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愛座看社會極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分享李昂抱怨年輕人不讓座的貼文,都是持反對態度,認為李昂沒有表達自己不適。我們也無從考證那些坐在博愛座上的年青人,會不會也身體不適。

至於李昂貼文以下留言則截然相反,抱怨年青人脆弱、自我中心或是老人沒有網路聲量等等。

製造世代對立的,也不是只有李昂貼文下的「長輩同溫層」,朋友所分享的貼文底下也能看到「青年同溫層」。

我也不認同李昂公審年青人的行為,尤其未經對方同意拍了他們的照片並po上網。從她的第一則貼文和澄清貼文來看,應該是沒有當下提出自己不適,沒有做好溝通。但我自己也感受到會讓座的人實在很少。

我的讓座經驗和觀察

我是屬於會讓坐的那種人。有過幾次的經驗是,我要讓座的人可能離我有段距離,我需要離開座位,告訴他們那邊有位子坐。而當我離開座位時,就有「看起來」不需要被讓座的人坐下。雖然看到我是為了讓座才離開,他們還是會把位子讓出來,但我個人的感受非常差。

就如底下其中一則留言所說,很多時候可能看到的情境是,長輩讓座給更年長的長輩。在我的印象中,確實很少看到年輕人讓座。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被讓座的人,通常會禮貌性地推辭一下才坐下。即使她們帶著好孕貼紙。一開始的我會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是好。後來發現只要再邀請一次,他們就會坐下了。

有一次,看到一個媽媽抱著小孩上捷運站。當天我有生理期,雖然不至於到非常不舒服,不過整個人慵懶無力。但是過了一站之後,車廂內的人都在滑手機,沒有人注意到抱著小孩的媽媽,我才良心過不去地將位子讓出來。

社會對立

除了博愛座廢除問題,我看到另一個問題——不論什麼議題,一定都會出現的是「製造對立」。

就好比前陣子台大經濟系系學會選舉爆出的歧視言論。有人覺得這只是個玩笑話,那些表達反對和抗議的人士小題大作,當反對方回擊不尊重感受,又回以「不該和女生講道理」等等言論,被激怒的反對方又會以更激進的言論回擊,以致於網路上越吵越兇,並且出現沉默螺旋或社會極化

捷運上的位置是面對面的,但雙邊卻不曾對話。

社會上不是只有一種年輕人,也不是只有一種老人,更不是只有兩種聲音。所以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發展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48會員
170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5/04/24
面對AI時代,護理專業會被取代嗎? 我們探討了護理師必備的特質——高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與同理心,以及數位科技如何在護理工作中發揮輔助作用。
Thumbnail
2025/04/24
面對AI時代,護理專業會被取代嗎? 我們探討了護理師必備的特質——高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與同理心,以及數位科技如何在護理工作中發揮輔助作用。
Thumbnail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23
政府限制媒體會削弱公眾獲取多角度資訊的權利,破壞民主基礎。數位治理可增強透明度與問責制。
Thumbnail
2025/04/23
政府限制媒體會削弱公眾獲取多角度資訊的權利,破壞民主基礎。數位治理可增強透明度與問責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博愛座是一種被動的偏見運動 「造成對立和仇恨,真的是因為博愛座嗎?」     今天「又」看見一則因博愛座而延伸出的紛爭,距離上一次博愛座的風波,明明還不到三個月,相同的事件又擠入了我們的眼簾,讓人看了好無力啊!    對於博愛座我也有很深刻的感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記憶,記得懷孕四、五
Thumbnail
博愛座是一種被動的偏見運動 「造成對立和仇恨,真的是因為博愛座嗎?」     今天「又」看見一則因博愛座而延伸出的紛爭,距離上一次博愛座的風波,明明還不到三個月,相同的事件又擠入了我們的眼簾,讓人看了好無力啊!    對於博愛座我也有很深刻的感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記憶,記得懷孕四、五
Thumbnail
那個美好年代,李昂來不及參與,因為那時他還不夠老。天啊這個年代,美好到我不忍直視!
Thumbnail
那個美好年代,李昂來不及參與,因為那時他還不夠老。天啊這個年代,美好到我不忍直視!
Thumbnail
知名作家李昂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在搭乘捷運時身體不適,引發網友熱議。在台灣,博愛座議題長久以來爭議不斷,對於李昂事件,我們除了討論「博愛座」的意義之外,也可以重新思考背後兩代人對於助人的倫理觀念差異,而日本對於博愛座議題的經驗,也值得台灣參考。
Thumbnail
知名作家李昂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在搭乘捷運時身體不適,引發網友熱議。在台灣,博愛座議題長久以來爭議不斷,對於李昂事件,我們除了討論「博愛座」的意義之外,也可以重新思考背後兩代人對於助人的倫理觀念差異,而日本對於博愛座議題的經驗,也值得台灣參考。
Thumbnail
這次的博愛座事件,讓我看到長輩與青年世代之間缺乏對話以及互貼標籤。 社會上不是只有一種年輕人,也不是只有一種老人,更不是只有兩種聲音。所以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發展的。
Thumbnail
這次的博愛座事件,讓我看到長輩與青年世代之間缺乏對話以及互貼標籤。 社會上不是只有一種年輕人,也不是只有一種老人,更不是只有兩種聲音。所以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發展的。
Thumbnail
在大眾運輸上,女性/尤其年輕女性總是最容易被請託,因為我們心軟善良;卻也容易被責怪,彷彿女性就該照顧別人,同時默不作聲的男性旁觀者,卻經常厚著臉皮,置身事外。 "讓" 是一種主動的行為,不是應該,沒有強制性,必須先有這樣的共識基礎。 每個座位都可以讓座,每個人都付同樣票價,承擔同樣的社會責任。
Thumbnail
在大眾運輸上,女性/尤其年輕女性總是最容易被請託,因為我們心軟善良;卻也容易被責怪,彷彿女性就該照顧別人,同時默不作聲的男性旁觀者,卻經常厚著臉皮,置身事外。 "讓" 是一種主動的行為,不是應該,沒有強制性,必須先有這樣的共識基礎。 每個座位都可以讓座,每個人都付同樣票價,承擔同樣的社會責任。
Thumbnail
在威權時代我們能知道的是,什麼都不要問,什麼都不用想,權威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無論這個權威是國家、師長、父母都一樣,囡仔人有耳無嘴就是如此的表彰。但時代已經不同了,脫離威權的民主時期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主體(subject)」,必須要自己思考、決定、負責,無法再不由分說地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從李昂與博
Thumbnail
在威權時代我們能知道的是,什麼都不要問,什麼都不用想,權威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無論這個權威是國家、師長、父母都一樣,囡仔人有耳無嘴就是如此的表彰。但時代已經不同了,脫離威權的民主時期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主體(subject)」,必須要自己思考、決定、負責,無法再不由分說地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從李昂與博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我一直以來,都優先坐博愛座,因為可以靠旁邊睡覺,我幾乎每天都花很多時間交通,非常需要快速充電一下!但如果我醒著或是在用手機,看見有需要被讓位的人,譬如:看起來站不穩、孕婦、臉色蒼白很累的人等等,無論是否在博愛座,我都會站起來走到其他車廂,把位子空出來,讓這個人可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我一直以來,都優先坐博愛座,因為可以靠旁邊睡覺,我幾乎每天都花很多時間交通,非常需要快速充電一下!但如果我醒著或是在用手機,看見有需要被讓位的人,譬如:看起來站不穩、孕婦、臉色蒼白很累的人等等,無論是否在博愛座,我都會站起來走到其他車廂,把位子空出來,讓這個人可
Thumbnail
現在,如果上捷運或火車,如果博愛座明顯空著,我還是會坐。我發現,許多時候,博愛座像是有刺一樣,沒人敢碰,每個人都不想因為博愛座而被攻訐或霸凌……
Thumbnail
現在,如果上捷運或火車,如果博愛座明顯空著,我還是會坐。我發現,許多時候,博愛座像是有刺一樣,沒人敢碰,每個人都不想因為博愛座而被攻訐或霸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