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哲理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大家就當聽我隨便講個故事吧。
「他們一定會遭報應,我要報仇」
阿洙嬤退休後人沒閒著,素日喜歡上網看「年輕人」的玩意,不然就是自己研發新菜色,研究房市價格等等。乍看輕鬆閒適的退休老人生活,只要聊起年輕時候的日子,一不小心她就會變了一個人。新婚時妯娌摩擦、老公如何的豬隊友、生意上被合夥人背叛,這些挫折讓她慈藹的眼神總會瞬間迸出凶光,彷彿重新經歷了那次事件。她會咬牙切齒地說:「我要報仇。死了也不會放過他們」。這句話會帶來一陣靜默,有時伴隨幾滴眼淚,最後是流露出深不見底悲傷的眼神。
C在公司受了很多委屈,最後黯然離開。C本是一個大愛的人,不管是否自己份內之事都會主動去做,他認為群體的滿足勝過於自己一人心情的得失,他往往會選擇對團體好的那條路,而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項。因此他吸引了很多喜歡他並且會跟他互相的人,但也有食髓之味、被寵壞的人。中間事情細節就不贅述,最後他走了。他走後咬牙切齒地說:「我好想要揭開那些小人的假面具,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有多虛偽!」憤恨一發不可收拾,若能像戲劇那樣將仇恨當做糧食激勵自己往前倒也不錯,只可惜現實世界不如韓劇美好。但不論阿洙嬤或者是C,他們都在憤怒地火焰中日漸枯萎,阿洙嬤口中的仇人早早就過世,她並沒有因為怨恨過上更好的生活。C也沒有因為想復仇而更積極努力,他在回想不快時不斷重複經歷傷害,復仇之火焰彷彿日夜灼燒他的身心,他已經很久沒睡好了,連中醫把脈都說他不快樂。
延伸閱讀:不正常書評|11.接住那時候的自己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某一天我們一起去廟裡參拜。
那時他剛好收到一間新公司的 offer,對方是不錯的公司、邀約很有誠意,工作內容看起來也很適合他,但C就是提不起興趣。C自從離開上家後就一直很消極,我總感覺他彷彿在死胡同中打轉,怎麼都走不出來。我敦促他乾脆就問問神明的意思,在全部拜完一輪以後,他拿著筊杯去求籤。他擲筊時我就自己在旁瞎晃悠,邊拍照邊欣賞廟裡古物,大概過半小時後C來會合。
C:「神明說可以去,籤也滿好的。」
我:『這不是很好嗎?』
C:「可是神明還說了一件事。」
這邊插個話,我跟C在廟裡上香問神明事情的時候有個習慣,不只問完自己想問的,也會再詢問神明是否有其他事情要交代。如果有,就依序問是哪一個面向:如工作/人際/健康的事?是自己的事還是家人的事?是哪一位家人?等等。當神明說沒有事情要指示了才離開。
C:「神明叫我不要再怨恨,審判不是我的工作。」
我:「你跟神明說你恨他們??」
C:「我哪敢啊,在神明前面詛咒別人這不是找雷劈嗎?」
瞬間我感受到有一股更高層次的視線在關照我和C,又想起阿洙嬤的子女早年勸慰她的話:「又不是民間故事怎麼可能直接打雷劈死他們。」
過沒二天C跟我說他已經簽回 offer,他要正式展開新旅程了,而且那一晚,他久違的睡了一個深沈的覺。
復仇是人的本能嗎?如果算作自衛反擊的話應該是吧。但我知道一個人受了傷害,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叫他放下。只是放下和復仇到底哪個比較好?
也許選擇的關鍵在於,哪個選項能讓人從自傷中走出來、重拾自己的人生。
這種「享受」也許是從壓力焦慮中解放、睡個好覺;也許是抓住更好的機運;也有可能是幡然醒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受傷很痛苦,想復仇的心也很痛苦。阿洙嬤或C,他們的怒火燒地最痛的是他們自己的心,我相信神明感受到了這點。
審判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來到,誰都不知道。但放下審判的慾望,將復仇的心情交托出去,也許正是一種給我們向前走理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