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是奧地利的小說巨匠史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說集。除了〈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外,還收錄了他另外十篇作品。最初是在銅鑼灣書店瞄到這本書。本只想說來讀個經典名著,增增氣質。沒想到看完超驚艷,天殺的好看。雖說這種能流傳百年的作品沒道理會差,但真沒想到會那麼屌(笑)。以下就來好好跟大家介紹一下!
茨威格的小說最讓我驚豔的地方是每個故事中都充滿了「內心戲」。他描寫內心劇場的功力真的很高段,許多地方都讓我的心忍不住跟著角色一同潮起波動,帶入感很深。比如我就很愛《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中這段對作家的苦戀描述:
我手裡拿著一本書,整個下午都坐在那兒窺伺,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整個人繃得緊緊的,像根琴弦,當你的出現撥動了這根弦,它便錚錚作響。
而像《巧織新藝》這故事,居然就只是談主角在巴黎觀察、跟蹤他偶然發現的一位扒手。就這樣,沒了。僅靠一個人的內心小劇場就撐起整個故事,根本是內心戲的極致:
那麼,現在你要上哪兒去?你這個總是令人驚奇的人。看哪,他走進三一教堂前方那個剛被發芽的綠樹環繞的小廣場?啊,我懂了!你想在一張長椅上休息幾分鐘,為什麼不呢?
讀的過程中一直覺這些敘述應該很難影像化吧?畢竟,這麼多內心戲總不能都請演員把心音念出來。赫然覺得這真的是文字的擅場。影像雖然更直觀,更能帶入,但有些地方還是得靠文字來描寫才夠味。
除了內心戲,茨威格對場景的營造也很有一套。他很擅長將抽象的情境具體化。比如《情感的迷惘--樞密顧問R.v.D的私人札記》這段拿貓比喻危險的段落:
我感覺到這危險的陰影在這屋子裡,像貓一樣踩著輕輕的腳掌悄悄前行,始終在那兒,跳過來,跳過去,總是用它帶電的毛皮蹭過去,令人迷惑,溫暖,卻又有如幽靈。
此外,茨威格對具體事物的形容也很有一套。很愛《灼人的祕密》中這段暗夜光影的描述:
一隻看不見的手扔出黑布,偶爾裹住了月亮,黑夜變得如此濃密,幾乎連路也看不見,等到月亮掙脫開來,隨即便又閃閃發亮。銀光冷冷地在大地上流淌,光與影的變化神秘而誘人,有如女子玩著裸露與遮掩遊戲。
雖說書中厲害的段落難以數盡,但我最愛大概還是是《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中對那「命定之手」的描寫:
接著其中一隻,那隻右手,吃力地從指尖再度爬起來,顫抖著,縮回來,轉著圈,搖搖晃晃地旋轉著,突然緊張地向一個籌碼伸過去,把籌碼在拇指和食指之間猶豫地轉動,像個小小輪子。驟然,那手像豹子一樣弓起身子,把那個一百碼法郎的籌碼扔到黑色格子裡,簡直像是噴射而出。
一隻手都能寫成這樣,真的是神了。
茨威格的作品很喜歡描述那種愛到癲狂的狀態。讀時雖覺得有些離譜,卻又似乎在合理邊緣,莫名可接受。比如《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這故事根本就是單戀的極致。故事中描述懷孕的段落真的讓我倒抽好幾口氣,暗叫病態:
這個孩子是我的一切,畢竟他是你的孩子,是另一個你,但又不再是你,不是那個快樂無憂、我無法留住的你,而是永遠給了我的你—我這麼想,這個你附著在我體內,和我的生命相連。
如此「命定之愛」的概念在許多故事中都不斷出現。像《馬來狂》中醫生對有夫之婦的畸戀,又或《夜色朦朧》中主角對在暗夜中吻他女人的極端迷戀。真的就如廖輝英在推薦序說的,茨威格很擅長寫這種激情與沉淪,還有不對等的感情關係。
而茨威格筆下的痴狂之愛並非僅限於男女關係。《情感的迷惘--樞密顧問R.v.D的私人札記》就描述了一場非常耐人尋味的師徒戀。兩人之間的愛混合著崇拜與同性情感,超級糾結。一切的混亂都濃縮到了最後那個吻:
那是我不曾從女人身上得到過的吻,狂熱、絕望,有如垂死的呼喊。他身體痙攣傳到了我身上。我感到戰慄,被一種矛盾的恐懼攫住—我的心靈獻給了他,但我的身體抗拒著男性的碰觸,這份抗拒深深嚇著了我—情感的迷惑令人害怕,那幾秒鐘在我感覺上漫長得令人暈眩。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則又從另一個奇妙的方向詮釋了一段命定情感。這邊就不雷大家了,只能說這絕非簡單男女情愛可以概括。這邊節錄一小段,讓大家聞香一下:
這一夜充滿了搏鬥和對話,充滿了激情、憤怒和憎恨,充滿了懇求之類和陶醉之淚,在我感覺裡彷彿持續了千年之久,而我們兩個人彼此交纏,踉踉蹌蹌地從深淵走出來,一個一心求死,另一個一無所知,從這番致命的混亂中走出來,不一樣了,判若兩人,帶著不同的知覺,不同的感受。
另外,我覺得書中還有另一個主題很有意思,那就是茨威格很喜歡描寫從小孩轉向大人時期那段混沌迷惘的糾結過程。例如,《家庭女教師》這個故事就從兩位「天真」雙胞胎姊妹的稚嫩視角出發,試圖窺探大人們的秘密:
她們對自己長大後要將要進入的人生感到害怕,這黑黝黝地聳立在她們的面前的人生,帶著威脅,像是一座她們必須穿越的幽暗森林。
不過,關於轉大人這個主題,我最愛的還是《灼人的祕密》。故事中的男孩因為結交了男爵,而誤以為獲得成為「大人」的入場券:
在他明亮的夢中,童年已經遠遠落在身後,如同一件已經穿不下的衣裳。
殊不知男爵只是想透過這名小孩獲得接觸他母親的機會,進而來場刺激的不倫豔遇。隨著情節發展,男孩逐漸發現男爵對友情並不純粹。同時他也發現,母親與男爵間有著某種他不能理解,只有大人才懂得「秘密」:
他絞盡腦汁,隱隱感覺到這個秘密是童年的門閂,奪或這個秘密就意味著長大成人,終於成為一個男人。
雖然不能理解不倫的狀況,但他卻意外發現他能利用這點,操弄大人們。很愛書中他「假」大人恐嚇母親與男爵的段落。像是他發現光是提到「父親」這兩個字就能讓兩人癱瘓。而最後的逃離同樣是綁著這樣「轉大人」的主題。即便他依舊不明白母親與男爵間的貓膩,但在如此迷茫中,他依舊漸漸成為了大人。
他逃走是出於恐懼和怯懦,這一點他分分秒秒都感覺到,然而他頭一次獨立做了一件事,體驗到一部份現實生活,到目前為止他所忽略的現實。
最後來聊聊戰爭。書中有兩個故事與戰爭陰影有關,分別是《看不見的收藏--德國通貨膨脹時期的一則插曲》和《西洋棋的故事》。
《看不見的收藏--德國通貨膨脹時期的一則插曲》講的是一名骨董商行受到了一名盲眼收藏家的邀約,前來欣賞他珍藏的寶貝們。然而,因為戰後的通膨壓力,收藏家的家人其實早已偷偷將多數的收藏變賣。於是,這名骨董商便配合演了場戲,讓這位看不見的收藏家驕傲地展示其實早已不在的作品們。整個過程既驚悚又帶著些溫暖:
我無法像您描述那有多麼令人發毛,和他一起看著這一、兩百張空白紙片或是粗劣的複製品,然而在這個不知情可憐人的記憶中,這些話卻是十分真實,他能以分毫不差的順序讚美並描述每一件作品,包括最精確的細節。
而《西洋棋的故事》則描述了一名西洋棋世界冠米爾柯與遭受納粹迫害的B博士的對弈。書中描述B博士所遭受的「一無所有的迫害法」真叫人頭皮發麻:
房間有一扇門、一張床、一把椅子、一個洗臉盆、一扇裝了鐵窗的窗戶。可是那扇門日日夜夜關著,桌上不准有書籍或報紙,也不準有一張紙、一枝鉛筆,窗戶面對著一堵防火牆,在我周圍、在我身上,全部都空空如也。
如此無聊會將人逼瘋。好在一次意外中,B博士幹到了一本西洋棋譜。當然,他無法光明正大地看,只能偷偷看完一盤棋再在腦中演練。此時「無聊」卻成了他最大的武器。很快地,他已經能不依賴棋譜,每天都在腦中重複下書中的一百五十盤棋。
然而,如此演練很快就無趣了。B博士便開始在腦中自己跟自己對弈。看到這橋段馬上想到「老頑童」周伯通左右互搏。話說,AlphaGo 最初也是這樣學棋的,先透過人類棋譜餵養,再透過自己對弈,增強棋力。
故事裡有個有趣的對照:西洋棋大師米爾柯雖然棋藝拔尖,卻無法下盲棋;而B博士卻因為遭到納粹監禁,只能靠想像下棋。荒謬的是,正是這段遭納粹迫害的慘痛經歷,讓B博士獲得了能與西洋棋大師一搏的能力。
兩個故事都捕捉到二戰時期的慘痛切片。事實上,茨威格自己也身受二戰所苦。在納粹執政下,猶太裔的他只能遠走巴西。然而,他雖然身體逃出來,心靈卻依然深深受苦。最後,他在一九四二年選擇自殺。了解這層背景後,再來看這兩個故事,更讓人感到沉痛。
如開頭說的,真沒想到這本小說集會那麼好看。茨威格的故事其實結構拆解起來都不複雜,但他就是有能力把它們寫得很滿,充滿激情與張力。一不小心就整個墜進去,跟著角色與情節高漲低墜。
雖然在讀的時候覺得許多描述很難透過影像表現,但後來我發現茨威格的作品其實有被大量改編,真是太小瞧導演們了。雖然還沒看過那些作品,但想想似乎也可以理解。畢竟如廖輝英在推薦序所言,茨威格的小說除了擅長刻畫幽暗的內心衝突外,在影像化與情節上也是一絕。要轉換成視覺作品應該也是完全沒問題的。很愛她在文末的點評:
茨威格的小說,篇篇都以幽微的觀察力,精準細緻而生動的描寫各種人際關係的僵持、緊張、拉鋸的角力,有些得以在最關鍵處轉危為安,有些則慘遭滅頂。不管結果如何,閱讀的過程,都像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雲霄飛車之旅,抵達終點,發現自己安好,卻猶然忍不住回頭探看,直到聽到胸膛內漸次平緩的心跳聲,慢慢得到一種安定,才又浮起一個念頭:也許,找個時間再做一次吧。
讀完後讓我對所謂「老書定律」更有信心。其實不用對經典名著那麼恐懼,能流傳下來的,十之八九就是好看。之後也想想找茨威格的《昨日世界》來讀。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囉!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