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存在,習慣捐血後,不捐就會怪怪的;不習慣捐血時,要捐就很奇怪。 所以如果用捐不捐血來判斷一個人個品格或個性,其實是很容易有偏差的。
尤其是要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陷入全能自我的感覺良好當中,更是不準確。 因為有全能自我狀態時的感受,會覺得血液非常好用,彷彿可以使用它,而將其大部分分配集中於大腦時,大腦就可以高速運轉、瞬息萬變;不集中時,在精神抖擻下,可以讓每一根汗毛都昂然聳立、朝氣澎博。 在全能自我的感受中,彷彿真的可以主動用意志控制血液分配,而不需要透過中樞或反射神經,當然這並不科學,只是一種認知偏誤。
那為什麼會認為以上描述的這種人,不捐血時,也不是老古板與時代窠臼?
因為這種自以為全能自我的人,還有更老古板與時代窠臼的想法,因而會去捐血。 他認為既然意志勝於一切,那麼這個身體所有的一切,也是可以捐獻出來的,所以捐血只為了可以感受同理到女性,每個月因月經失血的感覺而已。 既然可以作為精神的完全體存在,那為什麼要受限身體的束縛,而不能同理到每一個人類,一旦他這樣想,就會定期地去捐血。 但是又不能說,因為只作為完全精神體的意志存在,對現實的一切而言,都只能也只可以存在於幻想之中,讓現實只能透給現實中的存在來改變,是鐵律與定律,這樣子「活」與「生命」,才能既單純純粹又有力量,而當自己也有身體時,才會更懂得珍惜生命,也才能保持著這個美好世界的良善運作。
於是從以上的邏輯,就可以感受到古板、老舊、悶臭的舊時代思想,彷彿未受到啟蒙般地人,居然也做出了捐血的舉動。 但我們也可以試著反過來想,當有一種人需要全能自我才能存在時,是不是有什麼在壓抑著他的成長與終生學習? 因為精神的豐碩與成長就像身體,有著成長痛,汰舊換新的過程,就代表著犧牲與改變,那要是我們不由分毫的就剔除了他的窠臼與自尊,而非這個人背後的傳統壓力,那麼是不是就代表著他只能完全臣服於這份壓力了。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當他看見這麼細的針頭,讓自己溫暖且鮮紅的血液可以被採集,讓血液屬於更需要的人時,製作不出針頭的他,就會看見自己並非是全能的,而且自己也是有可能會需要著他人的血液。
他看見,人類個人的無法全能,透過集體化之後卻能接近於全能的事實。 於是捐血,讓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自然體會到謙卑與協作的力量,這份體會感受到的力量,就能取代掉他的全能自我,並支撐著他。
捐血不僅僅是一種供需平衡,也是能夠看見並感受到身心靈平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