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間公司只要能夠生存下來,都是有自己營業或商業上的秘密,這個秘密也是護城河。
談到「現金流」,不止是對個人來說很重要,新創公司也需要格外重視;當沒有現金流時,就算前面做了再多的佈局與努力,公司也是會倒,到時會更慘。
當年唸 MBA 的時候,剛好很流行「精實創業」、「設計思考」以及「商業模式圖」,所以對於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 的重要性印象深刻。
當我讀「低風險創業」的時候,彷彿重回進修時期,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以前上課的濃縮版,只是我們教的個案分析跟理論基礎大多來自美國,很少會去探討中國的案例,因此我對於樊登書中所舉的案例,有著深深的距離感。
當然,這並不影響我的閱讀與理解,「創業的核心」本質差異不大,主要是詮釋的方式不同,以及因為所在國家的制度不同,要因地制宜。
例如,本書中所提到的「增長假設」,在台灣的新創比較難想像,這通常是要像美國或中國這種龐大的單一市場,才比較容易在一開始創業就思考增長問題。
當台灣公司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後,大致上會做兩個選擇:
台灣近年成長起來的大公司,都是以「電子業」或「半導體產業」為主,其主因或許是它們的「產品」相對容易出口至其它國家,因為其產業規格標準化且具一致性,得以讓國外市場成為增長的新動能。
以內需市場為主的「服務業」,例如餐飲、觀光或零售業,想擴大海外市場就得先建立產業標準,然後再想辦法在地化;在台灣可行的「商業模式」,在其他國家就未必通行,可能因為文化、法規或風俗民情的不同而水土不服。
雖說網路無國界,但台灣的軟體產業大多依附在硬體產業上,一起出口海外;如果像金融科技想要出海就有其難度,畢竟每個國家的金融管制有所差異。
舉例來說,「綠界科技」這家台灣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最大的支付品牌,想要到其他國家去發展都困難重重。
較具通用性的「工具類軟體」或「網路應用軟體」,則是被美國、日本及德國等跨國大公司佔領,絲毫無半點抵擋之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台灣人是比較能接納外國品牌的。
以前認為比較有機會本土化、在地化的手機通訊軟體,也被韓國公司推出的 Line 所壟斷。
這不禁讓人思考,台灣新創的「增長假設」是否一開始就要把海外市場考慮進來,所推出的產品或服務,都是要能複製到海外市場持續增長呢?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掌握秘密才能讓創業者擁有抗風險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也越強。
什麼是秘密,那就是 「你能做,別人即便知道了也做不了,或是就算做出來,也跟你的不一樣。」
如果秘密只是建立在「別人看不上」或「顧不上做」的基礎上,那就有很大的風險。
品牌能讓企業的邊際成本為零。
如果創業者能將口碑和品牌放在同樣的位置,便會擁有別人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
打破行業慣性,找到足夠好的秘密,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
沒有找對秘密的創業都是在謀財害命,謀的可能是你一家人的財,也可能是投資人的財,而害的肯定是你的「創業生命」和員工的「職業生命」,有時還會危及家庭。
用「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來驗證是否找到秘密。
兩個關鍵點,分別是「最小化」和「可行性」。
所謂的「最小化」就是,你打造一個最小化可行性產品,能不花錢最好就不花錢。
參考書籍:
1. 改變的力量:7-11 的致勝思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