個男性角色。阿貴(阿英爸)、阿耀(阿英的哥哥)、戲班養子。

阿英的父與兄(Source : 官方IG。)

阿英的父與兄(Source : 官方IG。)

  阿耀被父親抱以期盼,成為拿督公的契子,經歷漫長的宗教儀式。而父親阿貴則對阿英母子呼來喝去,十足大男人。父子去大華戲院🎬看《負心的人》,還不肯帶著阿英母子一家人共賞電影。本是權力的不平衡,卻誤打誤撞成為母子倖存的契機。




戲班養子。(圖右。)(Source : 官方IG。)

戲班養子。(圖右。)(Source : 官方IG。)

  戲班養子則是徒有紅登記🔴無藍登記的普通男子,拉住了阿英母子,救了她們一命。阿貴跟阿耀,無論這父子倆在父權上有怎樣的紅利,終究在那個夜晚死去。而戲班養子則透過靜默而倖存。



  2018年,阿貴阿耀早已死去,而從戲班對談得知曾經的養子變成了戲班棟梁也已死去,出現的男性配角,是阿英的丈夫。這男人,對阿英惡言相向,把阿英折的元寶金紙撒在她身邊。他是阿英的同輩人,理應也是五一三的倖存者,卻緘口不談,甚至斥責試圖找尋家人的阿英。他們保持靜默的理由,是什麼?

  是否試圖從歷史的陰影中生存下去,如同戲班養子靜默以存活一般?我不知道,看不出來,想不明白。



(三)拿督公/拿督廟

  在官方IG介紹,戲台前吃榴槤🐡的老人、騎大象🐘的蘇丹、載阿英去義山的計程車🚕司機,這三個角色都是「拿督公」的化身。筆者看不出來。

拿督公。(Source : 官方IG。)

拿督公。(Source : 官方IG。)

  信奉「拿督公」,自然代表國族認同為馬來西亞,然而1969年半山芭的華人卻不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的一份子,甚至最終遭逢悲劇。雖然信仰是土地公信仰的轉變,也偏華人文化,但撇開形式,這些人的國家認同也是馬來西亞。這有種反諷的意味。


(四)烈火、牆上、唱戲

  第一折〈竇娥〉中,戲班班主為一女子,有一個戲班要養,還有一雙子女,但她卻選擇在混亂的災夜試圖救援自己的家人,最終卻只能絕望,在大華戲院頂樓唱出竇娥之冤,求老天用大雪平冤。此情此景,勾起筆者對燕壘生小說《天行健》(台譯:《天誅》)的記憶。

女子孤身卻勇敢,聯想到〈烈火之卷〉開頭不甘為奴,在高鷲城如飛鳥般朝城下撲去而折翼的無名女子。
災亂歌唱,則聯想〈烈火之卷〉尾聲高鷲城被蛇人攻破時,對主角楚休紅有知遇恩的武侯,在淒厲笛聲的伴奏下,沙啞唱起:「身既死矣,歸葬山陽,山何巍巍,天何蒼蒼,山有木兮國有殤,魂兮歸來,以瞻家邦。」最終應當死於蛇人軍的圍攻。
而以詩文表達對世間憤慨,則聯想到〈創世紀卷〉尾聲,無名老者寫下:「......君不見白骨蔽野紛如雪,高樹悲風聲颯颯。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又是蒼生十年劫!」

  雖然《五月雪》與《天行健》(台譯:《天誅》)的主軸不同,《五月雪》所講五一三的「不白之冤」,不同於燕壘生小說對「戰亂的省思」。但兩個文本中,都有「災劫混亂」對比「孤身悲歌」的情景構造,這讓我覺得兩者在對比運用的劇情場景架構非常接近。


(五)今昔的對比

  昔日,1969年5月13日,觀眾跟隨著角色從日常到動盪,能感受其壓抑。而眾多長鏡頭🎥的定格,更讓觀眾感覺自己就像是歷史的「幽魂👻」。今日,2018年5月,鏡頭語言變換,不像第一折的人物小小的,第二折的阿英看起來比較「大」,無須在畫面搜尋角色動態。不同時間點,人物在畫面中的比率改變了。

  若把阿英當成主角看待的話,角色在畫面中的比重就能解釋了。1969年的阿英只是個孩子,且擔心又害怕,因此也未能在畫面上佔據夠大的畫面;而2018年的阿英,雖然依然被否定,但她有其自身的力量能探究過往的傷痛,是個夠大的中年人了,且比起事件當下只能躲藏,如今的她能夠採取行動以追尋父兄的墳墓。  


五、歷史:五一三與馬來西亞

  二戰以後的馬來西亞🌺地區,歷經風雲變動,日本短暫殖民、馬共(馬來西亞共產黨)興起又覆滅、「馬來亞聯合邦」成立。一直到1963年,四個從英國殖民獨立的邦(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英屬砂拉越、英屬北婆羅洲「沙巴」)才共組成為馬來西亞🌺。

  但這個新興的國家,已在憲法中明定了「馬來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信條,大意為「馬來人是馬來西亞的主人,並擁有特權」。新加坡州🦁的李光耀希望用「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取代「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實現民族平等。但議題爭論不休讓相關法案被擱置,而新加坡境內的種族動亂日益嚴重,也讓李光耀決心脫離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脫離,成為獨立國家。

  此後馬來西亞境內,1966年華語為官方語言一案被否決,但1967年馬來語為官方語言一案則快速通過。在當時的馬來西亞🌺內,馬來人最多,但華人也是第二大種族(亦有人認為新加坡被排擠是因為當地華人太多,會讓馬來西亞境內的馬來人比華人少)。1969年大選後,華人為主的在野黨們,獲得將近一半的票數。雖然國會席次較少,但在種族有別的馬來西亞無疑是一場勝利。選後的慶祝遊行,據傳有人露鳥挑釁,引發雙方互鬥,最終形成暴亂,最終演變成「五一三事件」。

  慘劇死的不只有華人,尚有馬來人、印度人,然而事件過後,官方的解釋趨向特定種族立場,此後該事件更淪為政客操控選民的利器,成為每一次選舉就要深揭的傷疤。這是所有馬來西亞人的悲劇,但過了半個世紀後,在官方的刻意忽視下,五一三的倖存者凋零了,人們也遺忘了曾經的悲劇。



六、文本共築

(一)電影中提及的文本

  根據〈觀看《五月雪》前的十個歷史須知:馬來傳說與真實歷史,虛實交錯在五一三悲劇〉,此部電影用了許多馬來西亞的文本相互呼應,有馬來史書《馬來紀年》與《吉打紀年》、當地粵劇的《玄壇打虎》到《六月雪》、馬來電影《狼牙國王》與台灣老片《負心的人》。

  或與劇情有關,如《馬來紀年》、《吉打紀年》和《狼牙國王》傳達的馬來史觀,與當地馬來人地位較高的現象相互呼應。《玄壇打虎》、《六月雪》、《負心的人》建構的是當時的華人文化,而六月雪文本又與「五一三」死者所受不白之冤有相呼應的效果,而五一三此日,又恰與《馬來紀年》在傳聞中的完成日是同一日,呼應了種族之間的地位關係。

《負心的人》

《負心的人》

  《負心的人》則非故事內容呼應,但卻是歷史時空上事實發生的內容。

  2022年《五月雪》的殺青記者會時,《負心的人》主演湯蘭花為這部電影站台。在記者會,她提及自己曾赴大馬工作,聽聞五一三那一夜,「觀眾因我而死」,深感自己也是「歷史的罪人之一」,感到深感愧疚。



  在眾多文本中,筆者僅對《六月雪》有概念,其講述的竇娥冤故事相當經典所以能夠理解,其他全部仰賴電影的氛圍構築。所幸前半折構築的非常動人,眾多文本即便未曾理解,也能感受到五一三當晚的恐懼感。



(二)《富都青年》的遙遙呼應

  當天看電影時,僅知兩部片都是馬來西亞電影,映後在寫影評時,意外發現兩者都講述同個地點。《富都青年》講的是「富都(Pudo)」裡沒有正式國籍身分者的悲歌,《五月雪》不強調地點,但歷史的悲劇就是發生在「半山芭」。不同電影,剛好都講述了同個地點在不同時空下所交織的悲劇。

  而從《富都青年》和《五月雪》中,見到兩種馬來西亞的面貌。

  語言上,《富都青年》是華語(福建話、廣東話)、英語外來語較多的一部片,而《五月雪》中,雖有福建話、廣東話,但馬來文也不少,連信仰都是把馬來提督當成土地公,拜了個「拿督公」。

  文化上,雖然在語言《富都青年》較偏華語,但較不具華人本位感(即便阿邦阿迪有華人血統),故事重點在於悲劇本身。《五月雪》戲曲參雜馬來語,卻在文化上道教味兒相當濃厚,看起來是非常傳統的華人文化。



七、生命的交織感

  在下母族是緬華,在1980年因內戰加劇而離開緬甸。不過說是緬甸華人,在某種程度上卻是緬人跟華人的混血。而片中的「娘惹」就是馬來人跟華人混血,即馬華。馬來華人跟緬甸華人不一樣,但部分經驗的相同能呼應到母親對我說的過往。稍稍分享這部電影所喚起的家族記憶。

(一)排華

  十幾年前在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暢銷時,筆者也據家族歷史在學校寫了篇小論文。

  緬甸的排華運動,母親經歷過兩次,分別是1963年跟1967年這兩次,不過當時她年紀很小,僅有些許記憶,以下節錄並修改筆者高中時小論文的訪談問答,向大家分享「排華」一事喚起的家族記憶:


Q1:您對一九六三年的排華運動是否有印象?當時緬甸發生什麼事?大家的反應是什麼?

記得中文變成緬文學校,以前很多老師都不見了,變成陌生的面孔,而且都是講緬語。原來緬政府將中文學校接收改成緬文學校,也禁止較有規模的貿易。


Q2:一九六七的排華運動有什麼印象呢?

我10歲時,記得有一天大人們的臉色都很凝重,家家戶戶白天都大門深鎖,從門縫中望向馬路,靜悄悄的,路上沒有人。每個人講話都把聲音降低,鄰居們也相互只從後門進出。而且記得大人們都把中文課本、讀物,在安靜、家人注目的情況下燒掉。幾天以後又恢復往日活動,唯一不同的是上學時,書本都要藏起來,有時放在衣服裡,有時放在傘內去上學。


Q3:在記憶中,緬甸政府何時剷平(中華民國)國軍墳場?知道為什麼要剷平嗎?是因為開發還是因為排華?  

1967年每天上學途中的路旁有一大片被剷平之墓地,很多骨骸都暴露在土地上,看了心中很難過。1970年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大家,那是我國(中華民國)英勇的戰士墓地,是因為排華而被剷平。


  緬甸排華聽來較輕微,未演變成像是馬來西亞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悲劇。不過,同是排華事件,《五月雪❄️》所提到的「五一三事件」與其第一折〈竇娥〉的恐怖氛圍,還是讓我對家族歷史有了映照🪞與聯想。



(二)護照

  映後看網路的評論,有人說「中華民國的深藍色護照📘」出現太刻意。但個人認為這僅是歷史的重現。畢竟在台灣退出聯合國前,台灣跟港、澳地區,都是海外華人逃難移居的首選,而擁有中華民國護照,也確實是當時海外華人的一種「憑仗」。


(三)無法理會的後半折

  阿英在亂葬崗裡,看著一個個無名的墓碑🪦,試圖找尋自己的父兄,本該讓人傷感的場景,筆者卻毫無波瀾。對於阿英何以執著找尋父兄之墓,著實讓我困惑。因生命經驗的落差,且角色的建構不足,讓我無法體會故事後半折的魅力。

阿英一心想找到父兄之墓。(Source : 官方IG。)

阿英一心想找到父兄之墓。(Source : 官方IG。)

  我無法理解尋找阿英家人墳墓的執著。

  或許又跟家族相關了。母親從小灌輸我,戰亂地區人命如芥的概念,萬一戰爭逃亡時分散了,就各自生活,等安頓下來再重新尋人。而緬甸多年以前,無論是醫療、戰爭的影響,都讓幼時的母親對死亡司空見慣。因戰亂而流離,更是母系家族常面對的遭遇,所以母系家族人死之後,較不強求落葉歸根🌱,樹葬或海葬都行。

  或許正是這一點,阻礙我理解阿英。

  阿英的悲傷,或許來自未曾正式找到過父兄的遺骸,且未能好好告別吧?我抱持著深深疑惑。



八、結語

  個人比較喜歡第一折〈竇娥〉的敘事,也就是電影前半部。透過情境、氛圍的渲染,成功把筆者帶入那種恐懼的氛圍。害怕被發現,就如同孩童玩捉迷藏怕被鬼抓到,不過更加升級。透過「躲藏」此事與「躲貓貓🫣」遊戲的共通性,讓人能身歷其境。相對來說,電影後半部〈阿英〉,阿英追尋著父兄的墳墓,而戲班末代班主在墳前唱戲哭墳,能明白角色的傷悲。然而,角色的傷悲與筆者是完全割裂的。

  這是一個「歷史悲劇」在先,劇情在後的電影🎬。

  前半部電影的恐怖塑造相當成功,後半部雖構建出角色傷悲、人們遺忘的場域,卻未能喚起筆者的情感,相當可惜。


  不過,我無法理解,不乏有人理解。

  十二月一日走出影廳時已是深夜,有個明顯具有馬來西亞血統面貌的女孩也散場離去,而我不小心看到她眼眶盈淚🥹、拭淚頻頻🤧。或許,後半段的情感,與她的家族記憶有所連結。


  就我一個非馬來西亞人來說,感受到此部電影的優勢,在於其對於「歷史事件」的傳達。以劇情片形式,且壓抑恐懼的氛圍,成功建立了觀眾對五一三的想像。若想初步瞭解馬來西亞發生在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這部電影,無疑是塊敲門磚🔨。

  



其他:參考資料

  1. 釀電影〈看《五月雪》之前你必須知道的六件事〉 
  2. 釀電影〈釀專文|看完《五月雪》的你會想知道的十件事
  3. 杜晉軒〈觀看《五月雪》前的十個歷史須知:馬來傳說與真實歷史,虛實交錯在五一三悲劇
  4. 劇夠〈《五月雪》「嗜血國王」與「負心的人」的隱喻,揭開馬來西亞被噤聲的集體記憶
  5. yahoo新聞〈湯蘭花息影難得露面挺《五月雪》 落淚談「大馬513慘案」
  6. 官方IG:@snow.in.midsummer
  7. Youtube影片〈金馬60 最佳音效 杜篤之、吳書瑤、陳冠廷 《五月雪》|頒獎人:范少勳、劉俊謙|MyVideo線上直播
  8. 燕壘生《天誅》〈烈火之城卷(上)〉、〈烈火之城卷(下)〉、〈創世紀卷(三)〉



大家好,我是抱城,嘗試奇幻小說創作📙影評寫作🎬,歡迎搜尋更多的抱城!

方格子主頁:https://vocus.cc/user/@sheyitingyi

IG:https://www.instagram.com/sheyitingyi/

FB:https://www.facebook.com/RangerCat.11.meow

X(Twitter):https://twitter.com/sheyitingyi

POPO文學網:https://www.popo.tw/users/sheyitingyi

avatar-img
103會員
269內容數
目前正在連載【驚悚小說】《日之晷》 已完成前作:【驚悚長篇】《夜逃亡》。 鍾情於小說創作。 但有空的時候也會寫詩、寫影評、畫插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抱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年在第60屆的金馬獎中,吳慷仁以《富都青年》的主角「阿邦」,獲得俗稱「金馬影帝🐎🏆」的最佳男主角獎。這勾起筆者的好奇心,吳慷仁在這部電影如何厲害呢?抱持著疑惑,筆者當了跟風仔🚀,十二月一日就直衝電影院,觀看這部金馬影帝的作品🎬。 怎樣呢? 這,是一個看了讓人忍不住流下眼淚的好故事。
這是《異能》「九龍浦」柳承龍主演的電影,2021年上映,主打「喜劇」。暢銷書作家金賢,有多彩多姿的私生活,和寫不出來的空白文件。小說寫不出,四段特殊關係也難解。分別是離婚夫婦、祕密情侶、師徒、曖昧鄰居,互相糾纏的四段關係,就是這部不飆車卻讓人不斷體驗到「驚險」又「轉折」的搞笑電影,絕無冷場。
日語的片名是《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英文片名則是《The Boy and the Heron》。日文版的片名,取自啟迪宮崎駿創作靈感的同名小說。而英文片名則與中文片名邏輯相同,講到故事裏頭出現的「蒼鷺」與「少年」。最大賣點,就是上映前僅有海報,無其他宣傳,但在日本出現兩極評價,究竟如何呢?
中文電影名《周處除三害》,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是一部節奏緊張的黑道動作片。講述要犯陳桂林,在光天化日下槍殺角頭後隱姓埋名,直到發現自己得了絕症。面對生命的終結,他決定像來場現代的「周處除三害」,除去全台通緝三要犯,永傳惡名,得到另類永生...
2023年在第60屆的金馬獎中,吳慷仁以《富都青年》的主角「阿邦」,獲得俗稱「金馬影帝🐎🏆」的最佳男主角獎。這勾起筆者的好奇心,吳慷仁在這部電影如何厲害呢?抱持著疑惑,筆者當了跟風仔🚀,十二月一日就直衝電影院,觀看這部金馬影帝的作品🎬。 怎樣呢? 這,是一個看了讓人忍不住流下眼淚的好故事。
這是《異能》「九龍浦」柳承龍主演的電影,2021年上映,主打「喜劇」。暢銷書作家金賢,有多彩多姿的私生活,和寫不出來的空白文件。小說寫不出,四段特殊關係也難解。分別是離婚夫婦、祕密情侶、師徒、曖昧鄰居,互相糾纏的四段關係,就是這部不飆車卻讓人不斷體驗到「驚險」又「轉折」的搞笑電影,絕無冷場。
日語的片名是《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英文片名則是《The Boy and the Heron》。日文版的片名,取自啟迪宮崎駿創作靈感的同名小說。而英文片名則與中文片名邏輯相同,講到故事裏頭出現的「蒼鷺」與「少年」。最大賣點,就是上映前僅有海報,無其他宣傳,但在日本出現兩極評價,究竟如何呢?
中文電影名《周處除三害》,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是一部節奏緊張的黑道動作片。講述要犯陳桂林,在光天化日下槍殺角頭後隱姓埋名,直到發現自己得了絕症。面對生命的終結,他決定像來場現代的「周處除三害」,除去全台通緝三要犯,永傳惡名,得到另類永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篇是用來筆記的 母親的本能 社會與政治書籍 師情化慾 關鍵概念:「星期三」與「華生」 由島至島 關鍵概念:馬來西亞、二戰、台灣 五月雪 關鍵概念:馬來西亞慘烈的歷史事件513事件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被譽為近十年最可怕的恐怖電影《長腿》、終於在大馬上映以五一三事件為故事背景的《五月雪》,以及睽違二十八年推出的經典災難片續集《龍捲風暴》。
Thumbnail
《五月雪》以馬來西亞沉重的種族血腥衝突事件的「513事件」為主題,非常非常好奇,香港是真的特意安排5月上映嗎? (下有劇透)
今年臺北電影節的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帶給觀眾沉重而悲傷的故事,導演勇敢直面創傷,並透過影片懷念與敬意摯友。影片中的紀錄素材讓人看到導演如何以真誠面對過去的傷痛,同時也展示了人類在面對失去時的堅韌與勇氣。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著名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經典浪漫電影《四月物語》、由真實命案為故事藍本並橫跨港台攝製的《失路人》,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經典奇幻動畫電影《貓的報恩》。
Thumbnail
看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內心有一種深沉不見底的悲哀! 電影是改編自轟動整個日本社會的1988年東京西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描述被母親遺棄的同母異父四兄妹如何自立自生。 影片一開頭:母親為了不被新房東驅趕,將最小的兩個孩子「裝進行李箱」偷渡進公寓 ;傍晚時大哥明再去車站接二姊京子回家。接著一家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馬來西亞新銳導演張吉安繼《南巫》後,以《五月雪》帶來大馬「513事件」的另類詮釋,將當地華人移民帶去的「大戲」(歌仔戲)作為穿針引線的工具,自然也少不了招牌的魔幻演出手法,呈現了漢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奇妙揉合體,以及對馬來大國主義的探索,拿下六十屆金馬獎最佳音效獎,相當有意思。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篇是用來筆記的 母親的本能 社會與政治書籍 師情化慾 關鍵概念:「星期三」與「華生」 由島至島 關鍵概念:馬來西亞、二戰、台灣 五月雪 關鍵概念:馬來西亞慘烈的歷史事件513事件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被譽為近十年最可怕的恐怖電影《長腿》、終於在大馬上映以五一三事件為故事背景的《五月雪》,以及睽違二十八年推出的經典災難片續集《龍捲風暴》。
Thumbnail
《五月雪》以馬來西亞沉重的種族血腥衝突事件的「513事件」為主題,非常非常好奇,香港是真的特意安排5月上映嗎? (下有劇透)
今年臺北電影節的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帶給觀眾沉重而悲傷的故事,導演勇敢直面創傷,並透過影片懷念與敬意摯友。影片中的紀錄素材讓人看到導演如何以真誠面對過去的傷痛,同時也展示了人類在面對失去時的堅韌與勇氣。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著名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經典浪漫電影《四月物語》、由真實命案為故事藍本並橫跨港台攝製的《失路人》,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經典奇幻動畫電影《貓的報恩》。
Thumbnail
看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內心有一種深沉不見底的悲哀! 電影是改編自轟動整個日本社會的1988年東京西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描述被母親遺棄的同母異父四兄妹如何自立自生。 影片一開頭:母親為了不被新房東驅趕,將最小的兩個孩子「裝進行李箱」偷渡進公寓 ;傍晚時大哥明再去車站接二姊京子回家。接著一家
Thumbnail
直到歷史研究者給他們淺談電影史時,周森方知,原來早在三零年代就有彩色電影了。 這怪不得他。說起世紀中葉歷經的文化浩劫,史學家曾想以「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比擬,然而,時間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最公正的決判:它以他們的無知與失落為證,顯現物質的殞滅遠不及那場禍事給整個國家的根基,乃至那一整個世代,帶來的迷失。
Thumbnail
馬來西亞新銳導演張吉安繼《南巫》後,以《五月雪》帶來大馬「513事件」的另類詮釋,將當地華人移民帶去的「大戲」(歌仔戲)作為穿針引線的工具,自然也少不了招牌的魔幻演出手法,呈現了漢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奇妙揉合體,以及對馬來大國主義的探索,拿下六十屆金馬獎最佳音效獎,相當有意思。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