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秋》:諸侯從王伐鄭(三)

2024/01/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raw-image

近幾年鄭國一直與宋、陳、衛、蔡、許等國家發生戰爭,雙方互有勝負,而齊、魯兩國既扮演和事佬,又與鄭國頻繁往來、關係密切。就在鄭、齊朝覲天子後,鄭莊公以不朝覲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並且借天子之命指示魯國和齊國要發兵響應。

不料,外族北戎這時侵襲鄭國,鄭莊公不能分身討伐宋國,只好留在國內防禦北戎。這時中原各國打仗都用戰車,車上有三位士兵,分別為「車左」、「御」和「車右」。車左負責拿弓箭遠距離攻擊,車右負責持戈矛盾牌格鬥,御負責駕駛戰車。北戎是遊牧民族,不會使用戰車。

鄭莊公看到北戎不容易應付,他說:「北戎都是徒步作戰,我們卻都用戰車作戰,恐怕他們從戰車的後方突然偷襲。」

鄭莊公的兒子公子突提議:「可以派一些勇敢而又不以後退為恥的士兵試探北戎,跟他們短暫交鋒後就趕快撤退。您則安排三隊伏兵在一邊等候。那些北戎輕率而沒有秩序,貪圖利益而不團結,打贏的時候不會把戰利品讓給別人,打輸的時候又不會互相救援。所以前面的敵人看到我們好像要輸了,就一定會趕快追上來,可是當他們中了我們的埋伏時,又會趕快逃跑。後面的敵人也不來相救,那麼他們就會亂成一團、無法繼續作戰了。這樣就可以解除北戎對我們的威脅了。」鄭莊公覺得前後包抄的計劃可行,於是按照公子突的建議來部署。

北戎果然中了埋伏,鄭國大夫祝聃將北戎的部隊一分為二、前後夾擊,殲滅了所有被包圍的北戎,剩下的北戎都潰敗逃跑了。

這次鄭莊公和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意義可謂非常微妙,因為鄭莊公可以向天子顯示自己仍有指揮諸侯的能力,而且鄭莊公作為天子的卿士,引領諸侯朝見天子也是其職責範圍;另一方面,鄭莊公面對諸侯也佔據了「道德高地」,可以借諸侯不朝覲天子為名進行討伐。鄭莊公在對抗北戎的戰役中初次感到戰術計謀的重要,他又會如何運用在討伐其他國家的戰爭中呢?


【原文依據】

《春秋左氏傳.隱公八年》:

八月丙戌,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


《春秋左氏傳.隱公九年》:

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

鄭人以王命來告伐宋。

公會齊侯于防,謀伐宋也。

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君為三覆以待之,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從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戎師大奔。十一月甲寅,鄭人大敗戎師。

55會員
150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