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生活在同一個地域的人們,只要彼此聽得懂就好,為何要學第二種語言?
學英文對我們的孩子有什麼用?
如果爸爸媽媽不瞭解為什麼要學英文,一昧督促孩子學英文,孩子在缺乏動機之下,會大大地限縮學習的意願及效果。
我問過一位英文被當掉的高中生,有沒有想要好好學英文?他回答:是我媽要我學,我其實沒有想要學!還有一位朋友問我,孩子對英語一點興趣都沒有,怎麼辦?考試都過不了六十分,被當掉還要重修,需不需要找家教?
孩子在臺灣這個小島出生長大,如果從來都沒有機會使用英語文,也沒有繼續自學,那麼從幼稚園到十二年國教畢業證書拿到的那一刻起,每天忘記的英文速率,就像壞掉栓不住的水龍頭,片語一滴一滴的漏掉,單字一個一個的忘掉。孩童時期所投資的補習費和投入的時間,一點一滴慢慢付諸流水,隨年紀增長,要重新想起來,真的很難。
語言不拿來用,就像廚師不磨刀一樣,切起菜來就是不利落!
大部分的臺灣爸媽認為學校有教、再去補個習,一切就沒問題!完全不知道怎麼在什麼時機、什麼場合可以用英語,感覺只是為了考試拿成績而已。
學英文,這件是究竟是從什麼時候變成社會主流的?
讓我們一起瞭解世界歷史,再用經濟學和全球化國際貿易現象來解釋,或許能讓你和孩子瞭解為什麼要學英文。
十五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利用航海優勢,乘風破浪不畏艱難地到處佔領土地。其中以英國最厲害,仗著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默許,邊走船邊搶劫,自稱探險家或貿易商,也不管在地人願不願意,所到之處均聲稱是大英帝國的領土。北半球有美國、加拿大及印度等三個國家發展為經濟強國,南半球有澳洲、紐西蘭及南非,天然資源所形成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因此曾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歷史上殖民面積最大的帝國,頂著「日不落國」的光環,加上議會制度完善,國家治理有方,強國的經濟實力擴張之下,買方賣方之間的溝通,總要有個遵循的語言,讓交易雙方快速達成共識,於是,英文順理成章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那麼「美語」又是怎麼襲捲全亞洲的呢?有一種說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提供亞洲政府相關援助,讓亞洲某些地區的人民對美國有相對的好感。
另外一種說法是文化輸入再加上資本主義盛行的結果,從198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的食品、餐飲及娛樂業大量輸入臺灣,日劇也在同時期在臺灣開播,臺日商務往來頻繁,又在崇洋媚外的心態下,美語及日語成為臺灣人民流行的教育投資。
在臺灣這個小島上,我們生活週遭所見之處都是同文同種,學會外語似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就好像鸚鵡會講人話一樣奇特,所以我們把英語置入學校教育,感覺一切就是這麼地理所當然。
問一群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世界上哪些國家是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大部分都能回答出美國和英國,少數一、二個知道新加坡。但多數學生不知道某些國家雖然不是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民眾卻普遍能流利地用英語溝通,維基百科以「Not official as majority language」(英語不是官方語言卻是當地社會大眾能使用的語言),標示於德國、荷蘭及北歐。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社會型態?
這些國家為了將自家產品銷售到全世界,要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而用心培育英語文能力。因此,學習英語文的脈絡,仍歸因於語言能力(文化資本)轉換成貨物與貨幣交換的能力(經濟資本)。
在交換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和經濟的趨動力,才是學外國語文最根本的原因。不喜歡不同文化的交流,也就沒有情感的趨動力,怎麼用力學也學不好;沒有想賺更多錢的慾望,就沒有經濟的趨動力,就不會專注持續學習,進而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邁進。學習外國語文,一定要存在這兩個關鍵。
據統計,全臺灣學齡前、國小及國中階段的外語短期補習班多達四千多家,但在美學教育的琴棋書藝類補習班卻只有一千五百餘家,臺灣人從眾的心態造就臺灣英美語文補教事業如此壯大。但是,語文能力只靠補習就學得好嗎?
我曾經在不同的連鎖美語補習班之間探詢教材類型、教師型態,發現雖然掛著不同的名稱,每家補習班的教學方式都是大同小異。一本本來自歐美國家的教材,一個個來自英語系國家的外師,這些資源是協助學生考好學校的英語科,還是能讓學生真正能運用聽說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