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放學時刻,兒子跟學校老師與主任道別,坐上了車。
屁股都還沒坐暖,安全帶也來不及繫上,兒子向我提問:「媽媽,今天老師有寫聯絡簿說我上課不專心在玩外套。我這樣晚上沒辦法有電動時間了對嗎?」
在我的認知當中,兒子升上小學沒多久後我們就有個約定,若是被反應上課不認真,那麼當天晚上的電動/影片時間就會取消。
我注意著校門附近的車,一邊聚精會神的迴轉,一邊回答他:「嗯,聽起來是這樣沒錯。」
這句話剛落下,剛剛才很溫和與理性發問的兒子突然就一秒翻臉,開始跺腳與發脾氣!「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我要有電動時間!我一定要!哼!為什麼你都不讓我打電動!!?」
我持續著注意來車,帶著覺察迴轉,也帶著覺察觀看自己的內在,對於事情的超展開感到驚訝與好笑。
奇怪,他提出這個問題感覺是已經有心理準備了,怎麼聽到我肯定的附和還這麼崩潰?看來是抱持著一線希望感在發問的。
我回應兒子:「你感覺很生氣,聽起來很失望,是嗎?媽媽知道你有情緒。」
兒子繼續跺腳爆走:「都是妳不讓我玩電動!哼!我一定要玩。氣死了!我一定要玩!」
看著兒子的怒火越來越高漲,持續覺察著自己的內在,也透過問句與他核對目標:
「嗯~你現在跟我說這些,希望我怎麼回應你?你剛上車,在接下來的時間到睡前,你想要我們之間的相處是什麼樣的氛圍?」
兒子繼續發飆,說:
「老師是寫聯絡簿,又不是打電話!你應該要這次給我一次機會,下一次再寫聯絡簿才不能玩電動!」
了解了他的期待,我回應他:
「嗯~我懂了。我記得我們說的是上課沒有專心,只要老師有反應就是沒有影片或電動。並沒有侷限在什麼形式。你可以明天繼續練習專心。」
類似這樣的議題討論過太多次,我判斷孩子的怒火屬於策略性的生氣。
因此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同理與靠近他的怒氣。
(過多的同理,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孩子動不動就拿情緒來談事情。容易只陷在情緒裡,而沒辦法好好面對事情。關於這個部分的拿捏,未來也想再透過寫作整理與分享)
氣頭上的兒子繼續爆走。
我決定透過問話提醒他最後一次:
「你持續地發脾氣,想要的對話目的是什麼?上課不專心沒有影片或電動這件事情無法改變。媽媽要與你確認,你期待接下來跟我相處是什麼樣的氛圍?」
兒子沒有覺察,繼續爆走。
帶著清楚的意識,我決定要讓他體驗一下持續生氣對於對話品質的影響。
於是換我開始大聲說話:
「從上車到現在過了快十分鐘,我好好地說話,但你卻持續不斷的向我丟炸彈。我看起來你的對話目標是找人跟你吵架。好!現在我也開始大聲跟你說話了,達到了你的對話目標,此刻你感覺如何?」
被我大聲地聲音喚醒了覺知,兒子突然進入沉默。
我繼續模擬剛剛兒子的說話方式回應他:「你剛剛持續的將情緒炸彈丟給媽媽。現在媽媽的情緒也跟剛剛不同。這是你要的嗎?如果不是,你要怎麼樣跟我互動改變現在的氛圍?」
兒子沉默了幾秒,回應:「媽媽對不起。你有聽到我跟你說對不起嗎?」
我聽了後也沉默,覺察了自己的內在,坦誠地回應他:「我有聽到,但坦白說,剛剛持續快十分鐘的情緒轟炸,我現在聽到了道歉,也還需要時間消化。等等請你自己安排好時間與照顧好自己,我回幼兒園後會去處理我自己的事情。你也可以思考,從接下來開始,到晚上睡前,你想要怎麼與我相處?希望我們之間的相處是什麼情況?雖然剛剛上車後的這一回合不太理想,你還是可以思考接下來你要的是什麼?想怎麼做來達成目標?」說完後,也剛好從小學開回到了幼兒園。
結束了這一回合。
*
想記錄下這個片段,是想起了前幾天在企業內訓裡,與學員分享的「對話的意圖」。
在人與人的對話中,我們是否有經常覺察,覺察自己每一句話或是問話,背後的意圖?
這樣說的意圖,是想要指責?
還是想要請求協助?
那樣問的意圖,是想要拉近關係?
還是想要讓人想遠離?
當人無法覺察自己對話的意圖,溝通經常會事與願違。
就像是上述對話中的兒子,或許他帶著一點緊張,與一點失落,或許他想要母子之間彼此靠近。
但是當他一味的向媽媽丟情緒炸彈,對自己的緊張與失落渾然不覺,反而會將媽媽推得更遠。
這次與孩子的對話,我也是想透過「人性」的角度讓孩子體驗,當他沒有覺察對話意圖時,對話可能會出現的走向。
時時覺察自己說出每一句話的意圖,對於建立和諧關係,是重要的。
*
如果您對這些也好奇,想要在職場與家庭中打造和諧關係,歡迎四月份報名:【從「我」到「我們」,在職場與家庭中創造和諧關係】工作坊台北 (113.04.27-04.28):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2250146525593340420
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歷程,分享在生活中落實薩提爾、非暴力溝通與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派的生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