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那麼一個時刻,想牽著陌生人的手靜靜地走一段路,然後相擁,各自道別,一如既往的過著。
曾經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們所在的都市裡,有沒有一條一公里的人行步道,兩側植樹栽花,迎風搖曳,兩端的廣場提供尋求短暫心靈歇息的人們,默默尋找願意牽手共行的陌生人,靜靜地走完這一段步道,臨了,在另一頭各自道別擁抱,不說再見。
人是群體性的生物,離群索居並非常態,每個人的心中都期待與他人的互動,差別在於互動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善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喜歡待在人群裡,有的人傾向站在一旁用眼神觀察人群,不一而足。與陌生人的交往,每個人心中雖有期待,但經常難以邁開那一步,勇於開口交流,即便開了口,又不知道說些什麼。
交流,未必需要語言。
人與人間的相互靠近、眼神接觸、肢體接觸,傳達訊息之豐富,語言有時並不能全然的表達,如「此時無聲勝有聲」、「沉默是金」、「微笑是通往全世界的語言」、「兄弟我話不多,盡在酒裡」…等等,諸如此類。
人還是渴望尋找有歸屬感的群體,正如我們有時會在社群軟體上搜尋各類型的群組,嘗試著加入看看其他人是在聊些什麼,有機會也能發表個三言兩語,有了互動,心理也能產生別樣的滿足。
而心靈的需求,有時也能透過接觸得到慰藉,而這慰藉的來源,卻未必是相熟的人所能夠給予的,心靈的缺角,來自於習以為常環境以外的要素來補足。心中企求不得的不足,我們習慣將其深埋在心中,不將其展露於人前,並加以掩飾以展示堅強,或許在特殊時刻才會稍顯怯弱、無助、懊悔、不甘、…。
單身的人想有與異性牽手的機會,填補孤單及培養勇氣;已婚的人想在道德束縛之內有短暫喘息之機,不用背負不忠誠的標籤;交往中的人有冷靜頭腦的機會,確認另一半是否真心想牽手一生的那人;失去摯愛的人有機會從中尋找影子,彌補那來不及享受或重溫記憶中那人的氣息;尋找靈感的人,從接觸中沉澱跳耀無序的思緒,激發對人性的熱情…。
雖有人同行,未必不孤獨;孤身獨行,未必真所願。雖眾人環繞,寂寞並未真正走遠;無人在側,溫暖並未離而遠去。
在家中求不得的、在辦公室想而不敢說的、在孤獨時走不出的、在失落時尋求的、在昂揚時無可分享的、在記憶中逐漸淡漠的…
生命的主旋律在高低快慢起伏中持續演繹,在某些時刻就只是單純的牽手,可不可以,分離前的擁抱,能不能夠。
未來能不能有機會回憶道:曾經有那麼一條步道,路上的陌生人們給予了心靈上的幫助,讓我能在既定的道路上,勇敢而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