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vocus.cc/article/65a601bffd8978000107f457
TO 射手媽咪婷婷
感謝分享!我不清楚這新聞的細節。我在想,那出國怎麼辦?大家因為這個「哭」,所有行程都要泡湯了?我也是媽媽,與您分享我的血淚史。我家孩子高敏+高需求,敏感的孩子遇到「陌生」環境,確實是事前怎麼演練都無效的,只能視現場情況,見招拆招。有孩子的活動,我只能避免趕場的情形,給孩子時間體會每個生活環節的「因果關係」,例如:不想去公共廁所,用說的,那你要什麼?(適用三歲會說句子的小孩)。當孩子熟記生活中的所有「正確的互動方式」,就會是穩定、不隨意哭鬧的孩子。
在此分享個人淺見:大人面對小孩哭,真的不能隨之起舞:「你不哭,我就換另一個你喜歡的地方上廁所」,這可能是一個可行的快速解法(不一定最好)。先解決衝突,盡量讓活動持續進行。小孩還在哭,道理是無法吸收的,只能等心情好時再拿出來跟小孩討論(廁所不是隨處都有)。(感謝您看完🙂)
TO CV教養生活
如果小孩出門還不能上公共廁所,那根本就是出門時間也不能太久,出國這個選項根本不能考慮進去,甚至您說的趕場本來就都不行。我自己的小孩也是高需求及高敏感,在四歲以前都不能出門太久,甚至也很少在外面用餐,我覺得大人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就硬要小孩配合,哭鬧的原因非常多重,不能把哭鬧當成單純的耍脾氣跟耍任性,我也完全不認同想其他替代方案就是隨之起舞,反而父母應該要自省為什麼小孩在外面容易有狀況的原因?是否自己要調整出門時間長短還有避免引發刺激的因素。要小孩理解因果關係也是要看年齡,要小孩在情緒不穩的狀況下說出來這點,其實我個人的經驗是三四歲都還太小,語言表達能力根本不夠,加上小孩當下情緒混亂,很多事情都是要等年紀稍大一些在語言表達、腦力、理解能力、情緒穩定之後才可能有好的互動。小孩哭鬧絕對不是所謂的衝突,只是在表達他的不舒服,大人不能覺得此時是在跟小孩對抗,無所謂輸贏跟屈服。您所提到的不哭才要換你喜歡的地方上廁所,這其實是情緒勒索,哭本身只是情緒表達,不應該被冠上負面,若是不哭才能被滿足需求,會造成小孩壓抑情緒的後果,對以後人格養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建議可以多閱讀一些心理學研究。
---這次回覆---
1.「語言表達能力根本不夠」:
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只會用哭的表達不舒服,所以從1歲會牙牙學語,我就積極與孩子對話(手語書、認物品樣樣來),2歲已經可以輕易講出關鍵字,哭鬧的頻率降低很多。我的孩子在家無法學會坐好吃飯、上廁所(繪本洗腦無效),我只能提早讓孩子2歲進幼兒園適應團體生活,透過同學的互相模仿的力量,學會日常規矩。目前回想起來,我的選擇是對的。
孩子三歲後就可以在外好好自己坐著吃飯(精神好時),與陌生孩子一起玩遊戲。高敏兒哭鬧的主因其實是缺乏安全感,陌生事物越多,警覺性越高。常常外出,讓他知道世界不是只有媽媽跟我兩人而已。
2.「在四歲以前都不能出門太久,甚至也很少在外面用餐」:
您的孩子四歲以前很容易哭鬧,無法好好溝通?
我家小孩因為有學校的社交練習,溝通力提升、不隨意哭鬧。孩子假日外出的景點餐廳,我都是出門前與孩子達成共識後才去的,都是孩子喜歡、同意的喔!
3.「大人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就硬要小孩配合,不能把哭鬧當成單純的耍脾氣跟耍任性」:
是阿,要花時間溝通,有時只是小孩累了。
4.「父母應該要自省為什麼小孩在外面容易有狀況的原因?是否自己要調整出門時間長短還有避免引發刺激的因素」:
贊成!
5.「小孩在情緒不穩的狀況下說出來,其實我個人的經驗是三四歲都還太小,語言表達能力根本不夠」:
確實是要看小孩的發展進度,只要願意等他情緒過了,跟著大人練習講句子,慢慢孩子會知道講句子的威力其實比哭鬧好!
6.「小孩哭鬧絕對不是所謂的衝突,只是在表達他的不舒服,大人不能覺得此時是在跟小孩對抗,無所謂輸贏跟屈服」:
贊成!
7.「不哭才要換你喜歡的地方上廁所,這其實是情緒勒索,哭本身只是情緒表達,不應該被冠上負面,若是不哭才能被滿足需求,會造成小孩壓抑情緒的後果,對以後人格養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建議可以多閱讀一些心理學研究。」:
這可能有些誤會!
孩子哭時,當然是要先抱抱他,安慰他一下,我是同意發洩完情緒的喔!只要不剝奪孩子的紓壓情緒,都不能算情緒勒索。但是上廁所的事情又不會痛,為何第一時間要哭?可見孩子只會用哭一招抗議?
我所謂的不哭,是指能用說的來表達需求,為何要用哭的表達需求?還要大人一直猜孩子的需求,不累嗎?
我會等他哭完再帶他用說的說一次!能用說的,當然是最好!
我的意思是在於鼓勵他用說的!說的練習是要情境的,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用說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每次小孩哭都要花大把時間猜他要做什麼?
內容簡介(網路):
超人氣資深幼教園長實戰經驗再進化
走入同村共養,最真實的親子關係實況紀事
看翩翩老師如何從容的接招、拆招
讓大人不累、小孩不鬧!
寫給不知如何拿捏管教尺度,以及為親子關係感到受挫的爸媽────────
你可以溫柔,但孩子需要你堅定的管教!
誰適合看這本書?
● 正要帶孩子建立生活常規的1-3歲家長
→勇於立下界線,一開始就從容教養不心累
● 苦於孩子無法學好規矩的3-12歲家長
→找到你無法立下界線的教養誤區,堅定的爸媽才能養出獨立的孩子
「寶貝,你自己決定你要留下來練習獨立,還是現在就要回家?」
孩子馬上回答:「我要回家!」
「小寶,你自己決定要趴在地上哭多久,哭完自己站起來!」
孩子繼續狂哭,停不下來⋯⋯
「你看!你把所有玩具都倒出來了,搞得到處都是,現在請你自己全部收完才可以出來吃飯!」結果,孩子趁機溜走,完全沒有想要好好收拾的樣子。
以上這些場景,爸媽是否覺得很熟悉呢?
蒙特梭利博士告訴我們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已經順著孩子、同理孩子了,結果卻是愈來愈難管教他們?到底該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跟隨孩子呢?
本書三大主軸,你可以不犧牲、不動氣、不心軟,幫助孩子邁向獨立:
★主軸一:用心付出不等於要犧牲自我
父母有一起扮演核心的角色嗎?
是否不小心讓家庭生活都繞著孩子轉?
父母才是應該要牽著手一起經營家庭的關鍵人物,
不要因為孩子的出現而忘了另一半的重要性。
照顧者的身心需求有被滿足嗎?
爸媽有沒有因為照顧孩子犧牲了自己?
過度的犧牲一定會從其他部分尋求彌補來平衡,
「我是為你好」的背後,藏著的訊息是不是「所以你一切都要聽我的」呢?
★主軸二:不動氣也能教出好孩子
如何避免衝突?請求孩子「幫忙」,而不是要求孩子「聽話」。
當衝突發生時,要提醒自己:「他只是個孩子」,
他需要一位理性的大人引導他,而不是壓制他。
幫忙孩子說出他當下的情緒,不代表我們就輸了,
這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
教養沒有輸贏,放下權力之爭,答案自然浮現,
情緒連結永遠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感謝您看完,辛苦您了媽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