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是關於這起事件用不同人的證詞、推理及兇手的覺悟串連起來的。
還是簡單敘述這本書的內容。故事的開頭用離婚做開場,理由則是婚前約好只要『一年没有小孩就分開。』在那之後幾名好友舉辦了家庭聚會,隔天妻子便突然說要回娘家,丈夫迫不及待找情婦來家裡想告訴情婦:妻子已經答應離婚的事。沒想到隔晚就因毒而死。案情撲朔迷離,警方一直無法理解下毒的手法。在人際關係中兜圈,即使認為情婦、原配有嫌疑卻無法找出下毒的方式,進而轉向往被害人的前女友方面調查,然而即使查出了前女友的身分卻發現早在兩年前就已服毒自殺。原以為這條線索斷了,卻在深入調查後發現了前女友與被害人妻子早就認織的巧合(但被害人妻子卻說對丈夫前女友毫不知情)。
這場四角關係的真相是:
34歲的前女友因為交往中沒有懷孕而準備被拋棄,被害人則是在還沒與前女友斷乾淨就將目標轉向前女友的好友也是本案的兇手。後來前女友知道被男友及好友背叛時,傷心的服毒自殺,與此同時也將沒用完的毒藥劑給好友,算是一種暗示及警告。然而當時兇手不明白,只對好友的死感到愧疚。直到結婚前被害人提出一年內沒有小孩就離婚的要求時,才讓兇手的恍然大悟並向被害人確認,好友是否也曾與他交往,並因為沒有懷孕被分手。這時兇手才明白當初好友寄毒物給自己的用意,因為早在幾年前兇手就被診斷出因天生疾病無法懷孕,好友只是想暗示並警告:『有天你也會跟我有一樣的遭遇。』於是兇手在淨水幾下好毒,但心裡想:只要你不開口提分手就不會派上用場,然而該來的還是躲不掉。
至於情婦與他們的關係則是因為拼布。她去了兇手的拼布教室上課、因進步神速且具有才華,讓兇手提議請她當教學助理。對於情婦而言與凶手其實一起工作其實很開心,為了設計拼布圖樣努力、熬夜、挑布是一種共同揮灑汗水的快樂。這樣的平靜直到有天兇手通知她會有位男性到拼布教室往一切就不同了。第一次見到被害人就對他的談吐、氣質產生好感。日後兇手與被害人結婚後即使努力的壓抑感情,仍然抵擋不了被害人私下的邀約及後來越過的那條界線,甚至懷孕。情婦常想如果第一次見面是老師跟他同時出現,說不定就不會變成這樣了。
關於心得我想針對不同角色做各別的感想:
①、津久:我認為她是整本書中最可憐的角色。首先,她的篇幅不大。故事最後的三分之一才出現,描述這角色的遭遇及背景。即使故事開頭給了一個提示:「綾音正在為三色董澆水」若不是熟悉花名的人想必不會對後來出現的『胡蝶董』產生聯想。
故事中的她是一名繪本插畫家,出過幾本繪本。與義孝的關聯是為他的公司設計一個角,後來出了周邊。但這些都與她無關,因為公司行銷手法的關係,她只能當名幕後設計者,並把設計賣然這家公司。公司的經營者也就是義孝,因為公司合作並為了完成自己人生的規劃─生小孩而藉此接近她。也因此,後續津久將義孝介紹給好友綾音認識才有接下來的發展。而34歲的津久遲遲沒有懷運,而義孝並直接將目光轉向當時才28.9歲的綾音。知道此事的津久受到雙重打擊又擔心好友會步上自己的後路,才會在服毒自殺前將剩餘的毒物寄給綾音。一方面預告危險,只一方面不知是希望綾音為自己報仇還是希望綾音可以一起來陪自己。雖然她出現的篇幅較少,好像只是交代呼應開頭的三色董,但我也認為,如果著墨的太多,又會導致的事走向大歪,這個篇幅長度也覺得滿適當的。
②、宏美:做為綾音的學生、助理,在旁人看來背叛綾音是一件令人生氣的事。 然而這件事綾音與津久又何曾不是?綾音從眼神就看的出津久也喜歡義孝,卻沒有向好友確認他們之間的關係。
宏美第一次見到義孝,是義孝獨自出現在拼布教室。人人都容易對條件優秀的人產生好感、甚至一見鍾情。宏美也不例外的對義孝產生好感,然而在故事中後段宏美對整件事的想法:『如果當初是老師和義孝一起出現在教室,一切說不定就不一樣了。』雖然這段話帶著懊悔卻也帶著責怪他人的意味。從故事的內容來說,如果她不在那個加班的深夜答應同為加班苦命人的義孝的邀約,那事情也不會牽扯到她身上。故事中,她的內心隱約感受到綾音知道自己與義孝的事,卻沒有被拆穿,反而是在事件發生後兩人在一次的相談中坦承一切。對於宏美而言,這些壓力極大,不論是面對綾音或想到整個社會、父母的感受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在故事中隨著案情的變化而一一描繪。不只是壓力的部份,包含回憶過往,快樂或現在的悲傷還有懊悔及語帶責怪。她不是氣焰旺盛的那種小三,反而會對元配產生愧疚與抱歉。即使事情發生的過程她也是沉浸在愛河之中。作者也將她的心情轉變對整起事件的態度、面對案件不同階段時警方們上門詢問的反應這些都與綾音有明顯對比。
③、義孝:他是本案的被害人。所有的一切也是因他而起。因他那以現代角度看起來較為扭曲的性別價值觀。
捨去將女人視為生小孩的工具的這部份,其實他的所作所為只能說他是花花公子,感情不夠堅定、容易見異思遷。只是加上了那份價值觀,就只是成了利用女人的男性罷了。身為女性的我無法認同這樣的價值感,卻也無法否定現實生活中沒有這樣的人存在,也因此我絕不會同情義孝在故事中的遭遇。畢竟如果只是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以台灣過去的觀念只要花錢娶一個外籍新娘即可。基於優生學,還可以開出符在自己的條件。
既然花錢可以解決的事,又何必花時間討好一個女人並試著使對方懷孕,如果沒就換一個。這樣想必也不是真心喜歡、愛上的女人。只是找一個看起來覺得不錯的女人而已,若真的只是想生一個小孩這樣是否也太沒效率了?
④、綾音:這個角色是我看過所有被人設為兇手的角色中,最看不出個性、最隱藏情緒、最冷靜的角色設定。雖然故事中也有出現不悅的神情或口氣整體來說卻很少,大多都是冷静且接受安排的態度。只有一開始收到丈夫的死訊後在回家時出現難過的情緒,其他都只是接受、平靜、不動聲色、甚至能提供可能讓自己陷入危機的情報給警方。一直到最後,手法被拆穿、與津久的關係被調查出來,她的表情才多了驚訝、慌張。這個角色的設定不知該說城府很深還是對自己太有信心,雖然她是兇手,她的沉著與執著卻讓我敬佩不已。
最後、我想說,這部小說裡安排的手法是第一次讓我看完推理小說後感到荒謬的,雖然下毒手法可行、可理解,但真的有人能這麼有毅力的在一年前下好毒並守著毒,守一年不讓對方吃到嗎?這是看完整本書後對人的執著感到存疑的地方。不過仍然不能否認作者在整部作品中對於警方的調查出現對立時出現的各種相互拉扯。雖然上面沒有將警方的調查一一描述,但故事中兩位前後輩刑警也因為性別不同、對於整起事件的看法不同有了許多推理、對事件的感受不同而拉扯起爭執的地方。
可以從故事中看出男女所在意的細節、對於外遇、婚姻的看法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在講求性別平等的現代社會中,可以探討的,或許有些過於刻板印象,也可以去思考這些刻板印象是人所賦予的還是在某些情況下真的就是如此。
從這部作品中,除了看了與案件相關的關係人在對整起事件的各種看法與深陷程度的情緒與態度反應,也可以看出不同刑警在針對同一件案件事所堅持的點也會根據觀念及性別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