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人口隨著時間不斷增加,依據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 106 年國人因過敏性疾病就醫人數約 341 萬人,直至 108 年,上升至約 355 萬人,增加約 14 萬人,若以年齡區分, 15-44 歲就醫人數最多。
讓營養師告訴你,如果有急性過敏該怎麼辦,以及如何透過飲食與營養做預防!
急性過敏是免疫系統將無害的物質誤認為敵人,活化免疫球蛋白抗體IgE及肥大細胞,進而釋放組織胺引發過敏症狀。
台灣最常見的過敏症狀為過敏性鼻炎和氣喘,於數小時內發作(經常為30分鐘內),其他急性過敏症狀包含:咳嗽、眼睛紅癢、流淚、黑眼圈、水腫、蕁麻疹、皮膚發癢和腫脹、嘔吐、胃腸道不適和腹瀉、低血壓、支氣管收縮、呼吸困難、甚至昏迷和死亡。
上述症狀將最直接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鼻腔黏膜、增加耳朵發炎機率,有的人則因鼻塞,經常由口呼吸,影響顳顎發展及臉型。
若身體長期發炎及睡眠問題將導致免疫力下降
,影響層面會非常廣泛,例如:感到容易疲憊、精神差、慢性疲勞、情緒不穩定、自律神經及神經傳導、營養消化及吸收、腸胃道功能等;若病毒、細菌、COVID-19感染時也可能會破壞上皮細胞、增加細胞激素,進而增加上皮細胞的通透性,使過敏反應更易被誘發。
當有立即性的過敏反應,應該找專業醫師,像是耳鼻喉科醫師、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胸腔內科醫師、皮膚科醫師等,檢視併發症嚴重程度,並透過專業檢查和診斷給予藥物(例如:抗組織胺、類固醇)、減敏治療,緩解當下過敏反應,當產生嚴重併發症時,必要時甚至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或其他處置。
急性過敏無法被根治,但我們可以透過預防、控制以及增加自身抗發炎能力,來降低發作頻率、嚴重程度、預防併發症,其中飲食、營養、生活習慣最為重要。
常見的急性過敏原
生活預防及控制對策
飲食營養預防
除了生活中可以觀察自己對什麼物質過敏,同時可以抽血檢驗、貼布試驗、光敏感試驗、光貼布試驗、藥物貼布試驗,能確定自己的急性過敏原,進而更確實的避開。
有急性過敏,相對也有慢性過敏,兩者該如何區分?症狀、檢驗、治療、預防上有什麼不同?下一篇文章就會提到囉!
如果覺得文章實用有幫助,請幫我按愛心、追蹤、分享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唷!謝謝❤️
※飲食營養會依照每個人需求、年齡、性別、疾病、身體狀態、喜好而異,也與運動、睡眠、壓力、荷爾蒙、腸胃道、情緒有關,需個人化評估、建議及調整。
※若合併有其他疾病、特殊症狀,或是特殊需求,如糖尿病、癌症、嚴重腹瀉、嚴重便秘、腸漏症、慢性發炎、慢性過敏、檢測重金屬過高、牙口不好等等,務必諮詢專業營養師做詳細的評估及個人化建議。
📢最新消息:
訂閱阿潛營養抱報,限時免費領取【上班/上學族必備的營養攻略:給身體最全面的照顧】
!
資料來源:
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世界過敏性疾病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
2.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
3. Aldakheel, Fahad M. “Allergic Diseas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Risk Factors,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Link with COVID-19, Potential Treatments, and Role of Allergen Bioinforma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vol. 18,22 12105. 18 Nov. 2021, doi:10.3390/ijerph1822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