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佐藤友哉《劇場偵探》:作者的投射/台灣角川

讀後感|佐藤友哉《劇場偵探》:作者的投射/台灣角川

流羽-avatar-img
發佈於看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劇場偵探 2.5次元舞台劇事件簿》佐藤友哉/台灣角川

《劇場偵探 2.5次元舞台劇事件簿》佐藤友哉/台灣角川

《劇場偵探 2.5次元舞台劇事件簿》:作者的投射/台灣角川

(俳優探偵 僕と舞台と輝くあいつ)
小說|日本|2016
作者|佐藤友哉(鏡家系列事件簿、《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等)

提醒:這篇心得基本上跟故事內容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更多的是作為舊有讀者的解讀方向與情感連結。有輕微劇透。


 由三個篇章所組成,閱讀時的心情很微妙。

 我相信懷著看推理小說的心情來看這本書的人一定會覺得很莫名其妙,不只是謎題與謎底莫名其妙、交代事情亂七八糟、憤怒跟悲傷有種去便利商店就可以在貨架上買到的廉價感,要說的話跟副標題的2.5次元舞台劇本身也沒有太密切的關聯。(註:原文的副標並沒有「2.5次元舞台劇」)

 故事以一連串圍繞著舞台劇發生的懸疑事件為主軸,另外簡單地提及一些日本傳統戲劇文化,到衍生的2.5次元舞台劇的相關知識,而比起事件本身,聚焦更多的是主角小麥與其他角色在面對人生時的面貌。


/《劇場偵探》,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作品?


 在我看來,這本書本來就不該用「偵探推理」的視角來閱讀。或是說得極端一點,「偵探推理」是對這本書的錯誤期待。

 如果曾經作為佐藤友哉的讀者,在看第一篇〈在舞台上消失的演員〉時,多少會浮現出「啊,這不是我想像中/想看的佐藤友哉」的想法,因為相對鏡家系列或是《孩子們的憤怒憤怒憤怒》一貫充滿著荒誕與暴力,《劇場偵探》則相當平和且閱讀上算是平易近人,是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

 《劇場偵探》坦白說並不有趣,作為「日常推理」來說太偏離軌道,除了設定上仍保有輕小說的特色,但乏味的推理、長篇的爭論……與往常作品同樣地帶著某種一意孤行,他逕自描寫著一個不想說服任何人的故事。


/合格的條件


 讀到第二篇〈殺人徵選會〉時,不只對徵選會的謎題充滿著疑問,我也陷入了主角困惑與憤怒的心情之中——為什麼會不合格呢?所謂「合格的條件」是合理的嗎?為了合格而執著謎題的自己是錯誤的嗎?答案讓人難以接受,不只是故事中的主角無法被說服、作為讀者的我也無法被說服。

 小麥與建構出謎題的劇作家進行爭論,我也為此忿忿不平。但後續小麥與水口對於「有才能的演員」的對話中,我隱隱意識到,透過這些爭論與對話,某種熟悉的感受正在逐漸成形。

 ——那是《聖誕節的恐怖份子》曾經帶來過的。

 我確實是在意識到《聖誕節的恐怖份子》的瞬間,才好像終於理解這部作品。

 佐藤友哉的《聖誕節的恐怖份子》是源自於2002年時講談社ノベルス創刊20周年的「密室小說」企劃。《劇場偵探》則是2016年為了雜誌《小説屋sari-sari》推出的「舞台男子」企劃而撰寫。

 同樣作為企劃作品,佐藤友哉在《聖誕節的恐怖份子》中表達個人情緒的行徑,在當時(現在應該也是)飽受批評,甚至在日本因此被冠上了「問題作」(問題作品)的名號。

 但我覺得《劇場偵探》與當時最大的不同,是寫出這部作品的佐藤友哉,不再是那個粗暴地打開房門,對著讀者大吼宣洩的人。或許仍然是在邊緣遊走,但他用更商業化、更世俗的方式來寫這部作品。

 當我這樣去理解之後,故事中角色之間的爭論,幾乎像是當下的佐藤友哉與過去的佐藤友哉的對話——何謂才能?何謂成功?如果不展現出大家都能理解的演技便會就此消失、只有自己在乎與堅持的追求、迎合大眾而得來的成功、對於捨去那份獨特才能的憤怒——當時看著《聖誕節的恐怖份子》湧來的某種傷感,便在小麥與水口的對話中再度浮現。


/理解真相之後……


 在第三篇〈看了就會死的舞台劇〉中,小麥試圖解開哥哥觀看舞台劇《貓的首級》後的自殺之謎,但最後小麥得知的真相,是荒誕、卻又令他不得不信服的結局。我也不禁懷著一樣的心情,作為觀者、讀者或許能理解那不可思議的瞬間。

 而小麥最後對《貓的首級》劇作家寫出的新作,所做出的「無聊」評價,或許是佐藤友哉對自己的嘲諷也說不定。

 這本書的原文標題《俳優探偵 僕と舞台と輝くあいつ》直譯是《演員偵探 我與舞台與閃閃發亮的那傢伙》,那個「閃閃發亮的人」以過去的佐藤來看是那些除了自己以外的許多作家們,以現在的佐藤來看或許某部分指的則是「過去的自己」吧。

 再回頭看,主要角色或許多少呈現出了各個時期的佐藤友哉,無論是邁出步伐的麥倉、因為改變而成功的水口、還是無法踏出房間的鹿間。

 我想《劇場偵探》比起推理小說,更多的是作者自身的投射,所以才會難以理解。

 像寫出《貓的首級》的劇作家是寫給那些「回應」他作品的人,《劇場偵探》這本書,或許便是寫給我這種,對佐藤友哉懷抱著某種希冀的人。

 浪漫點來說,《劇場偵探》對我來講,像是寫給我們這些與他一同經歷過那些日子的讀者們、一封跨越時間的信吧。


avatar-img
冰層之上
4會員
11內容數
寫東西拍東西設計排版聊影劇聊書聊漫畫|[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冰層之上 的其他內容
 《怪物》主要透過母親/保利老師/麥野湊的三個視角,藉著巧妙剪輯相互照映,試以窺看怪物的真實面貌。  坂元裕二劇本中描寫的各種細節,與細微掌握運用著這些重複顯現的象徵的是枝裕和,拆解了動作、行為與話語,日常中發生的事情都成為了怪物即將現形的預兆。  除了非常美麗、貼合著劇情的坂本龍一配樂外,我
電影|《BLUE GIANT 藍色巨星》  我很喜歡在車流轟鳴之下展開的薩克斯風演奏。  這部作品像是在慢慢帶領著你,讓你隨著故事進程不知不覺傾身投入爵士樂的世界。觀看著幾乎無法按捺要跟著演奏打起節拍的心情。  沒有讀過漫畫的人也值得為音樂一試。
劇集|《核災日月》(THE DAYS) 地震、停電、海嘯、廠房損毀、爆炸、輻射……被接踵而來的災難逐漸吞噬。 還有無盡的關係與政治角力、媒體輿論共同上演的荒謬戲碼。 而與此同時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用著現場人員的性命搏鬥⋯⋯
原創漫畫|《不會死的人》/紅唇juunn 一個表皮柔軟卻擁有哀傷內核的故事。 先在網路上看到這部漫畫,後來收了實體本。讀了好多次。 *有些微劇透  我很喜歡漫畫整體呈現出來的風格,用死亡的前提來描寫故事,卻將哀傷寫得很輕。  大
《當男孩遇上瑪麗亞》PEYO/東立出版 這是一個溫柔包容了所有不安的故事——想成為英雄、或是被視為英雄的每個人,也是傷痕累累、傷害過他人的人。 *(以下盡量不直接劇透)  嚮往成為英雄的男孩遇上了心目中的「女主角」瑪麗亞,但女主角其實是個男孩子
 《怪物》主要透過母親/保利老師/麥野湊的三個視角,藉著巧妙剪輯相互照映,試以窺看怪物的真實面貌。  坂元裕二劇本中描寫的各種細節,與細微掌握運用著這些重複顯現的象徵的是枝裕和,拆解了動作、行為與話語,日常中發生的事情都成為了怪物即將現形的預兆。  除了非常美麗、貼合著劇情的坂本龍一配樂外,我
電影|《BLUE GIANT 藍色巨星》  我很喜歡在車流轟鳴之下展開的薩克斯風演奏。  這部作品像是在慢慢帶領著你,讓你隨著故事進程不知不覺傾身投入爵士樂的世界。觀看著幾乎無法按捺要跟著演奏打起節拍的心情。  沒有讀過漫畫的人也值得為音樂一試。
劇集|《核災日月》(THE DAYS) 地震、停電、海嘯、廠房損毀、爆炸、輻射……被接踵而來的災難逐漸吞噬。 還有無盡的關係與政治角力、媒體輿論共同上演的荒謬戲碼。 而與此同時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用著現場人員的性命搏鬥⋯⋯
原創漫畫|《不會死的人》/紅唇juunn 一個表皮柔軟卻擁有哀傷內核的故事。 先在網路上看到這部漫畫,後來收了實體本。讀了好多次。 *有些微劇透  我很喜歡漫畫整體呈現出來的風格,用死亡的前提來描寫故事,卻將哀傷寫得很輕。  大
《當男孩遇上瑪麗亞》PEYO/東立出版 這是一個溫柔包容了所有不安的故事——想成為英雄、或是被視為英雄的每個人,也是傷痕累累、傷害過他人的人。 *(以下盡量不直接劇透)  嚮往成為英雄的男孩遇上了心目中的「女主角」瑪麗亞,但女主角其實是個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