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拉下)神壇?還是公私分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看過法庭劇或是一些開庭現場的人,可能會看過一個場景:當甲方的證人在甲方律師問完證詞之後,乙方律師可能會針對證人的一些不良紀錄或關係進行詢問。乙方律師的策略就是藉此來降低甲方證人證詞的可信度。當然,所謂的不良紀錄或關係也是有所規範的:例如說證人是否跟甲方有不正當的利益關係、是否對乙方有超過理性的恨意、或是證人是否曾經有過對特定事件的說謊紀錄…等等。簡言之,乙方律師對甲方證人的「攻擊」,必須跟案件本身有足夠的關係才可以。畢竟人非聖賢,誰都有不好的過去,除非真的跟案件有關,不然如果乙方律師用甲方證人小時候犯錯攻擊證詞可信度,那就有些超過了,也不被允許。

鋪墊這麼多,是因為這幾天看到的新聞。

由於該新聞連結好像要付費才可以看,所以附上其他平台報導的相關新聞:

Andrew Huberman是一個神經科學家,目前在Stanford University擔任副教授。此外,Huberman還有經營Podcast分享相關知識。Podcast有時候也會邀請不同領域的人士做分享,而Huberman也會在跟來賓的互動中,加入一些神經科學相關的知識跟來賓進行深入討論。而上面文章則是講述了有幾個女的控訴未婚的Huberman同時跟多位女性交往跟發生關係,並且疑似對這些女性進行了行為或思想控制,甚至可能傳染了一些疾病給這些女性(這部分目前Huberman否認)。

這文章出來之後,相關的報導或評論以及讀者反應也接踵而至。毫不意外的,有些讀過文章的人批評內容空洞,有些人則事後諸葛表示自己早就知道Huberman有問題。也有人開始批評他的Podcast風格以及代言的產品,甚至質疑他是否真的在Stanford University任教(Stanford University已經說明Huberman的確在這任教並且有實驗室在運作)。此外,由於Podcast的來賓男性居多,有些內容可能也偏向「男子氣概」這樣相對傳統的概念,所以有些人也借題發揮。我偶爾會聽Huberman的Podcast,但就我聽到的內容,我覺得很少有真的提到傳統「男子氣概」相關的,所以就不多討論這個。

而在這麼多評論、報導跟反應中,也有些人提到關鍵問題,即使Huberman腳踏多條船跟處理愛情很糟糕是事實,那跟他的專業真的有關係嗎?在報導之前,對Huberman的知識分享、代言的產品的質疑跟批評並非沒有,但不管正確與否,那是針對知識跟產品本身去討論。現在的報導只能說他私領域做不好,但藉此發揮質疑他的專業,是不是太超過了?

拉下神壇?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一個人十多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一句話,用錯了一個字或是無心之過,都變成了有心人士獵巫的材料,試圖把對方拉下神壇,並且毀掉對方的一切。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也開始引起了反彈。說真的,如果Huberman的私領域文章早四五年出現,可能他已經被毀掉了。但這三四年,因為過多的Cancel Culture事件,人們開始學會思考,到底這些控訴是真是假。即使控訴內容是真,被控訴者是否就要因此被認定十惡不赦毀掉一聲,也是現在會關注的話題。

當然,如果細想就會發現,Cancel Culture多少也牽扯到了利益跟權力問題。為什麼有心人士拼命獵巫,就是認為在這樣把對方拉下神壇後,可以繼承對方的權力跟利益。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利益跟權力,這幾年也發現一些過去獵巫的有心人士,開始變成被獵巫的對象。不過這方面牽扯太多了,就先點到為止就好。

公領域、私領域

Huberman博士私生活的問題就不多討論了,真正的問題應該是,他的私生活問題,是否會影響到他的專業?講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到阿基師了,當年風頭正盛,民眾信任度頗高的他,除了專業的廚師領域之外,很多人也會針對不同領域的事情請教他的看法。但在「摩鐵事件」後,風評說沒被影響鐵定是不可能的,更別說一些比較不好的紀錄跟過去也被拿出來討論。但是,這些真的會影響到他的專業領域的表現嗎?我們是否該因為一個專業人士私領域的污點,而放大到對其專業領域的不信任?還是我們應該去除所謂的名人濾鏡,將其專業領域跟私人生活做一定程度的切割?

當然,很多公眾人物能被塑造成功,多少也是帶有了專業領域外的光環,因此,很多公眾人物的名聲或是經濟效益,跟其專業的成就相比,往往會感覺誇大許多。所以當一個公眾人物的私領域或是非專業領域出現污點時,我們也許不需要去質疑該人物的專業領域本身,但也可以思考,這個人物的聲望跟經濟效益,是否跟其專業成就相符。但是該思考並且批判到什麼程度,則是一種智慧。

官(人氣)大學問大?

最後這段可能會讓一些人不舒服,但可能因為社會經驗的增長跟生活上的變化,我對這幾年的社會氛圍會產生質疑。看過我之前文章的人,可能會感受到我對現在社群媒體已經資訊攝取的不滿跟反思。這幾年網紅、意見領袖大量產生,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相較於Huberman是因為私領域問題被質疑其專業,我們現在更常看到的是一個網紅或是意見領袖,開始在可能不熟悉的領域上也發表意見。言論自由的前提下,發表想法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其追隨者是否能夠獨立思考呢?反過來說,一個公眾人物在發表了可能比較不受歡迎的言論後,大家是否可以獨立思考並且分析其論點,還是因為聽起來不舒服,就在其他意見領袖的帶領下,對該言論發動盲目的攻擊?

這幾年來,我們看到一堆人上了神壇,也看到一堆人跌下神壇,有時候我不禁想問,到底他們一開始是怎麼上神壇的,又是怎麼跌下來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好好思考,是否就可以減少這樣的「循環」跟不必要的衝突?

也許沒有人會知道答案,或著要等到我們能更聰明地使用社群媒體跟吸收資訊時,我們才能開始學習,怎麼去看待一個專業領域人士…吧。

(拖了三週終於完成的一篇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K-Penguin的沙龍
7會員
22內容數
YK-Pengu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16
相較於以往日本電影在美國都是限定時間限定戲院,-1.0這次在美國會如此受到重視,除了故事敘述手法很吸引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此的拍攝質量居然只需要1500萬美金。
Thumbnail
2024/06/16
相較於以往日本電影在美國都是限定時間限定戲院,-1.0這次在美國會如此受到重視,除了故事敘述手法很吸引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此的拍攝質量居然只需要1500萬美金。
Thumbnail
2024/03/17
夏民老師提到,他發現他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實是學會畫界線。人與人之間,職責與職責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甚至是生活與工作之間,都需要畫好界線,才能夠減少「中毒」的機會。
Thumbnail
2024/03/17
夏民老師提到,他發現他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實是學會畫界線。人與人之間,職責與職責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甚至是生活與工作之間,都需要畫好界線,才能夠減少「中毒」的機會。
Thumbnail
2024/02/28
重要的是,知道這些資訊的界線在哪,並且針對需要不斷地去尋找並且判斷更多更可靠的資訊來源,我們才不會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方向
Thumbnail
2024/02/28
重要的是,知道這些資訊的界線在哪,並且針對需要不斷地去尋找並且判斷更多更可靠的資訊來源,我們才不會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1.針對「倫理」描述何者為非: 視為個人行為的準則規範或行為標竿 強調社會關係和群體規範 (X)強調權利與義務 違反倫理者,將會受到良心或社會上輿論的譴責,並無具體處罰。 2.接受私人文書檔案捐贈時,雙方不須訂定協議限制。(正確) 3.檔案管理人員整理檔案時「應」: (X)直接翻拍檔案
Thumbnail
1.針對「倫理」描述何者為非: 視為個人行為的準則規範或行為標竿 強調社會關係和群體規範 (X)強調權利與義務 違反倫理者,將會受到良心或社會上輿論的譴責,並無具體處罰。 2.接受私人文書檔案捐贈時,雙方不須訂定協議限制。(正確) 3.檔案管理人員整理檔案時「應」: (X)直接翻拍檔案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你可以覺得這只是小事一樁,但我告訴你這非事實。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大家匯在一起各有背景,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破壞制度,即使那破壞只是很小的一點,後果也可以很嚇人。
Thumbnail
你可以覺得這只是小事一樁,但我告訴你這非事實。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大家匯在一起各有背景,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破壞制度,即使那破壞只是很小的一點,後果也可以很嚇人。
Thumbnail
相信嗎?法律人最會坑殺法律人。 法律人的層級領域與意識形態相當多元化,並不是一般無知的,僅在台灣本土職業的傳統民刑訴土訴訟律師,認為法律人僅能是大學及研究所都是就讀法律系,才是正統的法律人。 在這目前多元開放的領域的全球化世代下,懂越多且跨領域專才者,才是市場潮流。 還有!以美國而言,完全不同
Thumbnail
相信嗎?法律人最會坑殺法律人。 法律人的層級領域與意識形態相當多元化,並不是一般無知的,僅在台灣本土職業的傳統民刑訴土訴訟律師,認為法律人僅能是大學及研究所都是就讀法律系,才是正統的法律人。 在這目前多元開放的領域的全球化世代下,懂越多且跨領域專才者,才是市場潮流。 還有!以美國而言,完全不同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律師通常會在法庭上、政府機構或私人法律事務中「建議」(給予建議)和「代表」(代言)客戶。
Thumbnail
律師通常會在法庭上、政府機構或私人法律事務中「建議」(給予建議)和「代表」(代言)客戶。
Thumbnail
關於死刑、違憲、廢死、憲法法庭這幾個名詞,你真的知道發生什麼事嗎? 隨著被社會洗滌越來越多,我漸漸的喜歡上了對政治及社會事件 "吃瓜"的習慣,因為當你站在不同政營,你會發現彼此之間的世界觀是截然不同的,你無法、無權、更無閒去說服對方接受你的世界觀。
Thumbnail
關於死刑、違憲、廢死、憲法法庭這幾個名詞,你真的知道發生什麼事嗎? 隨著被社會洗滌越來越多,我漸漸的喜歡上了對政治及社會事件 "吃瓜"的習慣,因為當你站在不同政營,你會發現彼此之間的世界觀是截然不同的,你無法、無權、更無閒去說服對方接受你的世界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