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Netflix,這兩天終於把Godzilla -1.0看完了。
老實說,並不是怪獸電影的愛好者,真正看過的相關電影也只有Godzilla vs. Kong以及2004年的哥吉拉:最後戰役。不過Netflix自己出的Godzilla三部曲我還滿喜歡的,重看不少次(雖然聽說評價不怎麼樣,不過我滿推薦的)。
故事概念其實很簡單,二戰後已經一無所有的日本,被神秘怪獸Godzilla攻擊,最後人類集結力量放手一搏跟怪獸對抗。如果印象沒錯,會取名-1.0的意義就是比一無所有(0)還要糟的狀況。
雖然故事簡單,不過因為刻畫方式很好,而且很喜歡裡面的演員詮釋的方式(雖然有些人覺得男主演得很出戲),所以我很推薦大家有機會找來看看。
不過相較於心得,我倒想說說其他事情,那就是這部戲的成本:不到1500萬美金(有個說法是1200萬美金)。
當然,一部戲的成本除了製作跟演員費用外,還有宣傳之類的。依照一些人根據過往經驗的估算,最終成本應該有2500萬美金左右。而根據維基百科,目前光是票房收入已經有1億1500萬美金,扣掉成本跟與戲院的分成之後,電影還是賺錢的,所以很早就有傳言說應該會有續集。
在-1.0於2023年在美國上映的時候,由於合約問題,其實本來預估只會在戲院上映不到兩週,但是因為票房出乎意料的好,所以上映時間不斷地延長,甚至有些地區還被允許延長到2024年(依照一些YouTuber的說法,因為Godzilla x Kong於2024年要上,根據合約,-1.0在美國本來是不能延長到2024年。但因為票房太好,所以有些地區被特別允許)。可以說,-1.0票房能夠破1億美金,美國區的票房貢獻不少。
相較於以往日本電影在美國都是限定時間限定戲院,-1.0這次在美國會如此受到重視,除了故事敘述手法很吸引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此的拍攝質量居然只需要1500萬美金。
這邊要先說明的是,-1.0裡面的視覺特效並沒有到完美。如果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出粗糙的部分。但是相較於現在好萊塢很多電影動輒至少7000萬美金起跳,甚至超過2億美金,然後裡面的視覺特效可能並不比-1.0高明多少,甚至可能還更差。能夠用這樣的成本得到這樣水準的特效,讓很多習慣大成本的美國人印象深刻。
當然,每個地區的收入跟物價不同,而且聽說日本的視覺特效人員薪水偏低,所以不能這樣直接比較。但是好萊塢這幾年製作電影的人員成本飆高的問題,也因為-1.0的出現再次被探討(請點以下連結閱讀我之前寫的文章)。
除了本身人員成本之外,管理方式也是個被探討的問題。在-1.0的相關影片中,製作人員也聊到了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盡量把特效做好(請看以下連結)。
一言蔽之,導演減少了中間管理的流程,盡可能去直接監督特效組並與之溝通,因為這樣垂直的管理,所以減少了很多中間溝通的成本浪費。而且因為導演本身有足夠的概念跟構思,所以可以明確告知特效組他的需求,相較於美國製作常常到最後一刻還要進行大幅度修改,這樣的穩定也節省了不少成本。
不可否認的是,垂直管理也是有其缺點,如果遇到沒有概念的導演,那也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可能會更消耗成本。所以導演的專業能力以及溝通技巧,也是這部電影可以用有限成本取得成功的關鍵。
相較於-1.0在製作上可以盡量地精簡人力控制預算,好萊塢在去年就因為相關問題遇到編劇罷工。除了編劇的基本待遇外,編劇工會還要求雇主在每個製作計畫中,有一個最低雇用人數限制,也就是至少要雇用多少編劇才可以。這對一心想要節省成本的雇主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條件,也因此雇主跟編劇工會花了很久的時間才達成協議。而在協議達成後,雇主為了節省成本,開始尋找好萊屋之外的公司甚至大量使用AI的新聞,也是層出不窮。
還是要重申一次,每個地區的物價跟人力成本差異,一定會造成製作成本的影響,所以也不能直接用日本的製作成本來看好萊塢。但是如何調整管理方式,並在有限資源內做到最好,可能是每個製作方都該省思的。
最後再次推薦這部電影,有機會真的要找來看,如果能夠看IMAX更好(開始後悔當初沒有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