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本學期在中大哲研所由黃雅嫺老師所開的「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課程,本周請到北藝大美術學院的楊凱麟老師演講《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下稱《蜆殼與圓錐》),分享從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運動─影像》、《時間─影像》談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1927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物質與記憶》。


  先簡單說3點本學期到目前旁聽「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課程的感想:  1.在習慣以觀念論(idealism)思考的傳統哲學(如:歐陸傳統的理性主義認為經驗是普遍的、排除非普遍的差異),柏格森企圖站在實在論(realism)的立場弭平觀念論與實在論的對立,從而點出觀念論與實在論如何看對方的有趣問題。如:觀念論認為沒意識到的東西便沒有意義、認為自然法則(Nature Law)不重要、科學是偶然的、變動的、一次就結束的,重要的是意識(consciousness)對外在形成的判斷;實在論則認為觀念論主體的感知才是偶然的、無空間感的,沒有所謂的「統覺」、主觀綜合,real是博雜的,idea在過度破壞、簡化、減少、壓縮中推論,且意識(perception)因人而異,無法推論。


  2.傳統哲學認為時間是運動的測量(客觀)、是歷時性、不會跳躍、均質的、只有現在且連續的,如:奧古斯丁認為未來是尚未發生的現在,過去是已經發生的現在,時間是建立在「現在」。然而,柏格森則認為時間是建立在「過去」。  3.相對於觀念論、康德式提出直觀(intuition)與概念(concept)的存有論,柏格森則提出純粹記憶(pure memory),創造「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的宇宙。


  回到《蜆殼與圓錐》,楊老師首先從《物質與記憶》出版的1896年談起(該書1922年引進中國)。前一年(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第一次放映電影,在電影發明的百年後,德勒茲先後於1983年出版《運動─影像》、1985年出版《時間─影像》,並認為當年柏格森提出的《物質與記憶》早已是對電影絕對、根本的註解。


  柏格森認為,在忘掉觀念論、實在論後,只剩下「影像」(image),而影像的總合即物質。傳統哲學認為,影像是想像的結果,是對觀念(原型、穩定)的複製、附屬,如:柏拉圖在《理想國》的「洞穴理論」中,將「存有」與「影像」分離;傅柯在《詞與物》中認為相似性、同一性、擬仿等是對原型的再現。然而,柏格森卻認為影像無關再現、影像可避免擬仿、再現,如:現在打開手機,即是一種存有狀態,在虛擬世界中並不需要一個真實的對應物存在。


  傳統在談「○○的影像」時,重點在「○○」;認為影像非獨立存在,重點在離開影像談論「○○」。然而,柏格森卻認為,離開影像談論「○○」便不是談論「○○」本身。影像是獨立存在的「在己存在」的影像,甚至不需仰賴他物、不需主體知覺、可脫離心理意識的。影像如我們知覺是如畫(picture)的,一幅影像可以存在而不被感知。

圓錐圖式:「如果我以圓錐SAB再現我記憶中所積聚的回憶整體,底層AB座落於過去保持不動,而隨時標誌我的現在的頂端S不停前進,而且也不停觸及我的宇宙實際再現的動能平面P。身體影像聚集於S,而且,作為構成平面P的一部分,影像僅僅是接收與回應來自構成平面的所有影像的行動。」

圓錐圖式:「如果我以圓錐SAB再現我記憶中所積聚的回憶整體,底層AB座落於過去保持不動,而隨時標誌我的現在的頂端S不停前進,而且也不停觸及我的宇宙實際再現的動能平面P。身體影像聚集於S,而且,作為構成平面P的一部分,影像僅僅是接收與回應來自構成平面的所有影像的行動。」

蜆殼圖式:「回憶-影像任由自己與知覺交會,且由後者的養分所滋養,它們獲得足夠的力量與生命以與知覺一起顯露,每一輪現實的知覺迴圈(OB’、OC’…)都是回憶影響的反應(B、C…)代表一種記憶的較高度擴展,而其反映則抵達實在性較深邃的疊層B’、C’…」

蜆殼圖式:「回憶-影像任由自己與知覺交會,且由後者的養分所滋養,它們獲得足夠的力量與生命以與知覺一起顯露,每一輪現實的知覺迴圈(OB’、OC’…)都是回憶影響的反應(B、C…)代表一種記憶的較高度擴展,而其反映則抵達實在性較深邃的疊層B’、C’…」




  楊老師接著提出柏格森主要的兩個圖式,即「圓錐圖式」與「蜆殼圖式」。圓錐圖式部分:圓錐(記憶圓錐)倒立在P平面(物質平面)上,並與之交集於點S(身體影像)。「記憶圓錐」代表回憶整體、純粹記憶,是所有過去的記憶,不屬任何人的記憶(有點像集體潛意識),是事物的潛能、虛擬性的來源、原因,並賦予物質平面動力;「物質平面P」是影像(image)整體的平面、是未分化的平面、過飽和、最原初知覺的平面,未決的中心,光線、力量在其交互運動,保持渾沌,只有流變的狀態,潛能在此實現化、耗盡;而在記憶與運動之間,則是在空隙、空缺(不確定性)中創造,作為作用與反作用的「身體影像S」的實現,其於一半先驗一半經驗、一半虛擬(virtuel)一半現實(actuel)的綿延、差異化中,不斷重複地(不是再現,也非同一)將過去實現化、使得不具虛擬性的平面得以重獲創造性力量。如:我們從教室外走進教室內,只有我們注意到的東西有成為記憶的可能,其餘未注意的影像(image)則無法進入意識。而班上所有同學在未來回想當天課堂的影像(image)時,其總和亦不等於影像(image)的整體,因為記憶必然受到壓縮、減少。


  相較於傳統哲學認為時間是為了消失而存在,一但誕生便死亡、認為時間是透過主體對客體(天體)運動測量、感知的結果。圓錐圖式的時間觀,則認為影像=時間=思想=運動=事物。主體能夠對時間(影像)「直接」表達、思考,而不須透過相似性、同一性、擬仿等。在圓錐圖式中,每個「過去」都是「為己重複」(répétition pour elle-même),每個「現在」都是「在己差異」(différence en elle-même),「未來」則是不合時宜的、朝向現在或過去現實中缺席的虛擬性。而時間(影像)正是「為己重複」(過去)與「在己差異」(現在)的絕對共存與絕對共時。


  蜆殼圖式則是點S(身體影像)的放大。O是現實現在的事件、運動或物質,最小迴圈A圈即遇到O馬上想到的東西、B圈則是再多想一點的記憶……,越外圈宛如漣漪,越模糊、離O越遠。而每一輪現實的知覺迴圈(OB’、OC’…)都是回憶影響的反應,其同時摺皺著共存的知覺與回憶、現在與過去。知覺與回憶(影像)最終達到一種不可區辨性。如:想著想著就卡住了,產生一種漂浮的懸宕狀態,不再能回應現實現在O,轉而遠離經驗界、感受到純粹記憶、似曾相似的身體語言。


  綜上,康德說:「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沒有概念的直觀則是盲目的。」在柏格森影像(image)的宇宙中,其思想就是一幅影像,直觀來自虛擬性。不管我們其否相信其宇宙(楊老師認為若非德勒茲談論柏格森,柏格森哲學早已在法國退流行),重要的是,透過柏格森哲學引發了什麼思想問題?如:什麼是實在論、建立在過去的世界觀?並在此哲學下反思現實的問題,如:社會科學的田野調查,欲從經驗中推導經驗是不可得的,因為其是對於「先驗」的遺忘。而若在影像(image)永遠是雙面的與交互作用之下,在虛擬與現實逐漸模糊的今天,如何重新定義現實?定義建築?定義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或乾脆合成合稱為「文資影像」「場所精神」或「思想」)因這學期《物質與記憶》課程尚未結束,待結束後,筆者將更完整的論述《物質與記憶》及《物質與記憶》之於建築、文化資產的關係與可能。

參考資料:

楊凱麟,2003年11月,〈德勒茲「思想-影像」或 「思想=影像」之條件及問題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頁337-368

2020/11/29

avatar-img
51會員
585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何謂實用主義?我們常說,東西有用就是好。然而,對你有用,對我沒用,那還算是好嗎?此「好」的標準為何?或者,有標準可言嗎?實用主義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在於,我們的確是「實用式」地思考,雖然我們以為我們是以其他的方式思考(邏輯、語言、理論、理性等)。   本書介紹許多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哲學式人生為何重要?如何培養哲學人生?又為何斯多噶哲學有助於我們追求哲學人生?首先,有些東西是只能「追求」而無法「擁有」的對象,例如:真理、行善。但人生是既「追求」又「擁有」的對象;既「追求」無限的未來,又「擁有」有限的現在與過去。而人之所以能夠在有限之中把握無限,靠得便是「理性」,而這
  德希達(Derrida, 1930-2004)在1962年,也就是在他32歲時,寫了這篇比〈幾何學的起源〉還要長4倍左右的引論。作為一位初生之犢,德希達認為,胡塞爾早在1887年至1891年出版了《算術哲學》,而在相隔50年的沉思之後,其〈幾何學的起源〉不過重複了同樣的計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如果你以為YT創作者Andy的故事只是一場普通的網路風波,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位曾經的「貓咪泡麵男神」,不僅在事業上經歷了大起大落,就連他的愛情與家庭生活也像是一齣狗血八點檔,劇情之曲折、人物之複雜,簡直讓人忍不住想問:「這真的不是編劇寫出來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Andy被女友及家人背叛的
在前編文章中,筆者曾提到自己已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存下大量的財富。市面上常聽有人說,必須擁有 5000 萬或 1 億以上的資產才能稱得上財富自由;但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客觀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可能性。
Thumbnail
開外掛,擁有特殊好運體質,財運頻繁降臨到自己身上,這些都是用來形容具有「主角光環」的人。 但其實,只要我們能順利發揮「吸引力」,創造吸引好運的能量場,我們也能掌握主角定律,如願實現豐富而幸福的人生。 無論信不信,人生劇情的生成,都是由我們所擁有的信念跟想法所構築的。 我們當然都希望
Thumbnail
別讓限制性信念阻礙你!想成為作家、商人或其他任何身份,不必等到條件成熟。現在就開始「做」,以新身份的眼光看待生活,你將發現無限可能。文章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鼓勵讀者立即行動,而非空想。
因為中國已經有了製造業的低階技術,全球化崩潰後也不會不見,低階技術要養成不難,花時間就有。但歐美的高階技術,非常仰賴社會文化基礎,若低俗文化解構成功,那歐美的高端技術崩潰,跟中國的差異就不大了。而這種模式在成功後,中國必然要消滅歐美的左翼,因為中國要的是新帝國,不是社會主義,主要敵人被消滅,次要敵人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fQsXw4Dxk   • 《個體實相的本質》      • 《夢境演化實現價值》      • 《未知領域的本質》      • 《靈界的啟示》      • 《個體與共體事件之本質》      • 《健康的奧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BO_Ytp8fo   • 《個體實相的本質》      • 《夢境演化實現價值》      • 《未知領域的本質》      • 《靈界的啟示》      • 《個體與共體事件之本質》      • 《健康的奧秘》 
Thumbnail
展覽中我們似乎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一些東西、但又不那麼明確,覺得他就是個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但又依稀在其中看到一些具體的形象。我覺得那就像是記憶畫面在我們心靈裡沉積,並變化為精神、變成情感的一個過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rVq4rdgn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rVq4rdgn4    • 《個體實相的本質》      • 《夢境演化實現價值》      • 《未知領域的本質》      • 《靈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如果你以為YT創作者Andy的故事只是一場普通的網路風波,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位曾經的「貓咪泡麵男神」,不僅在事業上經歷了大起大落,就連他的愛情與家庭生活也像是一齣狗血八點檔,劇情之曲折、人物之複雜,簡直讓人忍不住想問:「這真的不是編劇寫出來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Andy被女友及家人背叛的
在前編文章中,筆者曾提到自己已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存下大量的財富。市面上常聽有人說,必須擁有 5000 萬或 1 億以上的資產才能稱得上財富自由;但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客觀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可能性。
Thumbnail
開外掛,擁有特殊好運體質,財運頻繁降臨到自己身上,這些都是用來形容具有「主角光環」的人。 但其實,只要我們能順利發揮「吸引力」,創造吸引好運的能量場,我們也能掌握主角定律,如願實現豐富而幸福的人生。 無論信不信,人生劇情的生成,都是由我們所擁有的信念跟想法所構築的。 我們當然都希望
Thumbnail
別讓限制性信念阻礙你!想成為作家、商人或其他任何身份,不必等到條件成熟。現在就開始「做」,以新身份的眼光看待生活,你將發現無限可能。文章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鼓勵讀者立即行動,而非空想。
因為中國已經有了製造業的低階技術,全球化崩潰後也不會不見,低階技術要養成不難,花時間就有。但歐美的高階技術,非常仰賴社會文化基礎,若低俗文化解構成功,那歐美的高端技術崩潰,跟中國的差異就不大了。而這種模式在成功後,中國必然要消滅歐美的左翼,因為中國要的是新帝國,不是社會主義,主要敵人被消滅,次要敵人
Thumbnail
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參與過亞太、愛知三年展與各大國際雙年展;也曾在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舉行個展。身兼策展人的展覽包括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8)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fQsXw4Dxk   • 《個體實相的本質》      • 《夢境演化實現價值》      • 《未知領域的本質》      • 《靈界的啟示》      • 《個體與共體事件之本質》      • 《健康的奧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BO_Ytp8fo   • 《個體實相的本質》      • 《夢境演化實現價值》      • 《未知領域的本質》      • 《靈界的啟示》      • 《個體與共體事件之本質》      • 《健康的奧秘》 
Thumbnail
展覽中我們似乎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一些東西、但又不那麼明確,覺得他就是個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但又依稀在其中看到一些具體的形象。我覺得那就像是記憶畫面在我們心靈裡沉積,並變化為精神、變成情感的一個過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rVq4rdgn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rVq4rdgn4    • 《個體實相的本質》      • 《夢境演化實現價值》      • 《未知領域的本質》      • 《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