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歷史並不熟悉,只是喜愛觀察現象,成語裡面有「文武雙全」,但中國文人予人的印象就是「焚書坑儒」,「手無博雞之力」,近期較熱門與文人有關的傳聞,就是作家莫言被起訴,陳忠實及劉慈恩等有可能面對相同的艱難。
由古至今,上面的一段表達足以說明文人的悲情,我們這些喜愛文字創作的人,是否也是文人?如果甚麼時候不小心被捲入時代政治旋渦裡頭,我們能否抽身?抑或是豪邁激昂,以筆格劍?
我始終認為基督教文化造就了較為對稱的人格,沒有人會否認邱吉爾是一位政治家、戰略家,稱為戰士的統領絕不為過,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麥克阿瑟也是類似的一位人物,西點軍校出身的名將,文筆豪邁、堅實優美,一條漢子、一位詩人!前者邱吉爾總會提及上帝給與的力量和責任,後者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更曾被編入教科書內。
於此「文武雙全」在我的眼中就有了不同的意繹,那絕不是華人方式的解讀,就是該用筆的時候用筆,該用鎗的時候絕不退縮,「放馬過來吧!」然而很多時候人生存不單是為了自己,如果有家人在,而又不是天降大任於閣下的時候,一切都會變成另一種光景。所以耶穌教人禱告的時候,便有求神「叫我們不要遇見試探!」入生常落入這種矛盾,本有心為公義而戰,卻因怕連累家人而自我閹割,這便是「難」,成為了試探。
我愛猶太人對人生意義的詮釋:
彌迦書 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
猶太人的經典闡述都有優先次序的,上面一經文明確地有所排列,對猶太文化來說一望而知,就是與神同行最重要,其次便是在神面前的謙卑,最後才是憐憫勝於公義。
若有幾種不同的選向,必定產生矛盾,並且是絕對的。聖經之所以稱為「真理」,就是權威性地判斷這種矛盾,若同時出現公義與憐憫的衝突,按著猶太人文化的智慧,便是捨公義而擇憐憫,只有尋求神的心意那顆心才能稱為謙卑,與神同行,當然就是直接接收到神的命令,這又大於謙卑,大於好憐憫和行公義,神曾命令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掃羅完成以下使命:
「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喫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
有人說舊約的神殘暴無情,竟要掃羅去趕盡殺絕,神既然是神,祂根本可以透過天災、地震、疫情去滅族,如果透過「人」去替天行道,必有原因,在直接受到神的命令替天行道,這又解釋了神權大於憐憫公義。這是猶太人要全心追求神心意的原因,如果無法感受命令真的來自於神喻,那就甚麼也不用作,單單等候神的作為。
戰時統領更需要這種真理,投放原子彈的決定,必然是總統通過祈禱才會作出的選項,這就解釋了為何信仰、禱告,有關靈的奧祕,凌駕於公義與憐憫,只有造物主才有這樣的權力,中國人稱之為「替天行道」。有人會辯說人會假借冒充神之名去掩飾其惡行,吊譎之處就在這裡,自有人類歷史以來,這種幹壞事勾當的人「從來沒有一個」得呈,邪不能勝正,總是見證出「神掌管歷史」也是真理。
當中國再次清算文人的時候,只能問中國人的文化為何仍是那副模樣!至於格子友,你們究竟是一個中式、抑或是西式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