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當正向教養卡住時:運用衝動行為循環協助父母自我覺察與表達 Part 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適逢孩子們的期中考週。

不曉得爸媽們在陪伴孩子練習功課、準備考試的過程中,

是否有經歷自己的情緒被孩子的一舉一動與態度牽動的困難?


*


當孩子進入國小有了課業。

除了孩子必須調適自己,面對有學習進度、有考試的生活,

當媽媽的我也同時在調適與重新發現自己。


我發現自己對孩子多了一些期待,

希望他能夠發展出有助於學習的態度與習慣。

一些在幼兒園時期可以耐著性子提醒與引導的生活小事,

在孩子進了小學後,

也會因為從過去到現在提醒的次數多到數不清,

較幼兒園時期更容易失去耐性。


除此之外,上小學後孩子的表達也更加流暢,

親子衝突時的一來一往,

有時候也會彼此推升,

讓雙方情緒越來越高漲。


為此,我的上半年經常充滿困惑與無力...


*


直到遇見了由美國知名的學校安全及暴力預防專家Geoff Colvin博士提出的:


衝動行為循環七部曲:Managing the Cycle of Acting-Out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這個模型是用來解釋課堂內孩子出現衝動行為背後的情緒歷程,

將孩子爆衝行為背後的情緒拆解程七個階段,分別是:


一、冷靜期

二、誘發期

三、焦躁期

四、加速期

五、高峰期

六、緩解期

七、修復期

出處:Colvin, G. (1992). Managing acting-out behavior: A staff development program to prevent and manage acting-out behavior. Longmont, CO: Sopris West.

出處:Colvin, G. (1992). Managing acting-out behavior: A staff development program to prevent and manage acting-out behavior. Longmont, CO: Sopris West.


除了在穩定時,

運用此模型來觀察孩子,

將這個模型用來協助父母與師長覺察自己,

並且在情緒開始要往上衝之前,

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現況,

對我與先生而言非常有幫助。


*


關鍵在於覺察自己與孩子目前處在哪個情緒階段。

若是我或是孩子,

其中一方已處在焦躁期以上,

要將教養的重心先轉移到穩定自己,

從一來一往的互動中喊卡,

透過暫停讓雙方各自消化情緒。


在每一個階段,

我綜合了這幾年來持續練習的幾項方法。


這篇文章中與大家分享,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

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


運用衝動行為循環自我覺察Part1:冷靜期

raw-image


1. 為親子關係持續存款


當雙方都處在冷靜期時,

最核心的關鍵就是為親子關係存款。


冷靜期是最能夠履行正向教養、對話、同理各種教養技巧的階段。

無論是正向好奇、順著孩子的興趣與話題與孩子閒聊、

在言語中看見與替孩子賦能、適時表達對孩子的欣賞與感謝…


我們與孩子的連結程度,

決定了日後在教育與引導時,

父母能夠產生正向影響的深度。


2. 與孩子練習自我覺察


除此之外,

在生活中練習覺察自己的狀態,

並且建立一個能夠分享交流的文化,

對於未來面對親子衝突,

也能夠打下一些停頓與覺察的基本功。


譬如說,

當工作上的事情讓父母感到有壓力或是緊張時(與孩子無關的事情),

可以與孩子分享:

媽媽因為一些事情,現在感到有點緊張。

媽媽需要先透過...(某種方法)

穩定與陪伴一下自己的緊張。


又譬如說,

當孩子因為學校的事情(與父母無關),

而有情緒時,

像是想要一起玩的朋友今天說不想跟他玩,

這種時刻也可以透過對話協助孩子命名與梳理情緒。

並且討論出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以及不傷害物品的前提下,

可以宣洩或是緩和情緒的幾種做法。


3. 討論當其中一方開始生氣時,如何表達讓對方知道


在過去我習慣運用身體,

表達目前生氣在體內的水位。

譬如說我的生氣目前在胸口…

生氣目前到了脖子…


在落實運用衝動行為循環自我覺察後,

我也會打開圖一,

坦承的指著圖與孩子分享,

自己目前所處的階段,

並明確的表達要維持冷靜所需要的協助。


就在決定要整理與分享這些的前幾天,

先生與孩子也有一段快要越來越緊繃的互動。

先生後來拿出了圖一,


跟孩子分享目前他已經到達了焦躁期,

他希望能先暫停與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互動,

避免自己的情緒上升到加速期。


在他坦承的表達完自己後,

很神奇的父子兩就各自安靜與沉澱自己,

化解了一場本來可能會發生的衝突。


未完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bby Liu的沙龍
13會員
19內容數
Abby Li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19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2024/04/19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2024/03/08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Thumbnail
2024/03/08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Thumbnail
2024/02/21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傳統的價值觀教導我們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找到一份穩定,最好收入要不錯的工作」…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協助一個人成為自己。 就像是一顆種子種在土裡,給予陽光、空氣與水,種子會萌芽,長出自己。 教育者或父母,是那抹陽光、是無形的空氣、是滋潤身心的水。
Thumbnail
2024/02/21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傳統的價值觀教導我們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找到一份穩定,最好收入要不錯的工作」…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協助一個人成為自己。 就像是一顆種子種在土裡,給予陽光、空氣與水,種子會萌芽,長出自己。 教育者或父母,是那抹陽光、是無形的空氣、是滋潤身心的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為人父母的我們很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尋求伙伴與資源、建立支持系統。與其他大人連結,能夠給你支持、鼓勵、滋養和力量,幫助你保持冷靜,彼此陪伴、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為人父母的我們很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尋求伙伴與資源、建立支持系統。與其他大人連結,能夠給你支持、鼓勵、滋養和力量,幫助你保持冷靜,彼此陪伴、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