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與「結構主義」?抓漏文本與圖像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著作,分別為《神話學》、《攝影訊息》、《影像修辭學》、《第三意》


2. 《神話學》非談論古典神話,而是談現代消費社會形塑的「神話」,用當代語言談神話


3. 三種分析層次:(1)能指(心理形象)/所指(概念)→(2)表面意義、形式/觀念→(3)文化意義(文化、社會、歷史)、神話。


4. 結構邏輯順序為表面意義→文化意義→神話,巴特以反諷修辭從神話反推背後的文化意義與表面意義


5. 操作者(攝影)過多的指示,沒有留給觀者餘地,傳達特定訊息應留有空間、破壞、分化,追求可源源不斷生產能指(不斷有新感知)


6. 《攝影訊息》談新聞攝影,圖片與文字要一起看,離越遠越難產生意義(新聞不要只看圖或標題)


7. 新聞攝影作為發送來源與接收的媒介,傳遞兩種訊息:(1)無符碼的訊息、(2)言外之意訊息


8. 結構主義認為語言有意義的最小單位,且是可切割的,攝影則是無符碼的(不可辨識:像素)、不可切割的


9. 言外之意訊息透過特效、姿態、物件、上相、美感及句構;引申、附加的意義(感知+知識),


10. 《影像修辭學》朝向解構(超越結構),探討影像的意義從何而來,在哪裡結束?區分三種訊息:(1)語言訊息:固定、中繼(補充解釋)、只接受特定所指、(2)表面訊息:能指、無符碼、字面、能指、(3)象徵訊息:文化、符碼化、所指


11. 攝影的本質:曾經在哪裡,空間上為現在(照片)、時間上為過去→真實的不真實


12. 《第三意》試圖談論電影的意義最小單位-影素,區分三種意義:(1)表意、(2)顯意:明顯、固定意義、封閉性、文化、(3)鈍意:流動、瞬間、開放、觀者、浮動能指(顯易的剩餘)


  巴特的抓漏,即是從神話回推意義,發現結構主義並非綿密、固定,而是保有流動及為讀者留有餘地之處。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即以語言為意義最小單位的結構,或許不太適合套用在影像上,因為影像是不可切割的,無最小意義單位。結構主義不問真理,而是問有效性,一種接近結構的形式。故即便結構主義從語言學擴延至心理學、建築學,成為結構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建築,然而,本質還是語言的結構主義。

2022/12/27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