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意根」的淨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根。如來藏(第八藏)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而生意(第六分別)、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如來藏」執持而不爛壞。衆生死亡,意根不滅,有中陰身,帶著如來藏去投胎。

    一般人無慚無愧造惡,卻不自知。「意識」正確「思惟、分析」善惡,並自覺得熏習「意根」,讓意根依「意」而改變、淨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佛法修除妄心(無明),先熏意識,再薰意根,二者皆了知真性的體性,之後可隨時觀察真心運作,依此修正其心行,修除其染污;「意識」深入思惟佛理,而明了諸法實相,就能熏習「意根」,斷除其根本無明。

    問:如何融會「意根」的知識與淨土宗的行法?或不須和會?前者只有自力,或許淨土行人只須知其「諸、久、墮」,即可放捨,?

   答:對淨土宗本願念佛人:1.不須和會,但可參考(大略了解即可)。

       2.「只管」念佛,以「行」立信,就是藉由「信、願、稱名」而讓彌陀「本願力」直接薰習「意識」與「意根」,表面上似乎愚痴無知,其實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在護念、攝受,因此,臨命終時,佛力接引「意根與第八識」往生極樂。

    所謂「自我」的需求是什麼?其實不離世俗五蘊的欲求與夢想,是意根的執取、意識的幻現,是因緣的聚散離合,「剎那」變化(無常),「虛假」不實(無我),若攀附其上而費心索求,則有求皆苦(求不得,患得;求得,患失),到後來,一場空。

  有云:「行住坐臥皆念佛,春夏秋冬恆吉祥」;化念佛為「老生常談」,字字出口,聲聲入耳,在日常生活一切情境(見聞覺知、憂喜苦樂,生老病死)中,檢視、提煉「念佛」的心行,雖然「聲色」往來、「妄念」起滅,而不排斥、不攀緣,不受其干擾、侵奪,只管信心「念佛」,讓「意根」逐漸熟習於相續念佛,類似修止的「動中定」,或禪家的「騎聲蓋色」。

 

修行就是改變(淨化)意根

  「根」是能生,「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如來藏」執持而不爛壞。衆生死亡,意根不滅,有中陰身,帶著如來藏去投胎。

意根是第七識(本能、習性),有識的功能、力量,是生起一切萬法的動力。「無想定」、「滅盡定」、熟睡(無夢)、正死、昏迷,都無六識,但有意根,故不死。生死輪回,是由意根的「無明」所決定的,由意根的執著、攀緣所起,也是由業力牽引。其原理就是「十二因緣」。

意根有「根」與「識」的功能,能到未來世。衆生雖死,意根不滅,貪執五陰身,依如來藏而成中陰身,一起去投胎。

斷盡「煩惱」的阿羅漢才願意、且能自滅意根。意根若滅,就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不再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地上菩薩心量廣大,不「滅盡」意根,卻發願在三界修行,自利、利他,寧受世間微苦,在佛道上勇往直前,救度衆生,共成佛道。

意根無始劫就存在,但可滅除。如來藏剎那剎那出生意根的種子,成了連續不斷的運行。意根的心行變異,種子生滅,煩惱不已,是無常、苦、空。

「五根」是在母胎中,由如來藏的「地水火風」四大種變現,且不斷的生長、變異、滅失,是不久住、不可靠之法。「意根」是無始劫來存在,依如來藏識種而運轉,也是生滅之法,三界世間的緣滅了,意根也就滅了。

俱生「我執」與「煩惱」都是意根與生俱來的習氣。意根依什麽業種,就顯現什麽心行,主導「意識」的思維。意根無始劫來被「無明」遮障,恆「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執五陰身為我/我所,故名俱生我執,其虛妄的習氣伴隨每一世的五陰。

「意識」每一世更新,要從零出發的學習,且不與「往世的記憶」連結;其我執性既受「意根」的影響,也受「環境」的熏染,例如見到往世的恩人或仇人,今生雖不認識他,就直覺的喜歡或討厭人,也不知為何。意根生起「貪嗔癡」,多不由意識抉擇,總是「莫明其所以」的出現,造作各種煩惱業行,意識也難以違抗。

「潛意識」是意根的別名。佛教界之外的衆生不知「意根」末那識,把它與「意識」混淆了;若無定力與智慧,就觀察不到「意根」的作用;意根識最有能力的,稱為「第二能變識」,三界萬法是由意根發動的,若能徹底轉變(清淨)意根,就成佛,了。《大乘起信論》云:「此意(根)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衆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意根五種異名:

1.業識,與業力相應,不覺而起念想,向外攀緣,「作意、受、想、思」心所現前,如來藏配合之,就出生三界法、五陰身。意根以「思」心所為主,若種子具足,如來藏就配合實現意根的需求。無明業力與意根相應,使意根起心動念,向外貪求、了別外界,如來藏就而出生器世間及五陰身。

2.轉識,意根依無明業力,起心貪求,如來藏隨之變現一切法,「境界」現前,由「意根」了別而生「六識」,身口意行現行,生死相續,流轉於三界六道。

3.現識,能使如來藏依其「思」心所而變現一切法,如鏡中火,無燃燒,是「帶質」境,而非外界的「五塵」相分。

4.智識,有了別慧、分別性,能知六塵法及餘法,如來藏能變,意根就能知,所了知的是「本質」境的相似法。現世、前世、後世,天上、地下,一切法同時知,其智不可測。「意識」了別六塵的細節,意根只知諸法的粗略。

5.相續識,若不入無餘涅槃,則「意根與如來藏」恆存不滅,無量壽。意根相續,能帶無始劫業力種子到後世,讓如來藏實現其「因果業報」,而自作自受。

意根遍一切攀緣,曾經之事,忽然憶念;未經之事,妄生分別。過去的記憶現起,讓「意識」了別其細節,就有了回憶、散亂等現象。未有的情境,也想了知,據如來藏所現的緣,似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讓意識有所防備。「意識」只能猜測意根的心思,偶爾準確,多數不知。

一般人是無慚無愧的造惡,卻不自知。意識如理如法的「思惟、分析」善與惡,並依其自覺而熏染「意根」,讓意根依「意識」而行為、改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佛法修除妄心(無明),先熏意識,明了真心的體性;再薰意根,二者皆証真性;之後就隨時觀察真心的運作,意識依此修正其心行,修除其染污,而改變其性。深入的思惟佛理,明了諸法實相,就能熏習意根,也改變、斷除其無明。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6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慈悲智慧是心靈的財富,發心立願是精神的動力,勤勞精進是軀體的資產,真如佛性是永恆的寶藏。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慈悲智慧是心靈的財富,發心立願是精神的動力,勤勞精進是軀體的資產,真如佛性是永恆的寶藏。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Thumbnail
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
Thumbnail
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于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淨」,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淨土。
Thumbnail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淨」,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淨土。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