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談選舉(二)—可能會讓人不舒服的想法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好久沒寫文章了…這陣子太多事情,本來想要十一月底產出這篇文章,然後現在已經是2023年最後一天了…

開始寫之前,我得強調,雖然有些想法可能會讓人不舒服,但這是我個人價值觀,不代表任何對錯。

最近看到很多在國外工作唸書或生活的人回台灣,一部份的原因是現在是學生假期,也是耶誕新年假期,所以趁機回去休息。但另外一部份是,再過幾週台灣就要選舉了,有些人回去探親之餘,也要回去投票。

因為台灣的歷史背景以及這幾年的發展,大家對政治參與度高是可以想見的。至於到底該支持哪個候選人或哪個政黨,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然後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每一年的大選都是攸關未來的大事。

選舉車掃街拜票應該算是台灣特色吧…圖片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11220065.aspx

選舉車掃街拜票應該算是台灣特色吧…圖片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11220065.aspx


也因為這樣的氛圍跟時間點,我一些在台灣的朋友很自然地會問我何時回來投票。而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除非我確定我很快就要回台灣發展了,不然我不會回去投票。」

有些認識我很長時間的朋友知道我的原則,所以不太意外我的回答。但有一個沒怎麼跟我討論過這件事情的同學聽到我的回答後,半開玩笑表示:「你居然沒有打算干預台灣大選?!」

我看到這樣的反應苦笑了一下,心想:我就是不想變成這樣的人啊!

滿有意思的,在我來美國唸書跟生活之前,我因為年齡問題所以錯過所有台灣總統大選(我只投過市長跟市議員選舉)。當我有投票資格後,我已經在美國,而且因為我知道我想要留在這邊發展(很幸運地,我有了一點成績),所以我做了那樣的堅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堅持,可能得追朔到我小學初中的時候。台灣剛開放選舉不久,然後每逢大選,就會有在國外的親戚或認識的人回來投票。有時候甚至會聽到政黨包機的新聞,為的就是增加政黨勝選的機會。

一開始我對這件事情沒什麼特別看法,可是時間久了之後,我發現我對這件事情有很深的厭惡感。看著一些平常只會在國外的人,只有在選舉的時候回來,享受包機優惠,然後吃香喝辣幾天之後,拍拍屁股回去。至於選舉結果造成的影響,必須由真正在台灣奮鬥的人承受。看著這些人在台灣享受幾天之後,又跑到其他國家繼續逍遙,這樣的感覺讓我感覺非常不舒服。

所以,當我到國外之後,我告訴自己,除非我確定很快就要回去台灣發展了(這邊很快的定義是五年內),不然我是不會回去投票的。

我不是不關心台灣的狀況,畢竟那是我成長的地方,我也有很多朋友在那,所以我還是會關心,也會對一些事件多加了解,並且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對我來說,我並沒有住在那邊,所以就算我有什麼想法,就算我吸收了不少資訊,我並不是真正住在台灣的人。所以,我不覺得我知道那些真正在台灣奮鬥的那些人要的是什麼。既然這樣,我有什麼資格去影響他們?

我並不是說在國外的台灣人就沒資格回去投票,就像我上面說的,我的「很快」的定義是五年內,或是有些人知道,自己一定會回去。如果今天是很快就要回台灣發展的人,我其實很鼓勵他們回去投票,因為選舉結果真的會影響到他們之後在台灣的發展,所以認真參與是好的。可是如果平常都不在台灣,只有選舉的時候才會回去,那我真的就會覺得這樣的做法很不舒服,因為可能就是自己享受了一下,但造成在台灣的人面對選舉結果帶來的影響。

再次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的價值觀,沒有對錯,一些長年在國外的台灣人,一定也會有積極參與台灣選舉的理由跟想法。我對這些都尊重,只是我自己不會這樣做。

最後要說的是,祝大家新年快樂,然後希望選舉一切順利。

或許我也該開始苦惱我們這邊十一月的選舉了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K-Penguin的沙龍
9會員
22內容數
YK-Pengu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16
相較於以往日本電影在美國都是限定時間限定戲院,-1.0這次在美國會如此受到重視,除了故事敘述手法很吸引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此的拍攝質量居然只需要1500萬美金。
Thumbnail
2024/06/16
相較於以往日本電影在美國都是限定時間限定戲院,-1.0這次在美國會如此受到重視,除了故事敘述手法很吸引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此的拍攝質量居然只需要1500萬美金。
Thumbnail
2024/04/21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
Thumbnail
2024/04/21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
Thumbnail
2024/03/17
夏民老師提到,他發現他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實是學會畫界線。人與人之間,職責與職責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甚至是生活與工作之間,都需要畫好界線,才能夠減少「中毒」的機會。
Thumbnail
2024/03/17
夏民老師提到,他發現他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實是學會畫界線。人與人之間,職責與職責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甚至是生活與工作之間,都需要畫好界線,才能夠減少「中毒」的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報導著有關台灣藝人表態他們自己身份的認同及政治的立場,想想也覺得好笑,以前的我也是熱衷於政治新聞,不避諱坦言自己的立場是和家人不同,所以每當選舉到來,家裡客廳就會開啟辯論會,但隨著年紀的漸長,也開始不喜政治的紛擾了,不過在二年的旅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最近新聞沸沸揚揚的報導著有關台灣藝人表態他們自己身份的認同及政治的立場,想想也覺得好笑,以前的我也是熱衷於政治新聞,不避諱坦言自己的立場是和家人不同,所以每當選舉到來,家裡客廳就會開啟辯論會,但隨著年紀的漸長,也開始不喜政治的紛擾了,不過在二年的旅
Thumbnail
選舉日當天,我一早便在車站附近看見投票的引導告示。到公司後,我興致勃勃地跟日本同事說:「今天是選舉日呢!」然而,日本同事只是一臉茫然地看著我,我以為自己沒有表達好,再重複了一次:「今天好像是投票日!我在車站外面看到告示了。」日本同事才露出驚訝的表情:「原來是今天呀!謝謝你告訴我!我都沒注意到呢!」
Thumbnail
選舉日當天,我一早便在車站附近看見投票的引導告示。到公司後,我興致勃勃地跟日本同事說:「今天是選舉日呢!」然而,日本同事只是一臉茫然地看著我,我以為自己沒有表達好,再重複了一次:「今天好像是投票日!我在車站外面看到告示了。」日本同事才露出驚訝的表情:「原來是今天呀!謝謝你告訴我!我都沒注意到呢!」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對我們唯一的安全威脅是中國,且極權中國對併吞民主台灣的意志是不需懷疑的,唯一能讓他們不做這件事的理由,不可能是不想要或不重要,而是現實上做不到。面對這種堅定的民族/帝國意識,幾乎可以確定如果因為害怕他的力量而在重大問題上向它有限度妥協,它只會不停不停用更大力量,把你的底線一直往後推,直到你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對我們唯一的安全威脅是中國,且極權中國對併吞民主台灣的意志是不需懷疑的,唯一能讓他們不做這件事的理由,不可能是不想要或不重要,而是現實上做不到。面對這種堅定的民族/帝國意識,幾乎可以確定如果因為害怕他的力量而在重大問題上向它有限度妥協,它只會不停不停用更大力量,把你的底線一直往後推,直到你
Thumbnail
2024選舉在即,這次我們不談對錯、不互罵。就簡單聊聊:如何談政治這件事。
Thumbnail
2024選舉在即,這次我們不談對錯、不互罵。就簡單聊聊:如何談政治這件事。
Thumbnail
而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除非我確定我很快就要回台灣發展了,不然我不會回去投票。」 有些認識我很長時間的朋友知道我的原則,所以不太意外我的回答。但有一個沒怎麼跟我討論過這件事情的同學聽到我的回答後,半開玩笑表示:「你居然沒有打算干預台灣大選?!」 我看到這樣的反應苦笑了一下,心想:我就是不想變成這樣的
Thumbnail
而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除非我確定我很快就要回台灣發展了,不然我不會回去投票。」 有些認識我很長時間的朋友知道我的原則,所以不太意外我的回答。但有一個沒怎麼跟我討論過這件事情的同學聽到我的回答後,半開玩笑表示:「你居然沒有打算干預台灣大選?!」 我看到這樣的反應苦笑了一下,心想:我就是不想變成這樣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