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者的單語主義》談我只有一個建築語言,但這個語言不是我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我只有一個語言,但這個語言不是我的(Je n'ai qu'une langue, ce n'est pas la mienne)」─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


  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雖然現在以阿拉伯語為主,但過去曾被法國佔領過,直到1962年才獨立,而德希達便是在法國佔領下的1930年於阿爾及利亞誕生。除了北非法語的標籤,身為猶太人的德希達,更因此從小就被學校拒絕。而這些國族(la nationalité par la naissance)和文化歸屬(la culture natale)的問題,讓德希達開始思考母語或是他者的語言問題,即自我的認同問題。


  於是德希達說:「我只有一個語言,但這個語言不是我的,我自己的語言,對我而言,是無法被我內化的。我的語言,我唯一能聽到自己說,也是自己同意說的語言,其實是別人的語言。」


  每個人的母語,都不是自己的,因為不是我們決定選擇了這個母語;但除了母語,我們也別無選擇,我們都是母語的人質。「他者的單語主義」的意思便是「他者(人)的我的語言」,而這本身是矛盾的,既屬於我的,又不屬於我的;既是我所熟悉的,卻又是陌生的。德希達認為語言應該要屬於我的,但卻來自他者(人),這便導致認同的混淆。我說著語言,但那語言卻是被翻譯的;依附在語言「形式」上的翻譯,因為我們的思考無法不依附語言,不管任何語言(包含母語),我們都是語言的人質。


  因此,存在就是語言,他者的語言表達了我的表達,我無法不依附於語言之上,若既想使用他者的語言,用想在他者的語言中獲得自我認同,那則是對語言同一性的破壞。如果說語言有任何功能,這個功能就是把「無」變成「有」;就是把「消失」轉化成「存在」,因為語言指向了語言符號(sign)背後的真理與意義,語言代表著某種理性及同一性。語言作為一個他者,是為他人而存在的,它既來自他人,它也走向他人。沒有他人就沒有語言,只剩下沉默,而沉默便不是同一的,沉默超越了語音中心主義,沉默讓理性與非理性、同一與差異有了共存的可能。


  我們永遠沒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我們能夠擁有想去發明第一語言的「慾望」,而試著去不斷追尋自我認同。沒有慾望或說沒有追尋自我的過程,就沒有了追尋自我的「痕跡」。雖然自我認同不存在(因為自我不存在於他者的語言,或說自我無法跳脫他者的語言),如同第一語言、如同沉默包含著他者與自我的語言是不存在的,但隨著差異的過程中卻能留下不存在的「痕跡」。痕跡表示某種隱喻的浮現,有各種詮釋的可能與想像,痕跡既來自於他者也不來自於他者、既來自自我也不來自自我,這概念有點像量子力學機率的疊加;意義既存在又不存在,意義在存在與缺在之間。


  若說思考無法不依附語言,那麼思考的邊緣是否便是語言的邊緣?何謂思考的邊緣呢?我們無法思考瘋子如何思考,那麼瘋子的語言是否便是超越思考的呢?當然,雖然瘋子說的話我們聽不懂,但還是能夠從肢體語言或語調判斷、理解其情緒或其所欲表達在語言背後的意義,似乎瘋子的語言也還不算超越語言。那麼語言之前的沉默是不可思的嗎?這邊的沉默當然不是指一般「不說話」的沉默,因為即便不說話,我們還是能夠從表情、肢體理解沉默的意義;沉默首先是語言的缺席,那便是意義的缺席。而這邊的意義不是一般說「沒有意義」的意義;覺得無聊、覺得廢、沒有好處、不願理解的「沒有意義」的意義,而是「差異」的意義。因為沒有好壞、沒有真假、沒有所謂「二元關係」的差異,意義便無法被理解。就像我們在思考沒有語言的「沉默」的意義時?我們又落入「思考」之中、又落入了語言之中。


  「我只有一個建築語言,但這個語言不是我的」─李冠儒(Kuan-ju Lee,1988-)


  建築語言也是他者的語言,建築師永遠都是、或必須是建築語言的人質。建築語言不是一種母語,建築語言可以理解為一種第二外語,一種只有學建築的人、跨文化的理解、溝通的語言。若說平面圖是一種建築語言,那麼跨文化的建築人都能夠理解圖面所呈現、所欲表達的空間概念。但其實平面圖的概念卻很「西方」、甚至「建築」這個概念本身就是西方的。我們能夠想像看不懂平面圖、甚至不需要平面圖依樣能夠蓋建築,就像原住民沒有文字依然能夠溝通一樣。這不表示他們沒有語言,而是沒有建築語言、沒有西方式建築概念的語言。


  我們有可能創造自我認同的建築語言嗎?有可能跳脫西方文化脈絡的建築語言嗎?空間是跨時空性的,使用建築(居所)就像使用石器一般,是一種人類本能。這樣的本能背後反映的是人們對空間使用的概念;創造空間,必然先學會使用空間。而使用就是一種語言、一種在他者的使用(行為、活動)中表達我的使用的語言,於是又回到了對語言的思考。當我們一出生呱呱墜地時,哭聲便是一種語言,因為哭聲讓旁人理解了我們的需求,但那時候的我有思考嗎?我為什麼會覺得哭比笑還有效呢?而那個語言是我的語言嗎?

2018/9/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93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淺談中東貓王Ahmad Zahir 艾哈麥德·查希爾/ 老師常說啊,人生要有世界觀,後來我發現所謂的世界觀,是否總是偏狹於歐美這一部分?? 對於歐美以外的文化,我們真的了解嗎? 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語言文字的隔閡",畢竟英語為世界語言,我們能接觸到的人文歷史藝術,自然也都以歐美文化為主,為了彌補
Thumbnail
/淺談中東貓王Ahmad Zahir 艾哈麥德·查希爾/ 老師常說啊,人生要有世界觀,後來我發現所謂的世界觀,是否總是偏狹於歐美這一部分?? 對於歐美以外的文化,我們真的了解嗎? 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語言文字的隔閡",畢竟英語為世界語言,我們能接觸到的人文歷史藝術,自然也都以歐美文化為主,為了彌補
Thumbnail
了解小說和民族主義的牽連,以及拉丁美洲與哥倫比亞的歷史脈絡,讀《百年孤寂》中隱喻對應的關係(Metaphorical correspondence)便處處可見,等於讀出了情慾、暴力、興衰之外的政治社會背景。
Thumbnail
了解小說和民族主義的牽連,以及拉丁美洲與哥倫比亞的歷史脈絡,讀《百年孤寂》中隱喻對應的關係(Metaphorical correspondence)便處處可見,等於讀出了情慾、暴力、興衰之外的政治社會背景。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三年來,個人有幸以第一時間書評、持續追蹤報導,傳遞此書的消息,並期待推波中文版之早日問世。 在此提供此書英文版的最新訊息,與英、美書評解讀,敬請指教,歡迎分享!
Thumbnail
三年來,個人有幸以第一時間書評、持續追蹤報導,傳遞此書的消息,並期待推波中文版之早日問世。 在此提供此書英文版的最新訊息,與英、美書評解讀,敬請指教,歡迎分享!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