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就是愛,卻又不夠愛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經典著作中寫道:

「嬰兒不能辨識物體,不能覺知自己,不能覺知到外在世界。他只能感受到溫暖和食物的正面刺激,還不能把溫暖和食物與其來源 —— 母親區分開來。這個時候,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安樂狀態。」


在我們尚未進行「分離與個體化」之前,母嬰之間的界線是極度消融的,嬰兒無法將乳汁與母親區分開來;母親也無法將滿腔的愛與懷中的生命分開來。


用佛洛伊德的術語來說,嬰兒對母親是一種「自戀」的狀態,孩子把每一件事情都當作是自己的延伸,最初完全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期望照顧者提供食物、刺激和溫暖。


在兒童的發展階段,這些是必然的「物化」,物化就是把對方當成可以被我們使用的事或物來看待,而不是具有思想、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母親就是食物,是舒適的床,是暖和的毯。


而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一種無條件性的,在一個女人還不認識她子宮裡的生命之前,她就已經深深地愛著這個孩子了,這是母愛的偉大,也之所以母愛不同於世間任何一種愛的形式。


但母愛也極有可能只是在抗拒自身的存在焦慮,我們都看過有一種母親,離婚、喪偶、事業觸礁等,而過度的投入母嬰關係。這樣的母親傾向「嬰兒化」自己的孩子,透過照顧人來紓解自己的痛苦或焦慮,用現代的語言會說這是控制與情緒勒索。


接下來,進入母親與孩子終其一生都要面臨到任務:個體化與分離,從嬰兒時期視母親為「物」,到理解原來母親是「人」,開始懂得將乳汁和母親區分開來,明白了世界上的每個人有其各自存在,理解了每個人有其思想與性格,有自己的慾望、恐懼、弱點。


原來母親也是人,她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她不是百科全書,不是永遠能給出正確方向的羅盤。原來母親不是神,她有身而為人的脆弱與盲點。為母親去神格化後,做子女的才開始有能力建構自己的世界觀,透過這種內在的分離,才得以爲自己建立界線,找到真正的自己。


而分離之於母親的課題,就是必須停止意象的投射。前面我們提過,一個母親在還不認識自己的孩子前,就已經深深愛著他了,但是在人互不了解之前,常常透過投射到彼此身上的意象來建立關係。因此,一位母親極有可能複製其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或是刻意避免其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創傷,一個吸毒、未婚懷孕的母親,要不是階級複製下一代,就是極力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但這種投射也意味著親子之間並未建立全然獨立、成人式的關係,做父母的無法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去經歷挫折、去感受痛苦、去學習經驗,他們總是早了一步就極力避免各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這種照顧的模式,則是企圖控制孩子的經驗,或是貶低、忽視孩子的感受。


所以說,為什麼親子之間的愛,是愛卻又不夠愛呢?


如果愛是一種成全,是看見一個人存在的獨立性;是看見了一朵美麗的花,但不蹲下來摘取,那麼父母好像永遠都不夠愛。但如果愛又是一種互相照顧,是母親用臍帶傳輸自己的血液和營養給孩子,那麼父母也永遠都會無條件地愛著我們。


不會有人生下來就知道要如何成為父母,每一個人在探討「原生家庭」這個課題時,即使再美好的家庭,也會挖出負面的影響。然而,我們卻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的父母,去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安撫其創傷、滿足其需求,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13會員
27內容數
歡迎來到靈魂體驗所,在這裡,我們致力於追求更高層次的靈魂拓展,用電影、書籍、旅行完成一場人生的冒險與壯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ra的靈魂體驗所 的其他內容
人類面對痛苦時,經常逃避現實,但只有勇敢面對現實和死亡,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通過《魔法公主》中的故事,我們思考了面對現實的力量,勇敢接受命運安排,才能生出澄淨的力量。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在這個世界上,當我們遇到靈魂伴侶時,會有種不可思議的感受。靈魂伴侶關係超越任何形式,甚至不一定是戀愛關係,反而是一種無私、全然的愛,彼此支持著對方,即使隔著千山萬水。在這份承諾中,我們找到了彼此的生命力,並肯定了彼此所堅持並珍視的一切,這正是愛的真實意義。
在父權社會下活久了,對事業有成的男人充滿排斥感,我曾經以為這就是菁英去魅,直到我後來發現,其實無論是成功或平淡,只要是內外和諧一致的人,你便贏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就是意識場,「阿甘式」的人生哲學所言不虛 ,認為自己幸運的人,會是活得寬容和慈悲,那麼生命的一切,都會是命運最好的安排。認為自己不幸的人,便永遠都在怪罪,認為世界愧對於自己。惡的濫觴,都是由受傷之人開始的,受傷的人會開始傷人,所以為非作歹、作姦犯科,活得盡是惡意和悔恨。
《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是一個非善非惡的存在,他的樣貌能屈能伸,能幻化為各種不同形態,代表了自我價值模糊的特點。討好型人格易受到拒絕的影響,內心恐懼被否定,但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愛人。
人類面對痛苦時,經常逃避現實,但只有勇敢面對現實和死亡,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通過《魔法公主》中的故事,我們思考了面對現實的力量,勇敢接受命運安排,才能生出澄淨的力量。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在這個世界上,當我們遇到靈魂伴侶時,會有種不可思議的感受。靈魂伴侶關係超越任何形式,甚至不一定是戀愛關係,反而是一種無私、全然的愛,彼此支持著對方,即使隔著千山萬水。在這份承諾中,我們找到了彼此的生命力,並肯定了彼此所堅持並珍視的一切,這正是愛的真實意義。
在父權社會下活久了,對事業有成的男人充滿排斥感,我曾經以為這就是菁英去魅,直到我後來發現,其實無論是成功或平淡,只要是內外和諧一致的人,你便贏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就是意識場,「阿甘式」的人生哲學所言不虛 ,認為自己幸運的人,會是活得寬容和慈悲,那麼生命的一切,都會是命運最好的安排。認為自己不幸的人,便永遠都在怪罪,認為世界愧對於自己。惡的濫觴,都是由受傷之人開始的,受傷的人會開始傷人,所以為非作歹、作姦犯科,活得盡是惡意和悔恨。
《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是一個非善非惡的存在,他的樣貌能屈能伸,能幻化為各種不同形態,代表了自我價值模糊的特點。討好型人格易受到拒絕的影響,內心恐懼被否定,但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愛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親子關係是一段我認為,世界上很奇妙的關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是誰,但卻會和他們有一輩子的連結。 而且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又是相對緊密的,因此常會有相愛相殺的劇本出現,今天來聊聊,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有時候卻是種令人窒息的枷鎖呢?
Thumbnail
很多父母自認非常愛孩子,但是卻因為自己的擔憂和焦慮,過分介入孩子的生活,他們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讓自己擔心受怕,他們抱持的理由大多是「想避免孩子做錯事」、「希望孩子走自己看來正確的方向」,可是這類的觀念忽略了「成長過程需要犯錯」,你正剝奪了孩子「嘗試的自由」。
Thumbnail
最近遇到好幾個讓人忍不住在診間大力稱讚的家長,好幾個在評估之前就已經自救解除了一半的家庭危機,在他們身上我得以看到父母原來是這麼的有力量。 ​
Thumbnail
家長是不是時常在思考為何青少年都這麼難懂?兒童精神科陳俊元醫師解釋青少年是一個變化的階段,而這些改變都需要時間了解並找出方法去適應,尤其青春期第二性徵是來自於賀爾蒙的變化,這些性荷爾蒙的變化對孩子來說是新的體驗。另外在青春期大腦還沒發展完全,青春期前大腦會產生很多連結,一開始主要是跟興奮性連結有關,
Thumbnail
「妳們覺得:我和媽媽彼此相愛,對妳們來說是重要的嗎?」我突發奇想地向女兒們發問。 只見女兒們同時抬起頭來,雙雙帶著「還用問嗎?」的表情看向我,很有默契地給出「當然啊!」的回答;聽到這個答案的我,開心地用「我也是這樣想捏!」接住她們的回應。 而這個問題,卻沒有我想像中簡單。
Thumbnail
今天就從我們小可愛柔伊在幼兒房裡跳舞開始吧😆 柔伊的技能已經練到全部三等,甚至有到五等的,所以我讓她跳舞放鬆一下。 伊芳在進行最後的如廁訓練,按照我養孩子的習慣,通常是其他技能都練到三等後,最後才讓孩子們瘋狂練如廁技能。所以雙胞胎的幼年時期將近尾聲了,我得抓緊時間拍「媽媽與雙寶」的團體照了!
Thumbnail
目前,女兒一歲又九個月。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大部分都會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因此我並不擔心自己給小孩的愛不夠多,但在隱約之間,總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容易過渡溺愛孩子了? 隨著女兒年紀漸大,有了自我意識,每次不如她意時,她總會用哭鬧的方式,試圖取得些什麼。於是,讓我開始思考,我要用甚麼樣態度,或
最近因為腳扭到,開始回想小時候關於腳扭到的各種回憶。
Thumbnail
今天終於醒悟,原來我一切的恨和憤怒以及傷害,都是因為我追求父母的愛這件事。 因為我想要父母的愛,所以奮力追求,得不到,所以傷心、失望、憤怒、憎恨,這就是佛教所說求不得苦吧。 凡事果然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看,原來我是因為想要父母的愛,才會苦。 人果然根本都要向內求,無論是自己的需求、希望或是想要。 生、
Thumbnail
<p>自問一直也未有什麼機會報答父母,也許這段時間在監獄裡,就正好讓我自己好好思考,在過去五年忙於公共事務以外,可否把步伐放慢一點,停下來好好想想,如何報答父母無條件的愛。</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親子關係是一段我認為,世界上很奇妙的關係,我們無法選擇父母是誰,但卻會和他們有一輩子的連結。 而且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又是相對緊密的,因此常會有相愛相殺的劇本出現,今天來聊聊,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有時候卻是種令人窒息的枷鎖呢?
Thumbnail
很多父母自認非常愛孩子,但是卻因為自己的擔憂和焦慮,過分介入孩子的生活,他們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讓自己擔心受怕,他們抱持的理由大多是「想避免孩子做錯事」、「希望孩子走自己看來正確的方向」,可是這類的觀念忽略了「成長過程需要犯錯」,你正剝奪了孩子「嘗試的自由」。
Thumbnail
最近遇到好幾個讓人忍不住在診間大力稱讚的家長,好幾個在評估之前就已經自救解除了一半的家庭危機,在他們身上我得以看到父母原來是這麼的有力量。 ​
Thumbnail
家長是不是時常在思考為何青少年都這麼難懂?兒童精神科陳俊元醫師解釋青少年是一個變化的階段,而這些改變都需要時間了解並找出方法去適應,尤其青春期第二性徵是來自於賀爾蒙的變化,這些性荷爾蒙的變化對孩子來說是新的體驗。另外在青春期大腦還沒發展完全,青春期前大腦會產生很多連結,一開始主要是跟興奮性連結有關,
Thumbnail
「妳們覺得:我和媽媽彼此相愛,對妳們來說是重要的嗎?」我突發奇想地向女兒們發問。 只見女兒們同時抬起頭來,雙雙帶著「還用問嗎?」的表情看向我,很有默契地給出「當然啊!」的回答;聽到這個答案的我,開心地用「我也是這樣想捏!」接住她們的回應。 而這個問題,卻沒有我想像中簡單。
Thumbnail
今天就從我們小可愛柔伊在幼兒房裡跳舞開始吧😆 柔伊的技能已經練到全部三等,甚至有到五等的,所以我讓她跳舞放鬆一下。 伊芳在進行最後的如廁訓練,按照我養孩子的習慣,通常是其他技能都練到三等後,最後才讓孩子們瘋狂練如廁技能。所以雙胞胎的幼年時期將近尾聲了,我得抓緊時間拍「媽媽與雙寶」的團體照了!
Thumbnail
目前,女兒一歲又九個月。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大部分都會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因此我並不擔心自己給小孩的愛不夠多,但在隱約之間,總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容易過渡溺愛孩子了? 隨著女兒年紀漸大,有了自我意識,每次不如她意時,她總會用哭鬧的方式,試圖取得些什麼。於是,讓我開始思考,我要用甚麼樣態度,或
最近因為腳扭到,開始回想小時候關於腳扭到的各種回憶。
Thumbnail
今天終於醒悟,原來我一切的恨和憤怒以及傷害,都是因為我追求父母的愛這件事。 因為我想要父母的愛,所以奮力追求,得不到,所以傷心、失望、憤怒、憎恨,這就是佛教所說求不得苦吧。 凡事果然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看,原來我是因為想要父母的愛,才會苦。 人果然根本都要向內求,無論是自己的需求、希望或是想要。 生、
Thumbnail
<p>自問一直也未有什麼機會報答父母,也許這段時間在監獄裡,就正好讓我自己好好思考,在過去五年忙於公共事務以外,可否把步伐放慢一點,停下來好好想想,如何報答父母無條件的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