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尊遣喚,互為郢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善導大師《觀經疏》定善義,揭示了段經文的幾個(密意)重點:

    「敕聽許說」:是明告命阿難與韋提希二人,令彼諦聽信受而正念修行;釋尊於是為說「華座」觀法,若能「住心緣念」,即得滅罪除苦。這是說明「觀法」的深要,為了急救一切妄愛迷心,漂流六道的「常沒」眾生。二人應即奉持此觀,隨處勸修,普令眾生得聞得知,而同昇解脫之境。

    釋尊才說了這段話,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大士就現形於娑婆世界,「住立空中」,光明耀眼,韋提希夫人觸目而感動,當下伏地而頂禮;並至誠稟報說:今日之所以得見佛身,乃是憑藉「佛力」冥加,非我之福德定功所致;然而,未來世的眾生,要如何才能觀見西方三聖 ? 這裡指出,韋提希生在有佛的「正法」之時,而我輩凡夫處於佛滅的「末法」之世,時節因緣大不相同;或許平生(信願)念佛,臨終見佛(來迎),而往生極樂。相同的是,韋提希夫人以凡夫身見佛,我輩常沒機以罪苦身往生,都是靠「佛力」--釋迦佛與阿彌陀佛二尊之力。《觀經疏》又說:

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斯乃二尊許/應無異,直以隱/顯有殊;正由器樸之類萬差,致使互為郢匠。

一、住想與知情

    一般的解釋是,因韋提希夫人的請求,釋尊為了眾生而「注想西方」,將「除苦惱法」託付於往生極樂;阿彌陀佛也了知釋尊、夫人及末世眾生的心情,立即從西方淨土現影於娑婆世界,回應了韋提希的啟請及釋尊的「許說」,一化主、一慈尊,或隱或顯,配合無間。釋尊之說前六觀為隱,說第七觀(華座)以下為顯;又,彌陀之端坐淨土為隱,釋尊之示現穢土為顯;釋尊之說此經,為了攝化「二門」之機,彌陀之臨東土,為了接引「重障」之人[1]。《楷定記》有不同的說法:

毫光遍照,開觀門於塵剎;勝相西彰,選所歸於本國。

序題「娑婆化主,廣開淨土要門」,即此「為物,注想西方」義也;「安樂能人,顯彰別意弘願」,今此「知情,影臨東域」義也

關於「注想」與「知情」的深意,是為了分別「二尊二教」的「兩宗」差異,也就是釋迦教的「觀門」之宗,及彌陀教的「弘願」之意:

釋迦觀門,雖勸注想,物情濁亂,不能專一;若待眾生觀想成時,賊害苦機,何由得生?故彼慈尊,知其「情識」難可注想,自臨東域,急救常沒。

這認為釋尊以「十三定觀」的要門,勸令眾生「注想」於西方[2];而阿彌陀佛深知末世凡夫的心思污濁(多煩惱)而散亂(多攀緣),如此「(六)(所)(八)(之)機」,不可能專注一念於所觀的境界;若因「觀想」不成而耽誤了命終「往生」的因緣,那就可哀了。是故,阿彌陀佛主動臨現於娑婆(住立空中),顯示了「立撮即行」的急救之姿(悲心),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的別意「弘願」。

 

二、許應與隱顯

《楷定記》云:

有而不見,之為隱;時至令見,說之為顯。又有不說,之為隱;時至開說,目之為顯。故知「光台」非無此佛,「放光」即是許說體故。………<光台現國>,許隱應顯。<顯行>以來,應隱許顯。此文許應俱顯故。今亦可言:<光台>俱隱,此中俱顯,中間許顯而應隱

這是以<發起序>光臺現國、散善顯行及<定善義>華座觀,分別「釋迦許說,彌陀應現」的三種「隱顯」。《講錄》又有不同的看法:

言為物者,「物」指韋提。告韋提一人,即告一切眾。……娑婆教主告夫人,言「當為汝說除苦惱法」……。安樂彌陀尊,知夫人(欲聞之)情故,應聲即現婦人眼前……。釋迦許說,彌陀應現。

釋尊與彌陀是「一致、同時」的許/應這件度化眾生之事,釋尊許(認可)韋提希的請願而「解(除苦惱法);彌陀應(回應)韋提希「欲聞(除苦惱法)」的心情而影現於娑婆;如此一許一應,不只為了當時(正法)的韋提希一人,更為了未來(末法)的罪苦一切眾。而「除苦惱法」似有「娑婆化主,廣開淨土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弘願」兩種,但如前引《楷定記》所述:對末法(濁闇亂想)的眾生,「要門」之觀想,幾乎天方之夜談;唯「弘願」之念佛,才是急救之依靠;因此,釋尊的「住想西方」與彌陀的「影臨東域」,其主體都是阿彌陀佛,其法門也都是專稱佛名,即所謂「攝善惡於弘願,群迷立還于本家」。《講錄》亦云:

若就「散機」論隱顯相,或有現身以可利益,為之現身,即名為顯,…….或有不現而可利益,不為須現,是名為隱……。若約「定機」論隱顯相,見佛時未至,故彌陀不現,是名為隱,如前許說;見佛時既至,故彌陀現身,是名為顯,如今許說。……彌陀(光臺)密現令夫人見,是名為顯;為時眾中時未至者,故不令見,是名為隱。……許說不說,釋迦隱也;應聲即現,彌陀顯也,……許說為「定善」機,來應為「弘願」機。今熟機彰,致使二尊,能為隱/顯善巧,言由眾生氣質,其品類萬差,故亦令二尊隱/顯有殊也。

這就說得更複雜而完整了。本文統整略表如下:

釋尊:意密—權智,意中有密—許說

彌陀:密意—實智,其意即密—應現

釋尊與彌陀的此許彼應,隱說顯現,乃至捨要歸弘,似乎有點複雜曲折,這是而因順娑婆眾生不得已的方便,這就是《觀經疏》所說「正由器樸之類萬差,致使互為郢匠」[3]。

 

三、器樸與郢匠

《傳通記》云:

良匠,定機/善機即如直木,散機/惡機即如曲木;二尊許應,隱/顯隨宜,化善/惡機,彼良匠以曲直木而為輪轅。……郢匠,郢郢人,匠巧匠,以喻釋迦.彌陀善巧;《莊子》云……。

這裡以「樸」為直木,「器」為曲木,都是未加工的原木,以喻眾生為定機或散機。而良匠以直木為轅、曲木為輪,因材適用;喻如佛之善巧,以「要門」化定/善之機,以「弘願」度散/惡之機,釋迦與彌陀二尊之教,或隱或顯,互相呼應,廣度一切根機。文中引《莊子·徐無鬼》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斫之。匠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惠施)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這段引文是對二尊之教的一個關鍵比喻,且看以下註家的詮釋,《楷定記》云:

言「器淳樸」者,諸器樸,況受化機。言「郢匠」者,《大日經疏演密鈔》云:「《莊子》曰:………。」若使拙而斫之,非徒無效而已,或更致其傍損。今取彼二人之工巧,況於二尊之善權。

老子《道德經》28章:「樸散則為器。」樸是天然原木,剖散成片之後,能做成各種器具;「樸」可以成為任何物品,或永遠維持其原貌;「器」就有了固定的相(形狀)用(功能)。人在世間生活,要隨時「復歸於樸(嬰兒、無極)」,才能保持純真的本性、無限的可能,而不被汙染與限定。此義通於《論語.為政》的「君子不器」之通才[4]。《楷定記》以樸為「未成器」之(淳素)木本,並喻(比況)之為「受化」之機,也就是「可造」之材,較近於《老子》本義。諸器由樸而成,可有千差萬別之樣貌(成品),喻如受化之機,亦有八萬四千之別。

 此處從《大日經疏演密鈔》[5]轉引《莊子·徐無鬼》之文,並有小註,將郢人釋為「古之善塗塈作泥者」這種講法,或來自《漢書》卷87下·揚雄傳:「獿人亡,則匠石輟斤而不敢妄斲。」漢.服虔《漢書音訓》曰:「獿,古之善塗塈者也。施廣領大袖以仰塗,而領袖不汙。有小飛泥誤著其鼻,因令匠石揮斤而斲,知匠石之善斲,故敢使之也。」唐.顏師古《漢書注》曰:「塈即今之仰泥也。獿,抆拭也,故謂塗者為獿人。……今書本獿字有作郢者,流俗改之。」[6]這認為「郢」是「獿」之誤改;「獿」是以泥「塗抹屋頂」的專業,而這位「獿(郢)人」的技術出神入化,能仰頭塗屋而不污染其衣領與袖子;某次失誤,被一小塊飛泥掉在鼻尖,於是請而另一位工匠用斧頭削去這塊飛泥………。此說頗流行於後世,廣為中日兩國之註家所引用。如時宗七祖托阿《器朴論》云

莊子云「郢人」,塗壁神也。……郢誤鼻端點堊,匠斧削成風。……器朴者,器已能用,朴未造為,故宗家言「娑婆化主住想,安樂慈尊知情」者,二尊教意,於善/惡二機,互有傍正在;欲彰此義,又通一代而已。

《講錄》亦云:

器未成,名器朴,以喻受化之機。物機不同,總名萬差。……二尊鑑萬差機,隨宜許說應現,許應無錯,喻之郢匠。郢者,古之善塗塈人,匠者工匠,其名匠石。郢人,仰塗少有飛泥,悞著鼻端,猶若蠅翼,令匠石斲,匠石運斧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端不傷,郢人立不失容耳。……今但取比二人工巧,以況于二世尊許應,善巧無錯。

然而,以善塗塈人之「少有飛泥,誤著鼻端」而聽令匠石運斧削去……,這樣的解釋,有許多破綻,既不合《莊子》之原意,亦不近於人情。

    據史而說,施[7]與莊子為知己。惠子熱衷於為政;莊子厭惡於仕途,讚他「惠施多方,學富五車」;兩人常辯論而不減其交情;惠子死後,莊子嘆說,「從此天下無知音了。」這裡以郢人與匠石比喻莊、惠兩人的相知相惜,默契無間--高超的技藝,須有相應的對手來配合。郢人或不是「泥瓦匠」,匠石也未必是「木匠」,而薄如蟬翼的「白灰」乃是郢人故意塗在鼻尖,要讓匠石展現「運斧削灰」的特技--類似的演出或不只一次,而雙方配合無間,不曾出錯,可喻如街頭雜耍(特技)藝人的戲碼。

    有學者云:「獿人」的身材似猴子,行動靈活,當為雜耍之人。獿人先「堊慢其鼻端」,用醒目的白土塗在鼻尖上,薄如蠅翼,以此襯出「匠石斲之」的難度。匠石在空中圓狀揮動斧頭,其速也。一方面要確定斧頭下落的精確路徑,另方面在削去獿人鼻尖上薄土的剎那要利落,不能半點遲疑。獿人聽憑匠石「運斤成風」,不為「呼呼」風聲所嚇而保持姿勢。匠石技藝高超「盡堊而鼻不傷」,而獿人「立不失容」。匠石的出色表演,全靠獿人的信賴不動,這要長時間的訓練,彼此默契。匠石的技藝高超,獿人則神色從容。這樣互信互賴的搭配,極其難得。獿人死後,匠石就不再表演,因為找不到可靠的搭檔。該寓言是表達莊子對惠子的深厚情誼的。《莊子‧天下》篇末:「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書中多有莊、惠子的問答片段,乃可遇而不可求的辯友:「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8]



[1]以下採用日人對《觀經疏》的註解中較著名的三種:(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草流)顯意(1239-1304)《楷定記》、(西本願寺/學林)義教(1694~1768)《講錄》;只標示其書名之簡稱:《傳通記》、《楷定記》、《講錄》。

[2]韋提希夫人生值佛世,得見佛面,佛力冥加而眼見西方極樂(光臺),及阿彌陀佛(華座);然而,佛滅後的無邊罪苦眾生,無釋尊「佛力」可憑,若欲當生脫離六道,往生極樂,就只能依靠阿彌陀佛的弘誓本願力,捨觀想之業,取稱名之行了。

[3]日.時宗第七祖托阿/述《器朴論》3卷,大正藏第84:苟非二尊之郢匠,爭得生莊嚴實相之淨土。又非二教之汲引,何感見法性如來之境界。……頌曰:郢人匠石意相通,削堊無痕非至工;好惡想情由器朴,二尊垂手亦斯同。……《首楞嚴經》云:依想情心,感善惡生,有十,其七情三想,墮餓鬼,乃至九情一想,落有間無間地獄。……九界佛國者謂之朴,迷情乃赫智者謂之器,諸佛奕世出化,則蕩九界而為佛國,翻迷情而成赫智。其教門有八萬四千機法,故釋曰「器朴萬差」。于茲聖道諸教,雖成宗族,苟妙未俞(舟)故言朴。……常寂光土,而能含藏諸佛國土,故言器。諸土異別,如像如飯,無量世界,染淨凡聖,胥名號之所攝故,為朴。難易.漸頓.了不了義,并在器朴當體故。

[4] 朱熹.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5] 唐沙門覺苑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演密鈔》卷一并序

[6]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雜篇》云:郢人,(隋.蕭該)《漢書音義》作『獿人』,……成(成玄英《莊子疏》)云:「堊,白善土也。漫,汙也。」案:聽而斲之,祇是放手為之之義。當局本極審諦,旁人見若不甚經心,故云聽耳。……莊、惠行事不同,而相投契,惠死而莊無可與縱言之人,是以歎也。 

[7]惠施,約前370—310, 戰國時期的名家、辯客、哲學家、政治家。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支持者。與張儀不和而被逐出魏國,先到楚國,後來回宋國,與莊子成好友。

[8]徐山<「運斤成風」篇旨辨正>,【弘道】2009年第2期/總第39期。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觀音託夢佛弟子。 雙冬山頂有石窟, 弟子建廟來供俸, 延路擠身香火盛。 地勢高昂風景佳, 觀音微俯知凡塵。 有飢有苦急相助, 手持聖水蔭眾生。 (來自章冶作者的日常打油詩)
Thumbnail
觀音託夢佛弟子。 雙冬山頂有石窟, 弟子建廟來供俸, 延路擠身香火盛。 地勢高昂風景佳, 觀音微俯知凡塵。 有飢有苦急相助, 手持聖水蔭眾生。 (來自章冶作者的日常打油詩)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你又在做啥? 風緩緩,月滿滿,所愛在人間 歲千千,年萬萬,有祂亦心安 傳說很久以前某一處有一神仙... 你可知今日是什麼黃道好吉日? 快別偷懶了!跟著師妹去找觀音 今日是祂的出家日,祈福消厄障 有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 不正是有所謂:我見你是佛,你見我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你又在做啥? 風緩緩,月滿滿,所愛在人間 歲千千,年萬萬,有祂亦心安 傳說很久以前某一處有一神仙... 你可知今日是什麼黃道好吉日? 快別偷懶了!跟著師妹去找觀音 今日是祂的出家日,祈福消厄障 有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 不正是有所謂:我見你是佛,你見我
Thumbnail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Thumbnail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Thumbnail
二尊遣喚,互為郢匠(象山慶24.1.9)     《觀經》華座(第七)觀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