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於「有目的」的學習語言是抱持著什麼想法和做法?
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是認知能力開啟的階段,我常常喜歡問小學生:「你覺得為什麼要學英文?」,孩子們很可愛,聽到「為什麼」,就會下意識地找一個「理由」。這些理由包括:「以後要到國外唸書」、「長大會用到」、「未來要跟外國人溝通」、「媽媽叫我學的」,當然還有最常聽到的答案:「不知道!」。
以「目的」來考量學英文的態度和方法,會決定用什麼方式、多少時間以及多少金錢。我們用三種類型的目的做分類:
(1)如果你覺得只想應付臺灣的「學校考試」,那就遵循「學校+補習班」,我們姑且稱為「1+1=2」學習法。
(2)如果你想要精進英文學習,可以達到中高級「英文檢定」考試和未來在臺灣的學業任何目的(包括唸原文書),那就需要「學校+家教」(家教不限於請老師來教,我講的家教是指在「家庭」這個空間下學習的意思),我們姑且稱為「1+1>2」學習法。
(3)如果你想要達到「海外求學或工作」和「連結社群網絡」的能力,那就需要「學校+素養培力」,我們姑且稱為「1+1=∞」學習法。
前二項很好理解,第三項講起來就比較難理解一點。「素養」這個詞本身就很「玄」,有時候很難用言語描述地清楚。尤其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素養」的過程,本來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此,觀察孩子適合用什麼方式學習,每一種方式都嘗試看看,找出適合孩子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All Ears English”是一個學英文的Podcast,節目開頭的招呼語中,有一句話反覆聽到,查了官網才知道Connection NOT Perfection™這句話是有去註冊的,就像Nike的”Just do it”也是有詿冊的一樣。當我反覆一直聽節目裡的這句話時,突然驚覺非英語系國家的歐洲和亞洲的父母觀點和學校態度,是不是因為個關鍵,讓有些國家的英文能力相對較強的原因。
我們是不是太過重視學校考試的Perfection(完美),忘記學習外語的目的是Connection(連結)?
最近問一個國中生,平常接觸的東西當中有英文的是什麼?他一開始回答:沒有。我再進一步問:除了學校的英文課之外,完全沒有接觸嗎?他還是答沒有。我不死心再問:你會看Youtube影片嗎?他答:不會。那你會聽歌嗎?他答:會啊!我再追問:那你會聽英文歌嗎?他說:什麼歌都聽,不會只聽英文歌。那你聽那一個歌手的英文歌,他答Alan Walker。
雖然我沒有那麼推崇唱歌學英文,但至少青少年世代接觸(Connect)英文世界的方式是歌曲的話,他們能開口唱練習英語,也能從中學習到的人文和文化層面將是非常多元及豐富的。
當我問青少年:「最近有沒有在網路上看到什麼有趣的的東西?要英文發音的喔!」或是在結束共讀之前1分鐘,我會指定一個同學,下次課程當中跟大家分享他看到有趣的影片。
但通常得到的答案是「沒有」。接下來,我會問:「那最近有跟家人一起看電影嗎?要英文發音的喔!」,大部分得到的答案也是「沒有」。
問了好幾次之後,在確定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比較沒有英文發音的影片時,我其實有點擔心,擔心他們再繼續參與共讀,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
因為生活中的「有趣」,才是維持我們活得開心快樂的重要因素,去除「有趣」,就啟動不了任何的學習誘因;沒有「趣味」,再怎麼花錢、花時間都不會有太大的效益;沒有太大的效益,也就不會持續,最後只落得前功盡棄。
那怎麼引起「有興趣」創造「有趣」?讓學英文的目的單純是產生「好玩」的感覺呢?
我知道家長喜歡跟孩子約定觀看電子設備(平板或手機)的時間,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我的標準比較特別。在孩子小學三年級時,我開始按類別規範,而不是按每日時間規範。
如果是玩電玩,一次玩1小時,就要休息15分鐘;如果是看影片,只要是看英語發音的影片,可以不嚴格限制時間,一部電影通常2小時左右,因此最長不能超過3小時;但若是國語的影片,一樣只能看1小時、休息15分鐘。當然,你可以不用照我的方式,用你們的互動模式來做規範。目的只是鼓勵青少年自己找英語發音的影片。
以「好玩」做為學習英文的目的,對你來說如果太過模糊,那麼建議你先將目的設定認識外國人、交個朋友,甚至先不管你有沒有經濟能力,設定未來可以到國外求學或工作為目的。以這樣的心態學習英文,整體的學習觀和世界觀會比只設定考好學校英文考試來得寬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