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富都青年》觀後感:在不曾溫柔的世界裡,動人心弦的兄弟情

2023/12/04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2023年在第60屆的金馬獎中,吳慷仁以《富都青年》的主角「阿邦」,獲得俗稱「金馬影帝🐎🏆」的最佳男主角獎。這勾起筆者的好奇心,吳慷仁在這部電影如何厲害呢?抱持著疑惑,筆者當了跟風仔🚀,十二月一日就直衝電影院,觀看這部金馬影帝的作品🎬。

 

  怎樣呢?

 

  這,是一個看了讓人忍不住流下眼淚的好故事。

 

  不會有人嚎啕大哭,不是這種調性。但故事的壓抑,讓人看到電影後半時,眼角不禁失守,淚水無可避免地流淌到臉上。映後播放工作人員名單時,些許擤鼻涕的聲音從影廳各處傳來。從電影中,感受到生命的不可抗力,與其帶來的深切悲傷。相關的社會議題不是以解答的方式呈現,故事流動,只是靜靜攤開來,告訴你:「諾,也有這樣的世界,就是那麼無可奈何。」讓你直面,並讓你的情緒深陷其中。

《富都青年》官方海報。

《富都青年》官方海報。

  不建議想放鬆、歡笑的觀眾選擇這部片。這部片,能感受到「特定文化背景」、「壓抑社會」、「驚悚氛圍」、「無可奈何」、「手語」或「好演技」,看完更讓人陷入省思。

 

一、故事綱要

  故事講述著我們所不熟悉的世界,雙語的片名便講述了故事的梗概與主角名稱。中文片名「富都青年」,講述的就是生活在「富都」的一對「青年」,如何面對險峻的世界。而這對青年的名稱,如如馬來語片名「Abang Adik」,哥哥名為「阿邦」(吳慷仁 飾演),弟弟名為「阿迪」(陳澤耀 飾演)。除外「Abang Adik」分別是馬來語的「哥哥」與「弟弟」,所以講述的就是這對生活在「富都」的「兄弟」的故事。

   阿邦跟阿迪兄弟倆,生活在富都(Pudo),沒有國籍,在屬人主義的馬來西亞,即便生在馬來西亞,也沒有正式公民的身分。兄弟倆以不同的方式,在這個壓抑的世界討生活,沒有報生紙(出生證明)的哥哥膽小慎微地在菜場工作,弟弟則試圖當外工的仲介賺快錢。無情的世界裡,一位男大姊「Money姊」(鄧金煌 飾演)是有情人,照料無依無靠無血緣的他們,像是他們的家人一般。除外,外頭的世界,有非營利的公益團體參與社區,善良的NGO志工「佳恩」心懷使命感,盡心盡力幫助這個社區的人,更試圖幫兄弟倆取得正式公民身分。然而,一場意外,讓本就失衡的世界加速崩毀,所有人都無法抗拒命運……




二、看點

(一)演員

  本部電影在2023年第六十屆金馬獎,有多項入圍,從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造型設計,共入圍七項,而吳慷仁更是抱回「最佳男主角獎」。


吳慷仁

  成為金馬影帝的吳慷仁,扮演聾啞者阿邦。因聾而啞,所以這個角色有口難言。面對生活中的不公、親人的不成材,他有許多意見想要表達,因此動作十分用力,看來情緒非常足夠。而在劇情後半,阿邦的角色遭遇有所變化,吳慷仁更有了相當驚人的身體狀態展現,敬業程度令人敬佩。



陳澤耀

  入圍最佳男配角獎的陳澤耀,飾演能聽能說的青年阿迪,橫衝直撞,更誤入歧途,敢愛又敢恨,是這個角色的張力所在。與「阿邦」這個角色互相對照。





鄧金煌

  入圍最佳新演員是配角「Money姊」的演員鄧金煌,演出「男大姊」型的角色,這個角色和阿邦、阿迪成了一個不同傳統但依舊溫馨的「家庭」。演員的詮釋,沒有把角色的特點誇張,讓假髮、裙裝成了這個角色的日常,生活感十足。讓人覺得,啊,真的就在那兒啊。



林宣妤

  出身自大馬選美比賽的林宣妤,曾赴香港發展,現在返回大馬發展。演出志工「佳恩」,這個角色是社區裡的一縷陽光,活在正常世界,為了救援而奮不顧身。

 





周雪婷

  綽號「緬甸妹」的女子,是主角阿邦所傾戀的對象,由周雪婷飾演。阿邦和緬甸妹的互動雖然短暫,但從簡單的互動中,能感受到真摯的角色情感。

 


  坦白說,這部片筆者除了吳慷仁外,其他沒一個認識的。但沒關係,劇情跟氛圍相當精采,無須認識演員就能被角色牽動心緒。就隨著角色的心情波動和事件遭遇,一同探索這個獨特的世界吧。

 


(二)特殊的世界觀

  場景「富都」(Pudo),舊名「半山芭」,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裡,在20世紀下半期是中下階層的華人社群所居。如今,則多為東南亞、南亞移工居住。這個地點,恰巧在今年的金馬影展中以不同的時間尺度呈現,若說張吉安導演的《五月雪》講的是1969年「半山芭」5月13日發生的歷史悲劇的話,王禮霖導演的《富都青年》就是講述發生在當代時空「富都」的悲劇故事。同個地點,有不同的故事演繹。

   故事裡,呈現了富都一隅,甚至主要場景都集中在主角兄弟倆工作的菜市場跟居住的公寓大廈,裏頭有形形色色的人,「聾啞」、「無國籍」、「變性人」、「外籍移工」,語言繁雜,聽到各種語言的混合,偶爾聽見閩南語、英語,或以為聽見廣東話字詞,聽不懂的或有馬來話或有印地語,在這個多語言的社會,連手語也溝通無礙。角色的生活也是文化交融的結果,歡送會放的是中文老歌,市場打工卻可能是跟吃咖哩的孟加拉同事交流。

《富都青年》劇照。

《富都青年》劇照。

   多語言、多文化,這裡的世界就是多元的,看似繽紛,在某種程度卻是暗無天日。這些人,全部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是被被政府、社會「排斥」的人。所有居民都沒有正式公民的藍證件,無法考駕照、辦銀行帳戶,更無法享有一般勞工應有的薪資。

生活在陰影下的無國籍者。( Source : YT預告片。)

生活在陰影下的無國籍者。( Source : YT預告片。)

   只能活在陰影中的每個人,遭不公對待,也只能戰戰兢兢接受一切,偶爾被警察突襲檢查時,也只能拜託警察網開一面,讓他們可以討生活。但即使卑微再卑微,陽光離他們還是遙不可及,只能尋求小確幸。不過,小確幸也會因現實而輕易地消失,讓角色們時刻痛苦。

 

  電影架構出的氛圍讓人感同身受,成功把觀眾拉進這個壓抑且殘忍的世界之中。

  

 (以下會討論劇情,有雷分析,請注意)⚡⚡⚡

⚠️

⚠️

⚠️

⚠️

⚠️

⚠️

三、壓抑的食物鏈

  影片開場,「阿迪」在廢墟裡擔任人口仲介的翻譯,向孟加拉移工討仲介費,轉譯馬來仲介的話語。明明是個翻譯,語氣卻毫不客氣,讓人感受到阿迪的高人一等的地。後續警察的閃電突襲與暴力壓制,讓一夥人四處逃散,一個絕望的移工甘願選擇跳樓也不願被捕,揭開這個世界的殘酷。

   在警察面前,移工的生命毫無輕重。而擁有「報生紙」(出生證明)的華人阿迪,「只」被賞了個巴掌,就被放走了。

殘酷的食物鏈第一幕便架構出來了。(Source : YT預告。)

殘酷的食物鏈第一幕便架構出來了。(Source : YT預告。)

   從第一幕,構建出地位體系。馬來警察>馬來仲介>有報生紙的華人>外籍移工。從阿迪無法理解外籍移工為何寧可跳樓也不願被抓的態度,先是感覺阿迪這樣的角色很邪惡,地位較高。但從後續情節揭露,沒有報生紙的人活得更慘,比外籍移工的地位更低。這樣的人,恰是阿迪的哥哥阿邦。而阿迪雖然有報生紙,但沒有正式的IC(正式公民的證件),其實始終被認定是法外之徒。

  故事就聚焦在這些看似比外籍移工地位高,卻也活在地獄的人們為故事主體。即便「阿邦」、「阿迪」兄弟倆不是食物鏈的最底層,但也絕非活在什麼伊甸園。

 

四、兄弟的比喻

  無國籍勞工,生於此,一生的經歷都在「富都」,即便有「報生紙」(一紙出生證明),要申請正式的馬來西亞證件,還是難如登天。戲劇以角色的對比,表露出這樣族群可能出現的兩種極端,以「瘖啞者V.S.能言者」的對比方式呈現。

對比的兄弟。(Source:官方IG。)

對比的兄弟。(Source:官方IG。)

   「阿邦」是瘖啞者。可以視為這種群體因沒有正式國籍而「被迫失聲」的情景,或因父母並非馬來西亞公民,或是未婚子女等等而「先天」地成為無國籍黑工。除了出生就被迫無聲外,面對警察追緝、攔查,他也只學會安靜,即便他自己連聲音都發不出來。最後一段劇情中,阿邦困居牢房的場景,感覺又可以有另外一種比喻性的詮釋。一如「失去發聲能力的無國籍者」,生活有種種限制,就像困居在囚房,沒有太多選擇,更極端的說法,或許說他們的一生就像是處於牢房中等待死刑一樣。最後阿邦拿掉助聽器,或許是因為對世界太失望了,

   衝動不羈的弟弟「阿迪」,能聽能言,是「能言者」(借用《納尼亞傳奇》能言鹿一詞來比喻)。多了一紙報生紙(出生證明),有了些許底氣,比起沒有報生紙的哥哥阿邦或外籍移工來說好多了,但沒有正式公民身分的他處境還是尷尬的。這個角色或許看著刻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哥哥承擔世界的不公後還是十分艱困,選擇走向非法的途徑,試圖破局。弟弟或許正象徵著無國籍者淪為犯罪者的一群。為了浮上水面,不惜踐踏同樣低賤底層的心血。 

  角色的設定,是把他們的特質誇張並顯現,成為角色強烈的個性。而兄弟的個性,也讓故事的悲劇注定了。

 

 

五、悲劇的既定

(一)愛情的困局

   阿邦傾慕對門的緬甸妹,緬甸妹要移民前說她想為了阿邦留下來。其實若阿邦挽留她,兩人的愛情或能修成正果的,但是,阿邦沒有把絲巾送出去。

阿邦跟緬甸妹擁抱,卻依舊放她離開。(Source : YT預告片。)

阿邦跟緬甸妹擁抱,卻依舊放她離開。(Source : YT預告片。)

  而弟弟阿迪的愛情看來也坎坷,沒有講清楚。在劇情中,弟弟似乎是妓女的小鮮肉,從女方那裏獲取金錢,銀貨兩訖,看似只是欲望跟金錢的滿足。但弟弟在女子說要離開時,隨口但或許是認真地提了「要不然我娶妳」,這句話對於不羈的阿迪來說,應當與告白無異了。可女子只有無言以對。

  這麼無言,或許是因為角色們都心知肚明,這樣的結合將會是悲劇的延續。

  

(二)協助者的無力

   志工佳恩是個熱心助人的NGO志工,有一個情節是小房間內,幾個無法獲得身分的孩子們試圖自殺被救回來後,她去見了孩子。後來她向前來關心的議員抗議,說這是政府該做的事情,但議員只說自己無能為力。議員說自己在拿督面前沒有話語權,卻馬上接了拿督的電話,很諷刺。因為這些無國籍者,又沒有選票,那跟議員有什麼關係呢?

志工佳恩共情這些人,過度投入,耗費身心。但面對法律、規定的死板,被幫助的人們早已不抱持希望。(Source : YT預告。)

志工佳恩共情這些人,過度投入,耗費身心。但面對法律、規定的死板,被幫助的人們早已不抱持希望。(Source : YT預告。)

   而後續佳恩遭受的悲劇,顯示這個熱心助人的志工,其實她是能力不足的。一方面或以佳恩此角色,比喻公益團體的某種弱勢。他們必須「用愛發電」,傾盡全力,得不到公部門應有的協助,更可能遭受危險。但這些危險,其實是根源就是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讓選擇漠視的人安然無虞,但溫柔的人會受傷。  

  

(三)細節的安排

  在巴剎市集午餐時段,作為好友的外籍移工請阿邦吃咖哩,更說要送他咖哩粉。阿邦遂直接請人家直接到他家煮咖哩。這個伏筆,到阿邦發現佳恩受傷但還活著時,轉化成突然的拍門聲。那熱情的拍門聲,或許就來自要送阿邦咖哩且幫忙烹飪的好友。

  而佳恩初登場,是在一群女孩被阻止跳樓後。議員請佳恩儘快處理,這讓佳恩深感不公,認為這是議員該做的事。但議員說他上次幫忙把「兄弟倆的哥哥弄出來」後就不太有話語權了。這代表著阿邦曾因無國籍而將被處置,是佳恩託議員協助才回歸自由,這就解釋了為何阿邦異常畏懼警察。

  情節的要素已然安排。

  加上前面種種鋪陳,阿邦先天瘖啞、身為無報生紙的無國籍黑工、曾被捕過。在先天或後天環境裡,他都被迫安靜。因此佳恩倒地醒來後,外頭有人拍門,向來選擇靜默的阿邦只學會靜默,害怕被人發現、被人抓走,所以阿邦摀住佳恩。但因為阿邦是聾人,加上他過於緊張,無法發覺自己摀太久了,就此錯殺佳恩,犯了滔天大罪。他因為他無法選擇的出身,學會隱藏,卻也因此害死對兄弟倆很好的佳恩。

  這樣的細節,讓阿邦殺了佳恩的行為成為注定。


(四)罪惡的裁決

  看到「犯罪」後未獲得懲罰,會讓人心頭壓抑。

  劇情的敘事,先讓人覺得為非作歹的弟弟阿迪是兇手,而為保護弟弟的哥哥阿邦前去頂罪。會不捨頂罪的哥哥,也對安然讓哥哥頂罪的弟弟感到不屑。特別死者其實是非常照顧兄弟倆的志工佳恩。直到後來揭曉哥哥的兇手身分,才覺得念頭通達。

  到法師對談時阿邦很激動,明明是手語,但對比瘦弱身軀,其力道卻相當飽滿,讓身為聽人的觀眾也能「聽」到阿邦的怒吼,感受到溢出螢幕的情緒。

  一開始或覺得,啊,犯了罪又死不悔改,把罪過推給世界,但畢竟犯了錯啊。後來仔細想想,阿邦也沒有反悔啊,他都自首更絕食了,其實應當相當後悔。為什麼他要講這番話,為什麼法師握手加上獄卒跟他說話後,阿邦就願意重新吃食物呢?筆者陷入了疑惑。

  感覺,阿邦就是「無國籍勞工」的具現化,透過這段情節,努力向世界述說他們的悲憤。外頭活的正常的獄卒、法師就像是「善心人士」、「社工」或觀影的「觀眾們」,勸誡辛苦生活並拚盡全力的他們好好珍惜生命、奮發向上,卻永遠無法體會他們的苦。誰能理解一出生就被剝奪一切的感受呢?

  阿邦最終伏誅,罪有應得。但是,讓悲劇發生的悲慘世界,有因此改變嗎?沒有。

  

六、物品與情節

(一)絲巾

  阿邦去市場時,看見心有所屬的緬甸妹對一條絲巾念念不忘,但看到價格就放回去了。身為暖男的他,偷偷買下了絲巾,想要送給女孩,只是後來未能送出。

  絲巾的穿戴方式有很多,但緬甸妹是當成「圍巾」,套在脖子上。圍巾送給愛人,不免想到2014年美劇《康斯坦丁》最後一集中撒旦教徒讓「新娘」套過戒指(繩圈)的情節。同為無國籍者,婚姻的結合會造就悲劇的連鎖,悲劇會複製給下一代,亦會讓愛人被束縛而窒息。

  後來,絲巾被Money姐從兄弟家外撿起,用以睹物思人,絲巾便成了「阿邦」的象徵。而絲巾當圍巾使用,是套在脖子上的,正能聯想「絞刑」。最後掛在衣架上的絲巾隨風飄走,沒有死刑畫面,但你我都知道阿邦死了。

  

(二)紅上衣、藍襯衫

   馬來西亞有五種證件,一般成年人則有三種,分別是紅、綠、藍色。

  綠色是給移工的,五年一簽。紅色是「大馬永久居民卡」(MyPr),但無法考照、開戶、投票。「藍證件」是一般公民,才享有基本權益。


  阿迪原本穿紅上衣,象徵著其原本拿的或許是「紅證件」,阿邦送阿迪藍色襯衫,一方面是因這是正裝,另方面,隱藏了阿邦對弟弟阿迪獲取「大馬卡」(MyKad,藍色的)的殷切期盼。


  至於阿邦,就是什麼證件都沒有的無國籍者。但諷刺的是,最後竟然要犯罪了,阿邦才有藍紫色的囚服可以穿。

阿邦送給阿迪一件「老土」的藍襯衫。(Source : YT預告片。)

阿邦送給阿迪一件「老土」的藍襯衫。(Source : YT預告片。)


(三)牢房與餐食

  牢房看來過分的乾淨,有點超現實。因為不吃不喝的阿邦,會主動清掃自己的牢房嗎?牢房總不會有清潔工進去幫忙掃吧?不過,個人猜想,「乾淨」的牢房,或許出於政治考量,怕汙名化馬來西亞的矯正機關?不過,乾淨的牢房,反倒形成另一種對比,外頭的世界險惡,牢房反倒有人理解,但牢房的「美好」,或許是用阿邦絕食後出現幻覺可以解釋?

  而阿邦不願吃的餐盤,裏頭有白飯、紅色的咖哩、深綠的蔬菜跟淺綠的蔬菜,紅色跟綠色,恰讓人聯想紅證件跟青證件。不過這兩種顏色,對於無父無母且無報生紙的阿邦來說,遙不可及,所以他也不願吃。


七、動作的召喚

(一)殺雞與籠中雞

  巴剎市集中,阿邦工作的地方是一個雞攤,有著台灣早期傳統市場能看到的活雞跟現宰。活在籠中的雞,任人宰割、放血,然後去羽、清內臟、水洗後切塊,這又能聯想到無國籍黑工艱難的處境,甚至連想到後續阿邦關在監獄的情節。大力將生雞肉斬成多塊,這樣的情景,可能也是在述說現實的殘酷。被殺的籠中雞,跟外頭停在電線、電線桿的鴿子形成對比。(但也可能是我想太多~)


(二)敲蛋

  這個動作的意象,似乎能跟「頭破血流」的場景呼應,無論是開頭的墜樓移工,又或是後來佳恩撞到地上而血流不止,都跟敲蛋能相互呼喚。

兄弟倆互相用對方額頭敲蛋,看來很親密。(Source : 官方IG。)

兄弟倆互相用對方額頭敲蛋,看來很親密。(Source : 官方IG。)

  劇情中「敲蛋」彰顯了「親情」,是無血緣的家人間的溫馨動作,阿邦、阿迪、Money姐這三個無血緣者間透過敲來敲去的行為讓人感受到他們的親密感,兄弟倆互敲對方的額頭讓人感覺角色很可愛。這樣的情緒累加,到最終臨刑前,阿邦要阿迪最後一次敲蛋的場景,從溫馨到死別,其反轉與落差,讓人想跟著淚崩的阿迪一起痛哭。

 


九、劇情外的想像

  電影《富都青年》聚焦在阿邦、阿迪的互動與悲劇,沒有解釋其他角色的處境。但透過冰山一角,能一窺這個活生生的世界。

(一)外籍移工

  如阿邦阿迪的環境看來已相當悲慘,但故事一開始看來比阿迪還要悽慘的移工,想必更無人權。用外籍同事分享咖哩給阿邦的情境,讓觀眾能感受到這些移工也是一個「人」,能從阿邦的悲慘去聯想移工的處境。


(二)Money姐

  而作為兄弟倆照顧人的「Money姐」,或許是因其變性人或同志身分,淪為社會底層。明明擁有「藍色」的正是馬來西亞公民身分。

藍證件,卻邊緣。( Source : YT預告。)

藍證件,卻邊緣。( Source : YT預告。)

  在眾多外籍移工或無身分無國籍者中,是顯眼的。因為其LGBTQ的身分而淪落社會底層。2023年7月搖滾樂團The 1975主唱在馬來西亞音樂節跟同台團員男男親吻,以抗議馬來西亞對LGBTQ的打壓,結果唱完歌就被驅逐出境了。這樣的新聞對應角色,不難理解為何「Money姐」只能活在富都。





(三)阿迪的身世

  而阿迪的身世又讓人充滿想像,明明有生父,為何被拋棄呢?

  從百靈果對吳慷仁跟陳澤耀的訪談得知,阿迪這個角色的設定生母是泰國人。

  更從釀電影專訪王禮霖導演的文章得知,阿迪曾經擁有健全的家庭,但在爸爸再婚離棄泰國移工的生母,阿迪便被送往安置機構,在屬人主義的大馬被認定是泰國籍,必須拿著報生紙跟父親一起辦理,才能有合法的「藍證件」。憎恨父親的他,認定自己被拋棄,逃出安置機構跟阿邦一同成為無國籍的兄弟。

  最後一幕,阿迪找到他生父時,那家麵攤裡面,可以看到生父有著新老婆跟另外的兒子。阿迪或許永遠無法諒解他生父,但他會為了阿邦去拿到IC,活得更像一個人。

  

  

(四)兄弟情

  有些影評認為阿邦跟阿迪的情感強度有點超過兄弟,而弟弟對哥哥的依靠又太過度,電影宣傳詞更是「在這殘酷的世界,至少我還有你。(𝐈𝐧 𝐭𝐡𝐢𝐬 𝐜𝐫𝐮𝐞𝐥 𝐰𝐨𝐫𝐥𝐝, 𝐚𝐭 𝐥𝐞𝐚𝐬𝐭 𝐈 𝐡𝐚𝐯𝐞 𝐲𝐨𝐮.)」。

曖昧?(Source : 官方IG。)

曖昧?(Source : 官方IG。)

  中間有一度,夜晚阿邦阿迪在床上的戲份,還以為兩人要做起來了,但後來沒有。兩人之間的情感中,筆者感覺阿邦對阿迪純粹就是照顧的。阿迪的依戀有些過份,可能有一些超過兄弟情的情愫。兩人的擁抱,恰是兩人在情感上受創(兩人都分手了)的那天。

  不過,無論情愫是否存在,劇情重點終究是無國籍者不容許錯誤的無可奈何。而在命運齒輪轉動下,兩人也不可能會有什麼。




十、結語:關注現實吧

   住在台灣,情況不同,但能讓人忍不住聯想。《八尺門的辯護人》提到的「血汗漁工」問題,就是2020年起被美國勞動部被列入「童工或強迫勞動生產之貨品清單(List of Goods Produced by Child Labor or Forced Labor)」的嚴重問題。除了血汗漁工外,也有許多苛刻移工的社會新聞,如2017年某豆干廠被發現涉囚虐移工14年、2019年烏干達學生被仲介成奴工等等。

   除了苛刻的勞動環境外,看到《富都青年》中馬來警察壓制追捕外籍勞工時的粗暴,亦讓人聯想台灣公權力在處理移工「問題」時手段亦有激進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或許是被蔡崇隆導演拍成紀錄片的「九槍案」,2017年越籍移工阮國非拒捕後被開九槍而死。而之後對於移工的處理方式尚未完全改進,2023年7月彰化發生三個便衣警察誤會少年是逃逸移工,讓少年被勒頸、拉腳及擒抱更撞上耕耘機而破相。看到新聞時,因為少年被誤會而讓人憤慨。但如果沒被誤會,「只是」移工發生這樣的事情,會成為新聞嗎?

   而《富都青年》講到的「無國籍者」,也讓人聯想到報導者2016年的報導〈無國籍的移工小孩──「沒有名字」的孩子們〉。台灣對於國籍的處理,亦是「屬人主義」。移工的孩子,會被認定成該母親的國籍,但若是他沒有跟著回到母親的母國,就會變成實質上的「無國籍者」。報導中提及的「古墓兒童」案,是2014年桃園一女童跟著貧窮父母住在古墓中,身為越籍逃逸移工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讀書而自首,但結果因女童非爸爸的親生女兒,政府最終「遣返」母女兩人。而來台外勞中,部分國家不接受非婚生子女,有些孩子出生後,可能被生母拋棄。但有母親的他們,若母親沒有帶他們回去,那他們連母國國籍都無法取得,就只能是無國籍者。

   這樣的狀況,現在有改變了嗎?

   我不知道是否有改變。但看了《富都青年》後,讓人也想要重新省思台灣發生的類似處境。國內類似的議題也是問題重重,但當事人沒有身分,更不會有投票權。台灣勞動環境的品質控管不良,當然會衍生移工逃逸的問題。而法律條文的模糊,也會造成第一線基層執法人員在執法的困擾。這都是需要改變的地方,看完電影後,也把視線看向台灣類似處境的事情吧。

 

  關注、注視吧。

   

  說不定,事情被「觀測」後而擾動,就會發生變化呢?

 


  最後,放上電影主題曲《一路以來》的連結,讓大家好好回味~


 (註一:看完電影後再看吳慷仁金馬60獲獎片段,看到吳慷仁淚崩,還有陳澤耀台下流淚,真的會很感動!寫完影評的我,再度二刷《富都青年》了,結果,第二次比第一次哭得更慘~)

 (註二:2023年12月10日有移工大遊行Migrant Workers Rally,我們也可一起關注台灣相關的議題。)

79會員
164內容數
常看韓劇,喜歡韓劇,也嘗試寫下一點兒心得分享,歡迎大家也來分享對影劇的喜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