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出離心|覺燈日光

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覺燈日光


📖閱讀筆記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因为没有念死无常,就会生起「我可以活这么久」的想法,就会去计划这一世要做什么,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图谋今世的利益上,最主要的就是爱护自己的亲友,远离自己的仇敌,在爱恨亲疏当中空耗一生。其实我们可以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然而却把多数的时间用在图谋今世的利益上,这真是太可惜了!这就是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有人会说:反正每个人都会死,死的问题等快死的时候再去想好了,何必现在就去想呢?但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死就只有长吁短叹的份,没有解决的办法。如果现在就念死无常,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状况,每天都为死亡的来临而准备,当死亡真的来临时,就不会因此而烦恼。修死无常,胜者心欢喜,中不畏,劣不悔。也就是说,就一个对死无常有准备的修行者来讲,上等修行者临死时是欢喜的,他会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换一个新的身体了,它将带我去走新的修行道路。」因为对此有足够的把握,所以心生欢喜。中不畏是说,中等修行者虽然没有证悟者般欢喜,但他不畏惧死亡,他有自信不会堕落恶趣。劣者,虽不像前两种人,他对后世没有足够把握,但至少不会后悔,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如果没有念死无常,就不会考虑到后世,这样一来,所求、所做完全是为了今世。如果人真的只有今世,事情就太简单了,但并不是如此,人不只有今世,还有后世,后世还有再后世……。如此思惟,我们就可以了解念死无常的利益及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

如果真正念死无常,就像确定明天就会死,那就不会贪着亲属和现有的财物。因为知道亲属和财物等不可能带到后世去,自然会遮挡对亲属和财物的贪着,而会欢喜去做布施,欢喜地去取法义。如果我们真的视世间名闻利养如空心的谷壳,易随风飘扬,就能了解世间的利益真是太虚无了,相当短暂且不坚实,为世间法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没有意义。自然也就会知道,对今生的实执欺骗了我们。

◆◆◆

小时候一般都不会想到要修行,除非是非常有善根者。到老时想要修行,却已经没有时间了。正如贡唐仁波切所说:「没修没修二十载,要修要修二十载,未修未修二十载,空白自传已记载。」确实如此啊!如果期待修法的时间自己来找我,那就错了。如果想等眼前这些事情都做好了,等以后一切因缘都聚合了再修学,那就真的是像贡唐仁波切所说的「空白自传已记载」了。

◆◆◆

我们把心朝向应该会死的方向思惟,我们就会筹备后世的利益,不会把重心放在今世。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地方不值得久住,随时都有可能要搬家,就不必花太多时间装潢房子,应该准备钱搬家;如果我们决定要长住在此,我们就会去装潢房子,花很多时间在这间房子上。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一直朝着「我不会死」的方向,现世就是久居之处,自然就会筹备今世的利益,而不会想到后世。


共中士道 思惟苦谛

三苦中,最主要的是行苦,我们应该反复思惟行苦的过患。要了解行苦的过患,就要多多思惟烦恼的过患。一旦我们真的痛恨烦恼,把烦恼视为最主要的仇敌,自然就对烦恼所生的、被烦恼控制的感到不悦,就会产生厌离。如果我们喜欢烦恼,就会觉得被烦恼操控也无所谓。所以只看行苦,没看到烦恼的过患,是没有用的。知道自己被烦恼操控,无法自主,对烦恼的过患才会有所感受。班禅法幢说到:「畜生本欲离苦苦,外道也欲坏苦离,业与烦恼所生蕴,此乃佛教所示义。」如果只想远离苦苦,其实不只是人,所有的动物也都想要离开苦苦,所以远离苦苦的这种厌离心,不是佛教不共之说。至于想远离坏苦,外道也有,像四禅以上的外道,他们认为有快乐的感受就会有散乱,会影响禅定,于是厌离快乐的感受而追求舍受。(四禅以上都是舍受,没有乐受。)所以远离坏苦也不是佛教不共之说。厌离行苦,才是佛教不共的法义。

世间的安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一个人走太久了,暂时休息一下就会觉得很舒服。我们行、住、坐、卧时,一开始都还挺舒服的,但走久了就感到腿酸,坐太久了觉得屁股痛,饮食等也都一样。如果是真正快乐之因,应该越享受越快乐,如同痛苦之因,越享用就越苦。行、住、坐、卧、饮食等,我们受用久了就会觉得苦,那就说明其实所享用的不是真正的乐,而是苦因,所以越受用,痛苦就越增长。一切都在行苦当中生,一切都在行苦当中灭。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有人说:小乘之声闻、独觉才要对生死起厌离,菩萨不应该对生死生起厌离。为什么呢?即引用《不可思议秘密经》里面所说:「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又引用一些其他的经文,说诸菩萨会住在生死,不厌离生死。宗喀巴大师回答说:这是对于经义不了解,完全颠倒执着而产生的大错误。菩萨们不厌离生死的意思,并不是没有看到烦恼和业的过患而产生的不厌离。菩萨们有大智慧,所以对于烦恼过患的恐怖,比声闻、独觉还要清楚,体会更深。因此,其对烦恼和业及生死的厌离心,是声闻、独觉所不及的。可是菩萨不会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想脱离生死,为什么呢?因为有利他的悲心。为了利益有情,宁可在生死苦海中,为利有情而发大精进。这才是菩萨不厌离生死的道理,并不是说菩萨没有看到烦恼的过患。

如果不厌离的内涵都弄不清楚,反而因业和烦恼的增长而漂流生死,自己的问题都没办法解决,更何况是利益一切有情呢?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还没有生起出离心,却说要帮助他人出离,较小乘行者而言,是百千倍的差劲。如果由自己身上体会了轮回的过患,而生真实出离心,从他人身上去体会时,而产生了悲悯心,由大悲愿增上,愿意为了利益有情,让自己住在三有中,则应欢喜。「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

菩萨已经看见三有的过失,而且较声闻、独觉更加厌离烦恼。我们知道声闻、独觉对烦恼的厌离是十分深刻的,而菩萨与其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此同时,菩萨却因由大悲心,让自己住在生死中,这才是真正稀有!「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宗喀巴大师说得真是非常好,非常强而有力!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如果不用刻意思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厌离世间之心,这才是真正生起出离心之量。

avatar-img
100會員
43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若你日日夜夜都祈求著獲得解脫,那時你可說是已經生起了出離心。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由修三有過患,能生猛厲欲求出離輪迴之心,以彼滅除輪迴。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若你日日夜夜都祈求著獲得解脫,那時你可說是已經生起了出離心。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由修三有過患,能生猛厲欲求出離輪迴之心,以彼滅除輪迴。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段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命運通常不好改變,但我們還可以靠讀書來讓人生更好。 那讀書的目的何在,除了獲得知識以外,其實最重要的是進化我們的思考模式。 所以思路,決定你的出路。這是千真萬確的,因為事情的發生跟結果,通常都不是我們可以完全掌握的﹐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對
Thumbnail
感謝玉如老師在臉書上分享這活動訊息,才能再次聽宋怡慧老師的演講,也讓我第一次來到彰化大成國中 怡慧老師不愧是閱讀傳道士,信手拈來都是書中人物的故事,像是諸葛亮、白居易、元稹等以前我們在國文課文言文認識的人,也透過轉化,將古文人物的角色關係以現代情愛故事來講課,結果大受老師與學生歡迎
Thumbnail
《贏在好習慣》一書共分為八個章節,包含序言、結語與附錄。本書作者是多本習慣書相關籍的暢銷書作者,並經營一個「建立好習慣」部落格。他的好習慣都相當簡單,從原文書名就直接白話地告訴讀者,他提供了 97 個個別只需要花短時間即可完成的改變小秘訣。如果平常沒有閱讀但想開始培養閱讀習慣,這本書是不錯的入門!
Thumbnail
《必然》一書共分為十二個章節,每個章節裡分別介紹作者認為影響未來30年的12項科技趨勢。這本書在2016年出版。雖已經時隔六年,但還是有很多的科技趨勢與應用在臺灣還看不到的。書中針對12個作者認為必然會對未來科技造成影響的面向來介紹,閱讀時比起一些細項的重點,更重要的是理解這12個必然出現的趨勢。
Thumbnail
《改變力》一書共分為八個章節,並有作者序。每個章節裡分別有三到五個小章節,每個章節又會介紹幾個幫助自我提升的系統化步驟。整體而言很適合想提升自己一些軟實力的人看,但因為內容真的滿豐富,所以可以先針對自己有興趣或急需的章節來看。如果想在這快速變化的洪流裡為自己準備一點應變的力量,翻開《改變力》看看吧!
Thumbnail
寫於2006-11-12 看很多人的興趣是閱讀寫作,那麼閱讀是指哪方面?有多愛呢? 白開水很喜歡看書,除了鬼話及經書不看外,其他的都很有興趣。記得和姊姊住在台中時,唸中山醫學院的姊姊,她的教科書都很漂亮很大本,吸引了我的注意。無聊好奇的我,竟然將她四年來所有的教科書全讀過了一遍(除了原文書外),而其
★你是一個品牌。由你負責你的品牌。 ●厭倦了現在的工作嗎?那就做出改變吧。覺得被困住了嗎?那就去發現屬於自己的自由。感到被金錢奴役嗎?那就由你決定想賺多少就賺多少。對現況不滿嗎?那就由你定義生活該怎麼過。如果你想改變,那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閱讀之於我,曾經何時變成又愛又怕的事情,買書卻難以好好讀完的毛病,成為不安的來源,卻沒想到在春節期間遇到電子書平台閱讀馬拉松的活動,不僅帶來新的刺激,更翻新了閱讀的想法⋯⋯
Thumbnail
江振誠:「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什麼話可以鼓勵現在的年輕人?『Be Simple!』是我唯一的答案。」幾年前,在電視看見江振誠的專訪,節目標題寫著「把世界引來台灣 江振誠」把世界引來台灣?通常不是稱「台灣之光」嗎?當時,對這位在全球餐飲界都矚目的成功人士,有著一般的印象是:「一定有過人的天分吧!」
Thumbnail
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在我寫完 夢想不是說說而已 這篇文章之後,特別有感覺,「出發」一書是陳彥博參加四大極地大滿貫總冠軍賽的故事,傳遞努力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信念。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段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命運通常不好改變,但我們還可以靠讀書來讓人生更好。 那讀書的目的何在,除了獲得知識以外,其實最重要的是進化我們的思考模式。 所以思路,決定你的出路。這是千真萬確的,因為事情的發生跟結果,通常都不是我們可以完全掌握的﹐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對
Thumbnail
感謝玉如老師在臉書上分享這活動訊息,才能再次聽宋怡慧老師的演講,也讓我第一次來到彰化大成國中 怡慧老師不愧是閱讀傳道士,信手拈來都是書中人物的故事,像是諸葛亮、白居易、元稹等以前我們在國文課文言文認識的人,也透過轉化,將古文人物的角色關係以現代情愛故事來講課,結果大受老師與學生歡迎
Thumbnail
《贏在好習慣》一書共分為八個章節,包含序言、結語與附錄。本書作者是多本習慣書相關籍的暢銷書作者,並經營一個「建立好習慣」部落格。他的好習慣都相當簡單,從原文書名就直接白話地告訴讀者,他提供了 97 個個別只需要花短時間即可完成的改變小秘訣。如果平常沒有閱讀但想開始培養閱讀習慣,這本書是不錯的入門!
Thumbnail
《必然》一書共分為十二個章節,每個章節裡分別介紹作者認為影響未來30年的12項科技趨勢。這本書在2016年出版。雖已經時隔六年,但還是有很多的科技趨勢與應用在臺灣還看不到的。書中針對12個作者認為必然會對未來科技造成影響的面向來介紹,閱讀時比起一些細項的重點,更重要的是理解這12個必然出現的趨勢。
Thumbnail
《改變力》一書共分為八個章節,並有作者序。每個章節裡分別有三到五個小章節,每個章節又會介紹幾個幫助自我提升的系統化步驟。整體而言很適合想提升自己一些軟實力的人看,但因為內容真的滿豐富,所以可以先針對自己有興趣或急需的章節來看。如果想在這快速變化的洪流裡為自己準備一點應變的力量,翻開《改變力》看看吧!
Thumbnail
寫於2006-11-12 看很多人的興趣是閱讀寫作,那麼閱讀是指哪方面?有多愛呢? 白開水很喜歡看書,除了鬼話及經書不看外,其他的都很有興趣。記得和姊姊住在台中時,唸中山醫學院的姊姊,她的教科書都很漂亮很大本,吸引了我的注意。無聊好奇的我,竟然將她四年來所有的教科書全讀過了一遍(除了原文書外),而其
★你是一個品牌。由你負責你的品牌。 ●厭倦了現在的工作嗎?那就做出改變吧。覺得被困住了嗎?那就去發現屬於自己的自由。感到被金錢奴役嗎?那就由你決定想賺多少就賺多少。對現況不滿嗎?那就由你定義生活該怎麼過。如果你想改變,那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閱讀之於我,曾經何時變成又愛又怕的事情,買書卻難以好好讀完的毛病,成為不安的來源,卻沒想到在春節期間遇到電子書平台閱讀馬拉松的活動,不僅帶來新的刺激,更翻新了閱讀的想法⋯⋯
Thumbnail
江振誠:「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什麼話可以鼓勵現在的年輕人?『Be Simple!』是我唯一的答案。」幾年前,在電視看見江振誠的專訪,節目標題寫著「把世界引來台灣 江振誠」把世界引來台灣?通常不是稱「台灣之光」嗎?當時,對這位在全球餐飲界都矚目的成功人士,有著一般的印象是:「一定有過人的天分吧!」
Thumbnail
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在我寫完 夢想不是說說而已 這篇文章之後,特別有感覺,「出發」一書是陳彥博參加四大極地大滿貫總冠軍賽的故事,傳遞努力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