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意根」的淨化

更新於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根。如來藏(第八藏)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而生意(第六分別)、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如來藏」執持而不爛壞。衆生死亡,意根不滅,有中陰身,帶著如來藏去投胎。

    一般人無慚無愧造惡,卻不自知。「意識」正確「思惟、分析」善惡,並自覺得熏習「意根」,讓意根依「意」而改變、淨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佛法修除妄心(無明),先熏意識,再薰意根,二者皆了知真性的體性,之後可隨時觀察真心運作,依此修正其心行,修除其染污;「意識」深入思惟佛理,而明了諸法實相,就能熏習「意根」,斷除其根本無明。

    問:如何融會「意根」的知識與淨土宗的行法?或不須和會?前者只有自力,或許淨土行人只須知其「諸、久、墮」,即可放捨,?

   答:對淨土宗本願念佛人:1.不須和會,但可參考(大略了解即可)。

       2.「只管」念佛,以「行」立信,就是藉由「信、願、稱名」而讓彌陀「本願力」直接薰習「意識」與「意根」,表面上似乎愚痴無知,其實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在護念、攝受,因此,臨命終時,佛力接引「意根與第八識」往生極樂。

    所謂「自我」的需求是什麼?其實不離世俗五蘊的欲求與夢想,是意根的執取、意識的幻現,是因緣的聚散離合,「剎那」變化(無常),「虛假」不實(無我),若攀附其上而費心索求,則有求皆苦(求不得,患得;求得,患失),到後來,一場空。

  有云:「行住坐臥皆念佛,春夏秋冬恆吉祥」;化念佛為「老生常談」,字字出口,聲聲入耳,在日常生活一切情境(見聞覺知、憂喜苦樂,生老病死)中,檢視、提煉「念佛」的心行,雖然「聲色」往來、「妄念」起滅,而不排斥、不攀緣,不受其干擾、侵奪,只管信心「念佛」,讓「意根」逐漸熟習於相續念佛,類似修止的「動中定」,或禪家的「騎聲蓋色」。

 

修行就是改變(淨化)意根

  「根」是能生,「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如來藏」執持而不爛壞。衆生死亡,意根不滅,有中陰身,帶著如來藏去投胎。

意根是第七識(本能、習性),有識的功能、力量,是生起一切萬法的動力。「無想定」、「滅盡定」、熟睡(無夢)、正死、昏迷,都無六識,但有意根,故不死。生死輪回,是由意根的「無明」所決定的,由意根的執著、攀緣所起,也是由業力牽引。其原理就是「十二因緣」。

意根有「根」與「識」的功能,能到未來世。衆生雖死,意根不滅,貪執五陰身,依如來藏而成中陰身,一起去投胎。

斷盡「煩惱」的阿羅漢才願意、且能自滅意根。意根若滅,就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不再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地上菩薩心量廣大,不「滅盡」意根,卻發願在三界修行,自利、利他,寧受世間微苦,在佛道上勇往直前,救度衆生,共成佛道。

意根無始劫就存在,但可滅除。如來藏剎那剎那出生意根的種子,成了連續不斷的運行。意根的心行變異,種子生滅,煩惱不已,是無常、苦、空。

「五根」是在母胎中,由如來藏的「地水火風」四大種變現,且不斷的生長、變異、滅失,是不久住、不可靠之法。「意根」是無始劫來存在,依如來藏識種而運轉,也是生滅之法,三界世間的緣滅了,意根也就滅了。

俱生「我執」與「煩惱」都是意根與生俱來的習氣。意根依什麽業種,就顯現什麽心行,主導「意識」的思維。意根無始劫來被「無明」遮障,恆「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執五陰身為我/我所,故名俱生我執,其虛妄的習氣伴隨每一世的五陰。

「意識」每一世更新,要從零出發的學習,且不與「往世的記憶」連結;其我執性既受「意根」的影響,也受「環境」的熏染,例如見到往世的恩人或仇人,今生雖不認識他,就直覺的喜歡或討厭人,也不知為何。意根生起「貪嗔癡」,多不由意識抉擇,總是「莫明其所以」的出現,造作各種煩惱業行,意識也難以違抗。

「潛意識」是意根的別名。佛教界之外的衆生不知「意根」末那識,把它與「意識」混淆了;若無定力與智慧,就觀察不到「意根」的作用;意根識最有能力的,稱為「第二能變識」,三界萬法是由意根發動的,若能徹底轉變(清淨)意根,就成佛,了。《大乘起信論》云:「此意(根)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衆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意根五種異名:

1.業識,與業力相應,不覺而起念想,向外攀緣,「作意、受、想、思」心所現前,如來藏配合之,就出生三界法、五陰身。意根以「思」心所為主,若種子具足,如來藏就配合實現意根的需求。無明業力與意根相應,使意根起心動念,向外貪求、了別外界,如來藏就而出生器世間及五陰身。

2.轉識,意根依無明業力,起心貪求,如來藏隨之變現一切法,「境界」現前,由「意根」了別而生「六識」,身口意行現行,生死相續,流轉於三界六道。

3.現識,能使如來藏依其「思」心所而變現一切法,如鏡中火,無燃燒,是「帶質」境,而非外界的「五塵」相分。

4.智識,有了別慧、分別性,能知六塵法及餘法,如來藏能變,意根就能知,所了知的是「本質」境的相似法。現世、前世、後世,天上、地下,一切法同時知,其智不可測。「意識」了別六塵的細節,意根只知諸法的粗略。

5.相續識,若不入無餘涅槃,則「意根與如來藏」恆存不滅,無量壽。意根相續,能帶無始劫業力種子到後世,讓如來藏實現其「因果業報」,而自作自受。

意根遍一切攀緣,曾經之事,忽然憶念;未經之事,妄生分別。過去的記憶現起,讓「意識」了別其細節,就有了回憶、散亂等現象。未有的情境,也想了知,據如來藏所現的緣,似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讓意識有所防備。「意識」只能猜測意根的心思,偶爾準確,多數不知。

一般人是無慚無愧的造惡,卻不自知。意識如理如法的「思惟、分析」善與惡,並依其自覺而熏染「意根」,讓意根依「意識」而行為、改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佛法修除妄心(無明),先熏意識,明了真心的體性;再薰意根,二者皆証真性;之後就隨時觀察真心的運作,意識依此修正其心行,修除其染污,而改變其性。深入的思惟佛理,明了諸法實相,就能熏習意根,也改變、斷除其無明。

raw-image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3.12.23)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
    念佛人的聖誕節—彌陀化身(象山慶’23.11.22)     據說君士坦丁大帝登基之後,以基督教為國教,「羅馬教會」乃以陽曆12月25日為耶誕節,紀念救世主的降生,並借此傳揚救恩,宣報喜訊,除去淫佚奢宴的罪中之樂,而歸向耶穌,同享平安喜樂之福。近世以來,由於基督教的普傳及歐西文化的輸出,許多國家接
    地藏王菩薩誕辰(象山慶23/9/9) 2023.9.14(四),農曆7.30,是關「鬼門」(謝燈篙)[1],也是地藏王菩薩的誕辰。     地藏菩薩之名號及法門,在西秦聖堅/譯《佛說羅摩伽經》已有提及;北涼《大方廣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唐.玄奘《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實叉難陀《地藏菩薩本願
    阮愛惠,《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 研究(1987-2022)》,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博士論文2023.6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流布既深且遠;除因歷朝高僧大德不斷衍繹佛教理論外;僧人信士佛教感應錄的推波助瀾,對佛教的見證與弘揚亦有其作用。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
    煩惱障眼雖不見,我可能錯了(象山慶’23.8.16)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多被詮釋為「往前不見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求才的明君。只有那天地的悠遠,止不住悲傷的熱淚。」[1]似乎是懷才不遇的寂寞(自憐)與憤世(自傲)。若抽除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3.12.23)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
    念佛人的聖誕節—彌陀化身(象山慶’23.11.22)     據說君士坦丁大帝登基之後,以基督教為國教,「羅馬教會」乃以陽曆12月25日為耶誕節,紀念救世主的降生,並借此傳揚救恩,宣報喜訊,除去淫佚奢宴的罪中之樂,而歸向耶穌,同享平安喜樂之福。近世以來,由於基督教的普傳及歐西文化的輸出,許多國家接
    地藏王菩薩誕辰(象山慶23/9/9) 2023.9.14(四),農曆7.30,是關「鬼門」(謝燈篙)[1],也是地藏王菩薩的誕辰。     地藏菩薩之名號及法門,在西秦聖堅/譯《佛說羅摩伽經》已有提及;北涼《大方廣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唐.玄奘《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實叉難陀《地藏菩薩本願
    阮愛惠,《台灣現代化佛教感應錄 研究(1987-2022)》,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博士論文2023.6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流布既深且遠;除因歷朝高僧大德不斷衍繹佛教理論外;僧人信士佛教感應錄的推波助瀾,對佛教的見證與弘揚亦有其作用。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
    煩惱障眼雖不見,我可能錯了(象山慶’23.8.16)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多被詮釋為「往前不見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求才的明君。只有那天地的悠遠,止不住悲傷的熱淚。」[1]似乎是懷才不遇的寂寞(自憐)與憤世(自傲)。若抽除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虛空法界是自己】 佛法的修學,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很大的啟示。華嚴這一會,是世尊在菩提場定中所說,參與法會的大眾皆是法身大士。他們有許多的族群,不同的社團,遍布在虛空法界,數目無量無邊。由此可知,華嚴法會實際上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一會。華嚴如是,哪一會不如是?從此地深思,這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Thumbnail
    【法師開示】今生今世能帶領我們解脫的法門 文/慧淨法師 🍀🍀🍀 各種法門當中,都是教理深奧難懂,實行艱苦難修,只有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脫這個苦,必須斷除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話,豈不是下輩子要繼續無窮盡輪迴之苦嗎?所以必須找出一個今
    Thumbnail
    有一天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座小廟。 蘇東坡走進廟裡,廟裡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菩薩手中握著一串念珠,好像正聚精會神的念著佛號。蘇東坡心生疑問,對佛印禪師說:「我們常常在拜觀世音菩薩,口中不停地念著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好像也在念佛啊!祂到底在念誰的名號呢?」 佛印禪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号压制负面情绪的效果不好,原因是什么? 今天分享一个关于佛号的事情,比如说忿念,淫念,怨念,贪念,痴念等等吧,反正所有负面的念。 之前一直跟大家说有负面情绪时,迅速大量念佛号,直到平静为止。 在 佛号的作用 里,我们说过佛号只是让怨气负能量不容易集结,但是并不能够去消除执念。 所以,其实
    Thumbnail
    繼上一次阿尼自己閱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並且分享了這篇文章 阿尼念佛|大悲心陀羅尼的廣大誓願 之後,阿尼在心中就埋下一個小種子,想要照著經書的內容所說,每日按照儀軌發願念誦五次的大悲心陀羅尼。 最強與宇宙法則-吸引力法則 每天阿尼晚上在通勤回家的路上都會想,我想要有時間可
    Thumbnail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修淨土法門者必讀 *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 . .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我姓陳,名玉先,是貴州省遵義市人,今年62歲,年輕時因性格不合與丈夫離異後,便獨自帶著女兒隨父居住於遵義市電機廠家屬區。2007年因侄兒佛攝居士經營家居工藝禮品生意,店中需要有人幫忙打理,就來到佛攝的店裡幫忙照看一下生意。 佛攝/文  佛樂(陳玉先)/口述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虛空法界是自己】 佛法的修學,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很大的啟示。華嚴這一會,是世尊在菩提場定中所說,參與法會的大眾皆是法身大士。他們有許多的族群,不同的社團,遍布在虛空法界,數目無量無邊。由此可知,華嚴法會實際上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一會。華嚴如是,哪一會不如是?從此地深思,這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截流大師依靠自身的修行經驗與影響力,接引大眾共修淨業,宣導興建蓮社,並發起集眾七日念佛的共修法會。師開創「打佛七」之先河,不揀道俗,饒益眾生,勇猛精進,依眾靠眾成就淨業。此芳規至今不渝,師所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甚為詳明。誠乃大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Thumbnail
    【法師開示】今生今世能帶領我們解脫的法門 文/慧淨法師 🍀🍀🍀 各種法門當中,都是教理深奧難懂,實行艱苦難修,只有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脫這個苦,必須斷除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話,豈不是下輩子要繼續無窮盡輪迴之苦嗎?所以必須找出一個今
    Thumbnail
    有一天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座小廟。 蘇東坡走進廟裡,廟裡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菩薩手中握著一串念珠,好像正聚精會神的念著佛號。蘇東坡心生疑問,對佛印禪師說:「我們常常在拜觀世音菩薩,口中不停地念著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好像也在念佛啊!祂到底在念誰的名號呢?」 佛印禪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号压制负面情绪的效果不好,原因是什么? 今天分享一个关于佛号的事情,比如说忿念,淫念,怨念,贪念,痴念等等吧,反正所有负面的念。 之前一直跟大家说有负面情绪时,迅速大量念佛号,直到平静为止。 在 佛号的作用 里,我们说过佛号只是让怨气负能量不容易集结,但是并不能够去消除执念。 所以,其实
    Thumbnail
    繼上一次阿尼自己閱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並且分享了這篇文章 阿尼念佛|大悲心陀羅尼的廣大誓願 之後,阿尼在心中就埋下一個小種子,想要照著經書的內容所說,每日按照儀軌發願念誦五次的大悲心陀羅尼。 最強與宇宙法則-吸引力法則 每天阿尼晚上在通勤回家的路上都會想,我想要有時間可
    Thumbnail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修淨土法門者必讀 *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 . .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我姓陳,名玉先,是貴州省遵義市人,今年62歲,年輕時因性格不合與丈夫離異後,便獨自帶著女兒隨父居住於遵義市電機廠家屬區。2007年因侄兒佛攝居士經營家居工藝禮品生意,店中需要有人幫忙打理,就來到佛攝的店裡幫忙照看一下生意。 佛攝/文  佛樂(陳玉先)/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