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是一種被動的偏見運動

2023/12/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博愛座是一種被動的偏見運動

「造成對立和仇恨,真的是因為博愛座嗎?」  

  

今天「又」看見一則因博愛座而延伸出的紛爭,距離上一次博愛座的風波,明明還不到三個月,相同的事件又擠入了我們的眼簾,讓人看了好無力啊!

  

對於博愛座我也有很深刻的感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記憶,記得懷孕四、五個月時搭公車,當時公車上的座位尚未坐滿,而我坐在非博愛座的位置,仍被一位從後門上車的老伯伯很生氣的拍打肩膀「妹妹,你還不起來,不會讓一下嗎?」要求讓坐。

  

這時被誤為是年紀小的妹妹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因為老伯伯突如其來又無禮的大力拍打,除了驚嚇也讓人感到不解。

  

生病之後,因為神經受損不能久站也不能久走,所以在外出需要搭乘交通工具時,很需要適時的讓自己休息一下,不過因為常有博愛座爭議的事件,讓我對自己的需求也是戒慎恐懼著,深怕被正義魔人拍照錄影和公審。

  

所以我幾乎選擇離峰時段搭乘,不得已在尖峰時段搭乘時,如需坐下休息,或是需要讓位時,我就走出車廂休息,改搭下一班次。

  

當然我也有遇過幾次溫暖的經驗,看我行動不便的乘客會讓座給我,而讓座給我的乘客大多數是年長者,我是說真的,沒有欺騙。

  

並不是所有年長者都像新聞所報導的那樣,他們的親切和關懷不比年輕人少。我想我們不需要被新聞牽著鼻子走,而把所有人貼上莫名奇妙的標籤。

  

「讓座」原本是美意,但不知為何卻演變成讓人爭奪不休的目標物,對於不擅表達的族群來說,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為某事物貼上標籤是希望能喚起同理和關懷,但人們一旦得知後,就很難避免有著自己主觀的偏見,例如:博愛座和看起來健康、年輕人無法劃上等號,以致於有少部份的想法認為年輕、健康的人就該讓座。

  

近年來也一直宣導著博愛座並非專屬任何人,是給有需要的人坐。但也會有部份的想法是依靠著此觀點,認為我有權利不讓,那是我的自由。

  

就只是為了一個座位?難道每個人都是這樣無情和殘酷嗎?難道真的是這個世代的問題嗎?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那到底問題是出在哪裡?其實我也沒有正確的解答。

  

「讓」和「弱」的意思是什麼,連小孩都知道,但背後真正隱藏的意義似乎隱藏著某種權利,當曖昧不明的權利出現在良善當中,很多事情的本意就變了調。

  

有時候似乎不是讓不讓座的問題,也沒有一定要坐的執念。而是對於被貼上標籤的身份別,例如:我是「某某」,我應該被尊重、應該被協助、應該享有更多的權利...等等。

  

於是看見那個座位上有人時,心裡的不公義感就衝了上來,更認為要做些什麼來維持「博愛座」的公正。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的一種認知偏誤公平世界理論(Just-World Throey)。在我們有規範有正義的世界裡,是非對錯是沒有所謂的模糊地帶,於是當某事件觸動了內在的「公平世界理論」,就會想找出更多證據來證明不讓座的行為是違反了某種道德。

  

大家應該都知道「奉茶」的分享文化,帶著濃濃人情和關懷的茶,讓人還未喝茶就先被暖著心。因為茶桶上的奉茶二字並沒有身份別,也沒有任何限制,所以人們的內心不會泛起對立和批判。

  

我在想如果奉茶、愛心傘的分享加上了「老弱婦孺優先」的標示,那麼除了標示以外的人去享用的話,或許也會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甚至是批評與公審吧?!

  

博愛座應算是一種被動的偏見運動。年輕人或許因此不想、不敢坐或是為了導正博愛座的真正用意而努力證明任何人都能坐,有些長者反而認為博愛座總是和老弱劃上等號,覺得被看低而感到不尊重呢!

  

博愛座是否要取消,不是真正的問題,或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偏見需要被自己看見,才能有所解。

  

造成對立和仇恨,真的是因為博愛座嗎?如果博愛座換成了「請坐」的分享文化,我想應該會是一幅美麗的風景。

  

photo by Pexels




歡迎你贊助與支持我的文字書寫。感謝你的停留與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或追蹤、分享喔!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


慢下來,才能看見與理解孩子,而我們也能在「慢」裡找回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