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歐洲鬼地方》作者莫妮卡.布萊克來臺演講(下) 指控與譴責從親密關係而生?經濟復甦的社會仍殘存心靈瓦礫?

更新於 2024/01/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巫術指控案件的暴增,是因為陌生人的加入?鄉村迷信氣氛濃厚?還是有些話想說而不易說?惡行未能平反?在亮麗宣傳底下的模糊暗影,也在我們身邊遊蕩嗎?研究戰後德國的歷史學家莫妮卡.布萊克(Monica Black)教授的新書《歐洲鬼地方》(A Demon-Haunted Land)中文版今年三月在臺灣出版,她近日受邀來臺訪問,本篇為她在中研院兩場演講的第三篇側記。


實際上巫術指控是全球性的現象,「經常因突然的社會變革和動盪而爆發」,人類學家彼得蓋希何(Peter Geschiere)分析其中的共通點是「它們都關係到親密感與不信任」。經歷劇烈改變後,不順遂的小事也需要解釋,原有的關係則成為懷疑與指責孳生的危險地帶,催化成如同阿贊德人式的巫術邏輯。

 

一種歷史解釋是,戰後大批從東歐與東德被驅逐逃離的百萬德裔居民湧入西德,引發社會衝突而導致猜忌心態,而伊柏林案所在的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更是有比例較高的東部移民。雖然移民可能是其中的因素,但是布萊克指出以伊柏林案來說,此案發生在1950年代中期,離戰爭結束已歷十年,移民應該已經安置妥適,再者巫審案中的涉入者大多是戰前就彼此熟識、相互有關聯的一群人,而非什麼來自他方的陌生人。

 

也或許有些人會同意警察的觀點,這種鄉下農村就是比較容易出現迷信事件,但是高中時就曾在當地交換的布萊克指出,當地雖然是一片荒涼單調的農村,但是當時這個地區和整個國家和周遭區域[1]的經濟仍是高度串聯的,並且曾經是激進的反猶地區,後來受到納粹收編,在非常早起就在當地議會佔多數。在某些地區,黨員人數高達九成。

 

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即使以少數社會主義派組成當地去納粹化委員會調查與重分配土地,實際上遭到懲罰與財產剝奪者仍在少數(希施太太的家庭是罕見的例子)。

 

整個邦沒有任何人被貼上「罪犯」或「主犯」的標籤,而那些經歷去納粹化審判的被告,有超過九九%的人都「徹底改過自新,或者遭處以小額罰款」。當地官員普遍以一種「效率低落且貪婪的方式」對待納粹受害者,同時敞開大門讓曾是納粹一員的菁英分子回歸社會。

 

但是當地仍有社會民主派人士,嘗試對前納粹分子開罰,雖然結果不盡理想,但布萊克認為在關係緊密的小型社會中,定罪與懲罰的企圖仍能產生某種效應,遺留在群體的記憶中。

鄰近邊界地帶的迪特馬爾申(紅色虛線部分)

鄰近邊界地帶的迪特馬爾申(紅色虛線部分)

1950年代撰寫《女巫就在我們身邊?》(Are There Witches Among Us?)的約翰.克魯斯(Johann Kruse)是布萊克重要的資料與靈感來源,這位頗有偏執性格的退休教師反覆寫信提醒當局巫術指控的問題,在伊柏林的巫審案浮上檯面時,精通相關議題並深入調查的克魯斯成為媒體最常諮詢的專家。實際上早在1920年代他就注意到自己的同胞將迴避真正的問題,將身邊發生的不幸歸罪給猶太人;而戰後他則注意到巫術指控與反猶現象之間的相似性,他真心關注這些被誣指的人們(尤其是女性)的艱難處境。


或許因為他的反覆發言與投訴,也由於案例增加和相關事件造成對受指控者的嚴重排擠和社會不安,官方開始投入更廣泛的關注與研究,即便他們依然沒有意識到巫術指控與不久之前的歷史有何關聯。

克魯斯撰寫但很快就遭到銷毀的《女巫就在我們身邊?》(翻攝自演講簡報)

克魯斯撰寫但很快就遭到銷毀的《女巫就在我們身邊?》(翻攝自演講簡報)

布萊克分析,像伊柏林所在的迪特馬爾申地區,權力在二三十年間快速交替,舉報、懲罰的劇碼反覆上演。有那麼多前納粹分子,也就意味著總有人知道某些人未遭懲罰的罪行、侵占的財產,這種氛圍加深了人們的不安與彼此猜忌,藉長久存在民俗慣習紓吐那些沒能說出的秘密與怨氣,成了戰後西德獨有的譴責文化,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人們不能談論但又假裝斷絕的納粹氛圍。

 

無論是對葛洛寧現象或伊柏林事件的深入探究,布萊克想問的是同一個問題:從建造奧斯威辛死亡集中營的國家,如此迅速地轉變為一個「看起來跟其他國家一樣正常的國家」,到底意味著什麼?不僅是瓦礫被清除而煥然一新,他們甚至把房子蓋回戰前的模樣,被摧毀的宏偉猶太教堂被重建成工業設計展示中心。那留在心中的瓦礫呢?與其說這是恢復正常,不如說是異乎尋常?

 

布萊克以同一時期的好萊塢「黑色電影」(Film noir)來類比戰後的西德,那些電影中對於道德的區分不明顯,「充斥著被過去所羈絆,對未來欠缺安全感的正邪角色的無法自拔」。正如同她在報導和檔案中找的葛洛寧和伊柏林,他們一個有納粹背景、另一個父親則是社會民主派,他們都講述正邪對抗,但指涉不明(蔡司是少數的例外);而他們的治癒活動也同樣處在模糊地帶,誰認得出女巫?誰認得出惡者?難道不是也涉入其中,並且有獨特異能者?

 

這些模稜如同黑色電影玩弄光線和陰影、深度和表面,強調所見未必是一切,亮麗的外表掩蓋某些事物。「在西德光彩的表面之下,在深處的黑暗中蠢動的,是對戰爭和罪行時刻緊隨的記憶,那是最初這個國家建立的緣由」。布萊克在那些精美的野餐、洗碗精、模特兒海報底下找到不協調的邊邊角角,講述了「一個在道德和物質上崩潰的社會,不得不嘗試自我重建的故事」,那是只靠GDP和失業率看不出來的。

 

而到了1950年代晚期,這一些顯靈、奇蹟、巫術的各種現象逐漸減少,官方也不再獲得巫術指控的案件通報,但時媒體報導的情況也同樣反映這點。為什麼這種對善惡的模稜或是將罪責推給他人的論述氛圍,從1960年代開始轉向了「我們都有罪」的論述?這是布萊克的研究還無法回答的有趣問題,雖然缺乏相關資料她推測一方面物質條件與生活確實更大幅度改善,人們比較能期待更為安定的未來;此外世代交替是很容易推論的原因,但布萊克更進一步提到Till van Rahden的研究,他展示出經歷納粹與戰爭的世代其實開始思考新的教養方式,不再只是威權式或以體罰手段養育下一代,這會不會是德國「記憶文化」的遠因?或許布萊克教授的下一次來訪將會為我們講述新的故事。


後記:花了不少時間編整這篇側記,最主要的原因當然仍是對臺灣社會的關懷,臺灣是一座社會狀態破碎的島嶼,過去的一百多年裡我們從一個帝國轉手到另一個帝國,而後又被納為「新」中國內戰的一方。不過五十年,我們就從威權體制未經暴力革命邁入民主,並且很快展開「轉型正義」「工程」。

 

在這些權力與關係的快速變化中,官方或說大眾有共識的世界觀和歷史論述也同樣輪轉著,然而在不同時代的表面焦點下,是否也仍殘存著那些成為禁忌的、難以表述的經驗和情感?以當代而言,對「轉型正義」或人權改善這類複雜工作的極端反對、漠然或譏諷等反應,或許也是臺灣社會尚待解讀的徵兆?

 

解讀我們之中上演的「黑色電影」和翻轉官方歷史論述不同(那或許是近五十年我們頗為關注的),從布萊克的研究或對照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對德國「記憶文化」興起與反動的梳理,或許能看出這是極為困難的工作。但仍已有人開拓前路,如近期楊孟軒老師的《逃離中國》疏解臺灣1945年後的戰後移民社會創傷與集體記憶的糾結、如汪宏倫老師辨認臺灣記憶典範的衝突和解析中臺情感結構的異同。

 

毀滅性的戰爭和大規模的暴力衝突似已遠去,但我們之間是否還存在些瓦礫碎石?



[1] 迪特馬爾申鄰近丹麥、北海、易北河、埃德河和北海-波羅的海運河,自古以來常為鄰近勢力爭奪。

介紹與轉譯國際新聞的深度報導,填補即時新聞、熱門話題與主流論述的遺漏之處,尋找對臺灣社會具有啟發性的資源。希望這些故事不只帶來另類觀點,也能作為對爆炸資訊的修補淨化。這樣說恐怕已經很冒犯人,只好先道歉。視野有限,敬請賜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距離使用德語的地區最後一次女巫審判和處刑已經過去將近百年,為什麼戰後西德又會出現這樣的巫術審判並鬧上法庭?中世紀的獵巫和這段時期的巫術審判有什麼差別?前篇提到的神醫和這些巫術指控事件竟然有相同的歷史因素嗎?本文為莫妮卡.布萊克教授中研院演講的側記第二篇。
現代醫學已然發達的戰後西德,低調的靈性醫者布魯諾.葛洛寧(Bruno Gröning)成為人們追捧的「神醫」,人們為何蜂擁跟隨他?「神醫」又治好了什麼?本文簡記《歐洲鬼地方》作莫妮卡.布萊克教授本月在中研院演講的內容,講述西德社會重建的經濟奇蹟背後,神醫、女巫、顯靈背後的故事。
內森.特勞爾(Nathan Thrall),也採訪了遭遇事故現場的醫生胡妲,慘況讓她想起曾經恐懼和苦難的一段日子。本文內容編譯自新書及刊登於《衛報》的文章〈一片隱藏的苦難宇宙:被關入監牢的巴勒斯坦孩子們〉。
2012年二月,約旦河西岸發生了一場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載著約五十位幼稚園小朋友的校車與大卡車發生激烈碰撞,導致嚴重傷亡。內森.特勞爾(Nathan Thrall)近日出版新書《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以那場車禍為引講述巴勒斯坦人在衝突地帶生存中的想望、愛情、恐懼與苦難。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這個十年有什麼不同?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距離使用德語的地區最後一次女巫審判和處刑已經過去將近百年,為什麼戰後西德又會出現這樣的巫術審判並鬧上法庭?中世紀的獵巫和這段時期的巫術審判有什麼差別?前篇提到的神醫和這些巫術指控事件竟然有相同的歷史因素嗎?本文為莫妮卡.布萊克教授中研院演講的側記第二篇。
現代醫學已然發達的戰後西德,低調的靈性醫者布魯諾.葛洛寧(Bruno Gröning)成為人們追捧的「神醫」,人們為何蜂擁跟隨他?「神醫」又治好了什麼?本文簡記《歐洲鬼地方》作莫妮卡.布萊克教授本月在中研院演講的內容,講述西德社會重建的經濟奇蹟背後,神醫、女巫、顯靈背後的故事。
內森.特勞爾(Nathan Thrall),也採訪了遭遇事故現場的醫生胡妲,慘況讓她想起曾經恐懼和苦難的一段日子。本文內容編譯自新書及刊登於《衛報》的文章〈一片隱藏的苦難宇宙:被關入監牢的巴勒斯坦孩子們〉。
2012年二月,約旦河西岸發生了一場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載著約五十位幼稚園小朋友的校車與大卡車發生激烈碰撞,導致嚴重傷亡。內森.特勞爾(Nathan Thrall)近日出版新書《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以那場車禍為引講述巴勒斯坦人在衝突地帶生存中的想望、愛情、恐懼與苦難。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這個十年有什麼不同?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如何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講述了作者體悟到求學時期以來自己與天才之間的能力差距,透過持續訓練與累積的思考習慣,在42歲時成為東京大學教授的故事與方法分享。期望在內容中找到能夠較完整的思考脈絡與架構,幫助自己和讀者建立思維的提升。
Thumbnail
🏀 十年之間,10年前的林來瘋,10年後的豪小子 🏀 HBO《38 at The Garden》入圍最佳紀錄短片獎初選短名單,雖然「林來瘋」紀錄片最後並未獲得決選入圍,但仍值得記錄一筆。
Thumbnail
  這是一本以女性為主角的漫畫詩集,透過第二人稱視角,與「妳」對談現代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也許妳能在篇章裡窺見曾受過的「治療」,又或者,妳能從中尋覓到相似的傷口,願這本小冊能給予妳一點共鳴或慰藉。
Thumbnail
大家好嗎,我台股小書僮啦。 繼續幫舊文搬家,這篇也是舊文,是閱讀彼得林區選股戰略的讀書筆記,同時也是對於理財規劃的探討,濕王前幾天把粉絲專頁關於理財規劃的舊文轉移完成( 參〈1080111理財規劃〉 ),本書僮想延續理財規劃這議題,但在正式進入本書僮對理財的看法前想先提一下「風險」。
Thumbnail
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我台股小書僮啦。 上回持續的從粉專整理舊文章到探路客時,完成《走進我的交易室》一書讀書心得的文章轉移(詳參 〈讀書筆記|《走進我的交易室》摘要〉一文),當中提到「3M原則:心法錢」,我們有了這套管理模式後,最終還是要面臨「選擇」的問題,這回的主角:安妮‧杜克《高勝算決策》
Thumbnail
考,除了核查、探究,也有思量與斟酌之意。以此字立名,散發著雋永味增添了字感層次,多元的解讀也令人玩味,餘韻悠長。 王安憶的《考工記》則是以上海老宅的古今為貫穿素材,描寫了文革時期前後,在歷史狂流之下,隨浪起伏的生命經歷與世事變遷。以情感為度量,考究了在時代巨輪下,面對新與舊交雜的身不由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如何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講述了作者體悟到求學時期以來自己與天才之間的能力差距,透過持續訓練與累積的思考習慣,在42歲時成為東京大學教授的故事與方法分享。期望在內容中找到能夠較完整的思考脈絡與架構,幫助自己和讀者建立思維的提升。
Thumbnail
🏀 十年之間,10年前的林來瘋,10年後的豪小子 🏀 HBO《38 at The Garden》入圍最佳紀錄短片獎初選短名單,雖然「林來瘋」紀錄片最後並未獲得決選入圍,但仍值得記錄一筆。
Thumbnail
  這是一本以女性為主角的漫畫詩集,透過第二人稱視角,與「妳」對談現代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也許妳能在篇章裡窺見曾受過的「治療」,又或者,妳能從中尋覓到相似的傷口,願這本小冊能給予妳一點共鳴或慰藉。
Thumbnail
大家好嗎,我台股小書僮啦。 繼續幫舊文搬家,這篇也是舊文,是閱讀彼得林區選股戰略的讀書筆記,同時也是對於理財規劃的探討,濕王前幾天把粉絲專頁關於理財規劃的舊文轉移完成( 參〈1080111理財規劃〉 ),本書僮想延續理財規劃這議題,但在正式進入本書僮對理財的看法前想先提一下「風險」。
Thumbnail
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我台股小書僮啦。 上回持續的從粉專整理舊文章到探路客時,完成《走進我的交易室》一書讀書心得的文章轉移(詳參 〈讀書筆記|《走進我的交易室》摘要〉一文),當中提到「3M原則:心法錢」,我們有了這套管理模式後,最終還是要面臨「選擇」的問題,這回的主角:安妮‧杜克《高勝算決策》
Thumbnail
考,除了核查、探究,也有思量與斟酌之意。以此字立名,散發著雋永味增添了字感層次,多元的解讀也令人玩味,餘韻悠長。 王安憶的《考工記》則是以上海老宅的古今為貫穿素材,描寫了文革時期前後,在歷史狂流之下,隨浪起伏的生命經歷與世事變遷。以情感為度量,考究了在時代巨輪下,面對新與舊交雜的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