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介紹了何謂直觀、以及直觀作為方法的精確性。本文將以有形文化資產為例試論何謂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相對於智能下的文化資產;概念的、已知的、線性的、肯定的文化資產。何謂直觀下的文化資產?何謂跳耀的、不連續的、非邏輯的、變化的、重複(差異)、原創性、不可預測性的、否定的、行動的、不形成內容、擺脫內容的文化資產?
首先,直觀所認識的文化資產,不是目前一般認知的所有關於文化資產的知識(智能),例如:修舊如舊、真實性的原則或文化資產保存相關法規等。而是文化資產的行動;先於文化資產價值、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
接著,何謂文化資產的行動?以現有的文化資產保存之指定/登錄程序為例,先登錄審查(由建物所有人申請或地方主管機關依職權發動)→成立專案小組(由文資委員進行文化資產評估及現勘)→召開文資審議會議→最後公告。然而,文化資產不是公告,公告僅說明了它有法定文化資產價值,而那不過是人們所賦予的。在公告、賦予文化資產價值之前,文化資產的行動便是保留了該文化資產。有文化資產本身,才有後面這些指定/登錄程序;先有了文化資產,才有思考文化資產的可能。故保存或現況維護,本身即已作為一種精確的保存文化資產價值的方法。
再者,在文化資產修復後、在人的綿延(duration)中產生的「時間」;自成一類、與現在平行的時間,如何持續讓文化資產在現在(perception-image)與過去(recollection-image)之間跳躍(leap)?過去的文化資產、人們對文化資產的回憶是靜態、不反應、無意識的、被動的,現在的文化資產則是在變化(becoming)之中、外在於自己(與自己不同)的、不存有(being)的,現在卻又時時起作用。現在的文化資產不是過去的文化資產本身,除了因為修復、再利用的改變外,每個人對其知覺、記憶亦有所不同。現在與過去的文化資產,都是虛擬的(virtual),因為我們無法避免的必須透過身體、一種特殊的body image來接收、認識、壓縮物的image。
最後,在直觀的文化資產保存行動之後,如何持續以直觀行動、持續維持直觀的精確性,便有賴於行動後的過程是否保持著對「性質」(kind)上差異的持續解構與重構、持續以「否定」抵抗既有認知。文化資產當然不是只有以直觀作為認識的方法,但直觀之所以長期被忽視的原因在於,我們相信文化資產的本質是不變的、是具有某個特定價值的。然而,直觀的重要性正是告訴我們,文化資產的本質是變化的、複多的、是不具有特定價值的(拆除亦是一種價值)。
爰此,以現行的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三大階段為例,三者的關係不是線性的,而是弧線的、跳躍的。調查研究本身作為一種行動、一種揭開文化資產記憶的行動,其影響的不僅是後續的規劃設計、再利用方向,更影響了人們之後對其價值的判斷與記憶的可能。然而,文化資產一定要有調查研究嗎?若保存本身就一種行動,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亦是對後續規劃設計、再利用的一種限制。是故,理解人進化的原因,才可加速進化;理解文化資產的原因,才可加速文化資產的進化。文化資產的價值不在於公告中、不在於再利用中,而就是行動。直觀作為方法的文化資產,讓文化資產有進化、活在現在的可能。
20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