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公司』為自己工作該注意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章寫的很實在,但還是有點樂觀;「為自己工作」聽起來很美好,事實上煩瑣的日常工作很多,又不得不做;從一位專業技能的「受雇者」轉型為「自雇者」,應該會有一段陣痛期。

一人公司的理念是相對保守但可行的方式,但如果要在沒有任何備用金的情況下,就全職進行也很難;想要在全職工作的情況下,當副業先試水溫,就得看你的全職工作型態為何?是否有時間跟精力從事副業?

事實上,我覺得只有知識型的工作者才具備創立「一人公司」的條件。

至於「服務型企業」跟「產品型企業」的內在商業邏輯不太一樣,要怎麼一人分飾兩角,還要在兼顧現金流的情況下慢慢地轉型,這其實是相當大的挑戰。

我自己的創業過程是屬於作者口中傳統的方式,但優勢是因為在學生時期就做準備,一開始就是跟目標客戶一起討論,研發他們所需要的產品,大致上有避免掉因為開發產品純燒錢的那段時期,但後續在經營客戶關係、擴大業務範圍的部份,花了很多時間。

要做到公司開門的第一天就開始賺錢,事前就得付出相當多的努力與嘗試,我個人相對沒這麼樂觀,保守估計至少要留有半年到一年的營運費用才行。

作者所描述的「一人公司」創業的方式,我覺得跟我老婆目前在進行的方向比較相似,她也是從兼職開始做,然後慢慢擴大服務客戶的範圍,過程中也是跟客戶建立關係,用自己擅長的技能組合幫忙他人。

但我老婆目前基本上還是靠「專業服務」在賺錢,雖然這個服務中帶有特定產品的運用,但那也是採用別人已經開發好、既有的產品;後續要怎麼把「服務收費」轉變為「產品銷售」,難度很高。

再者,我跟老婆討論過,如果單靠她目前從事的工作內容,是否能在社會上生存?結論是相當困難,甚至在初期的前幾年都只能作為兼職看待而已。

所以如果有心未來要創立「一人公司」,那就要盡早找到自己能為他人提供價值的「技能組合」,然後越早培養客戶關係越好,成功的背後都需要時間來蘊釀。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 網路上關於「為自己工作」的每篇文章,似乎都在讚揚擺脫全職工作束縛的好處,但事實上,縱然為自己工作的時間比大多數人都長,作者仍然不認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
  • 當成為自己老闆時,沒有人力資源部門可以幫你「處理薪水、福利以及培訓計畫」;沒有會計部門幫你「處理應付帳款,或追討應收帳款」;也沒有業務人員與行銷團隊為你「拓展新業務」。
  • 因此,除了你賴以維生的主要技能外,還得做其他所有的工作。有些人可以把這類工作做得很好,但對一些人來說,這可能不是他們想花時間做的事。
  • 作者認識的擁有「一人公司」的人,他們大約花一半或更少的時間在從事他們的「核心技能 (寫作、設計、程式設計等)」;他們把剩餘的時間花在業務上 → 尋找銷售機會、寫他們的書、與客戶溝通、行銷等等。
人們常會愛上「為自己工作的想法」,卻不了解當自己老闆需要做什麼日常工作。
  • 人們都想成為「名詞」,卻不想在「動詞」上面下功夫;想要創辦人或執行長的職位頭銜,卻忘了或忽略了經營自己公司的日常考驗有多嚴峻。
  • 有想法、夢想很好,但如果不採取行動並努力去實現,那麼想法與夢想就是廉價與毫無意義的。
夢想成為企業主與真的成為成功的企業主,兩者的區別在於「每天埋頭苦幹」。
  • 為自己工作需要有相襯的自我價值與目標,作者認為自己在培養客戶關係做得比之前任職的公司好,所以作者的目標並非成為最好的設計師,而是經營一間「以客戶關係為重的公司」。
  • 作者的目標當中所涉及的自我價值,是以「我知道我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認為有可能做得更好,或者也不在乎是不是能做得更好,那麼做你自己的事情就沒有意義了,既然如此,為別人工作也很好。
世界上有更容易的方式可以賺錢或成名,你為什麼想為自己工作?
  • 當事情變得比你想像更艱難、或需要的時間比你預期更長時,能讓你繼續前進的動力是甚麼? 當你陷入經營公司要面對的日常瑣事時,是什麼讓你的付出有代價呢? 
「選擇的自由」,就是推動作者前進的動力
  • 在開始向任何人銷售東西前,作者會以某種方式幫助他們,先跟他們建立關係;和這些人建立關係,是為了可以繼續跟他們學習。
這些都是互利的關係:他們可以得到作者的幫助,同時作者可以累積知識。
  • 作者沒有冒失的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他是用兼職的方式先做測試;作者是以「優先幫助他人為基礎」,之後才是合約合作。
  • 想讓你的企業現在就賺錢,而不是現在先花錢以後也許賺更多錢,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產生利潤。
  • 你不需要投資者,不需要自己投資,也不需要創投家的投資;所需要的是「以你重要的技能組合,跟願意傾聽的人分享你所知道的東西」。
  • 傳統的創業方式是從獲得投資開始 (從銀行、有錢的親戚、從創投獲得),然後長時間努力創造一個完美的產品;然而這方式必須對市場、產品定位及客戶做出「大量假設」,然後在產品推出之前,必須花很多錢,等待結果的到來。
  • 一人公司採取相反的方法,在沒有任何投資 (除了自己的一點點時間) 的情況下成立你的企業,不必對市場、你的產品或者你的潛在客戶做出很多「假設」。
只要盡量縮小你的「商業構想」並且迅速啟動,就能成立「一人公司」。
  • 快速推出產品讓作者觀察到,哪些內容對實際受眾有用,哪些沒用,然後就可以調整、反覆改良,並且改善;重點是要「根據付費客戶的真實回饋進行調整」。
  • 剛創業時,你能夠減少任何費用,讓自己可以做更少的工作就能盈利嗎? 獲得每個月盈利所需的客戶數的可能性有多少? 
  • 如果需要獲得三位客戶似乎可行,五位就會忙得暈頭轉向,那就得「降低總成本」或是「提高行情」。
  • 思考找到一位客戶、跟客戶培養關係、跟客戶合作、然後完成客戶的專案,這個過程需要花多少時間? 對於提供產品的公司來說,也需要思考同樣的問題。
  • 如何運用你的時間? 開發產品的每一天,都是你沒有真正賺錢的每一天,如何讓你產品的初始版本迅速進入市場開始累積收入?
  • 金錢是許多「一人公司」從業餘專案做起的原因:為了支付創辦人的生活費,然後用幾年的時間,慢慢從提供服務完全過渡到提供產品,直到產品賺的錢固定超過提供服務所收的費用。
  • 顧用一位合約制的商業律師,他也了解你所做的業務類型;同時也找到可信賴的會計師,把他當成顧問,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支付自己薪水與費用;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組織你的企業,以支付最少的稅款。
聘請「會計師」作為獨立顧問而非員工。
  • 除了薪水與備用金外,作者認為一人公司應該盡量把存下來的錢,拿去進行「被動式投資」,像是投資指數型基金等。
  • 目標是循序漸進的管理你的錢:
  1. 一人公司賺到足夠的利潤,能支付你的生活費。
  2. 確保累積足夠的備用金,即使當工作進展緩慢,也能讓你在一人公司全職工作。
  3. 有了薪資與備用金,可以再把錢投資到公司或是投資到指數型基金。
  • 「一人公司」的好處是,你可以圍繞著它「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讓你的利潤與幸福達到最適化;發展持續、健康的月收入,足以支付成本、備用金,以及投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的沙龍
73會員
442內容數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2024/03/31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幫中小企業清亂帳!」,就想到在唸 MBA 時上的「財務報導」課程,一直在強調不要有內外帳,不要隱藏收入或虛增成本,這是違法的行為。其實,就我自己創業的經驗,有時不是創業者想要做內外帳,而是因為「不熟悉會計制度」。
Thumbnail
2024/03/31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幫中小企業清亂帳!」,就想到在唸 MBA 時上的「財務報導」課程,一直在強調不要有內外帳,不要隱藏收入或虛增成本,這是違法的行為。其實,就我自己創業的經驗,有時不是創業者想要做內外帳,而是因為「不熟悉會計制度」。
Thumbnail
2024/03/09
每間公司只要能夠生存下來,都是有自己營業或商業上的秘密,這個秘密也是護城河。談到「現金流」,不止是對個人來說很重要,新創公司也需要格外重視;當沒有現金流時,就算前面做了再多的佈局與努力,公司也是會倒,到時會更慘。
Thumbnail
2024/03/09
每間公司只要能夠生存下來,都是有自己營業或商業上的秘密,這個秘密也是護城河。談到「現金流」,不止是對個人來說很重要,新創公司也需要格外重視;當沒有現金流時,就算前面做了再多的佈局與努力,公司也是會倒,到時會更慘。
Thumbnail
2024/03/03
最近我們在協助一間健身房新創設立公司,這個章節讓我們可以從「投資人視角」去設計一間好企業。舉例來說,依賴健身教練的健身房就是「規模」的敵人,但凡想要連鎖擴張的健身房,就不能依賴教練;同理,烘焙麵包店的擴張也不能依賴麵包師傅。以上這些都算是服務業,而服務業要規模化的前提,就是要把「流程標準化」。
Thumbnail
2024/03/03
最近我們在協助一間健身房新創設立公司,這個章節讓我們可以從「投資人視角」去設計一間好企業。舉例來說,依賴健身教練的健身房就是「規模」的敵人,但凡想要連鎖擴張的健身房,就不能依賴教練;同理,烘焙麵包店的擴張也不能依賴麵包師傅。以上這些都算是服務業,而服務業要規模化的前提,就是要把「流程標準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書的最後一篇我們來談談職業表現。在成為「理想自我」的道路上,你很可能一開始就會是老闆,但你也可能一開始是打工仔,要幾份工作後,學到技術、存到第一桶金,才能開始往「理想自我」邁進。這都不要緊,因為每個人的起始手牌就都不一樣,所以能做的選擇也不同,能達成理想的時區也不同。
Thumbnail
本書的最後一篇我們來談談職業表現。在成為「理想自我」的道路上,你很可能一開始就會是老闆,但你也可能一開始是打工仔,要幾份工作後,學到技術、存到第一桶金,才能開始往「理想自我」邁進。這都不要緊,因為每個人的起始手牌就都不一樣,所以能做的選擇也不同,能達成理想的時區也不同。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Thumbnail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Thumbnail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Thumbnail
許多人認為有價值的職業生涯是建立在技能的發展與經驗的積累,以為只要每天準時上班,把該做的工作完成就好。但這些習慣並不足以幫助你在人群中發光發熱,也無法達成你想要的職業晉升目標。如果你想真正在行業中脫穎而出,請「建立正確的個人品牌」。
Thumbnail
許多人認為有價值的職業生涯是建立在技能的發展與經驗的積累,以為只要每天準時上班,把該做的工作完成就好。但這些習慣並不足以幫助你在人群中發光發熱,也無法達成你想要的職業晉升目標。如果你想真正在行業中脫穎而出,請「建立正確的個人品牌」。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自雇者,指的是不為特定雇主工作,獨立經營其專業或業務的人。特點是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不僅可自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也能自主選擇工作和客戶。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度,但也需要自行管理業務風險和收入的不穩定性。 自雇這種工作型態日漸受到關注,代表一種新型態的職業選擇權,也反映現代工作者對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渴望。
Thumbnail
自雇者,指的是不為特定雇主工作,獨立經營其專業或業務的人。特點是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不僅可自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也能自主選擇工作和客戶。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度,但也需要自行管理業務風險和收入的不穩定性。 自雇這種工作型態日漸受到關注,代表一種新型態的職業選擇權,也反映現代工作者對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渴望。
Thumbnail
從打工仔開始,接著到公司行號上班, 後來跑去嘗試創業,最後又回到公司上班一邊做副業。 就這樣經過了好幾個年頭,每件事情都有留下不同的感受。 打工族 首先從打工開始說起, 打工並沒有不好,但幾乎比較偏向勞力的部分。 也要看看行業別,有些老闆或客人會覺得是打工的並不太尊重你。 曾經我去過一個展覽,
Thumbnail
從打工仔開始,接著到公司行號上班, 後來跑去嘗試創業,最後又回到公司上班一邊做副業。 就這樣經過了好幾個年頭,每件事情都有留下不同的感受。 打工族 首先從打工開始說起, 打工並沒有不好,但幾乎比較偏向勞力的部分。 也要看看行業別,有些老闆或客人會覺得是打工的並不太尊重你。 曾經我去過一個展覽,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從受僱者轉為一人公司的關鍵歷程。作者以圖解四大面向,分享自己對於專業興趣的多元探索、定位累積、知識變現和知識創業。文章中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源和內容,可以讓讀者深入瞭解作者的觀念和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從受僱者轉為一人公司的關鍵歷程。作者以圖解四大面向,分享自己對於專業興趣的多元探索、定位累積、知識變現和知識創業。文章中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源和內容,可以讓讀者深入瞭解作者的觀念和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