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配角人生》談NG、偶然、隨機的演出才是人生的本質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們常說人生如戲,然而,若人生就是一齣戲呢?《配角人生》(The Ordinaries)的世界觀便是建立在人生如戲的基礎上,不同於《楚門的世界》僅有一位演員,本片則是所有人都是演員。該世界的所有人都為了演出而存在;從幕前的主角、配角,到幕後的配音員、花絮人員。然而,該世界亦是個階級劃分的世界;上層階級為住在市中心的主角、配角等演員,下層階級則是生活在都市邊緣的配音、幕後人員、花絮人員(瑕疵NG 和刪減片段的角色)、及被淘汰的黑白默劇人員。兩者互不往來,下層階級連在城市搭車都會遭排斥。


  而本片主角Paula(Fine Sendel 飾)生活於上層階級,就讀「主角學院」;即以培育未來主角為目標的學校。主角學院的每位學生身上都裝有宛如自帶背景音樂(BGM)的「讀心器」;「讀心器」可隨當下情緒,發出符合該情緒的配景音樂,讓角色更立體、更感動人心。透過學習、精進表演與讀心器的協調,以通過考試成為主角。


  Paula從小聽著身為配角的母親訴說者已過世、曾是主角的父親的英勇身姿,從兩人如何相識到相愛,並期望Paula有天也能成為主角。然而,正在準備主角考試的Paula,因「讀心器」的不聽使喚,某天至檔案庫欲調閱被典藏的主角父親之演出片段,沒想到檔案庫竟查無父親的資料。Paula假借去幕後人員生活的邊緣地區「訓練情緒」,這才發現原來父親是在「另一個名單」上;即曾反對政府的異議人士名單上。在認識不同的幕後人員後,促使Paula開始反思何謂主角?何謂真正的情緒?在光鮮亮麗的幕前;只聽見、看見想看的主角,而忽略自己的聲音及其他聽不見、看不見的幕後人員。


  「所有的故事都是事先寫好的嗎?」


  在人生如戲、主角人生的設定下,下層生活的邊緣地區是被剪掉的片段、放在片尾的花絮,故不存在真正的情緒、真正的故事。然而,生活在上層階級的人們僅是「假裝」有情緒、有故事。如同最後考試時,教表演的老師自爆:「把我減掉,我也有缺點,我已20年感受不到情緒。」當人生如戲時,幕後人員、甚至配角,僅是為了成就主角的道具;認為唯有成為主角才算成功、才算有意義的人生。如此機械化、效益化的社會是否有某種既視感?如同資本主義下所定義的成功人生;即追求「五子」登科、財富自由、一切以效益化、數字化考量的人生。


  然而,真實的人生並非如同戲劇;即成為俊男美女、聚焦鎂光燈、世界繞著主角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同時有多種角色、多種目標、不同中心集於一身的人生,如:我是我父母的小孩、我弟的哥哥、我妻子的丈夫、老師的學生、朋友的朋友(朋友又有分學校認識的朋友、工作後認識的朋友、哲學的朋友、建築的朋友、文資的朋友、登山的朋友等),又是納稅人、後備軍人、選舉人、里民等。各個角色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彼此又互為主角、配角、配樂、幕後人員。如:當朋友結婚時他是主角,我是配角,當我結婚時則相反。或畢業典禮時作為畢業生的我是主角,老師、親友是配角,而看著同屆畢業生時,則互為主角與配角、甚至配樂,當其他同學畢業時則相反。


  人生不是戲劇,戲劇是線性的因果關係;即符合起承轉合或三一律(時間、地點、動作一致),此因果是單一因與單一果的機械關係。真實的人生卻相反,與不同的角色關係總是處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情節的場景,且是非線性的因果關係,如同網狀的有機關係,是多個因與多個果、多個因與一個果(單一因果僅是其中一部小部分)的互動關係。故人生沒有固定的劇本,NG、偶然、隨機的演出才是人生的本質。真實的場景並非綠幕,而是會產生互動關係的環境,如看著窗外的風光明媚,而心生出門散步的衝動。


  綜上,片中為了讓世界維持和諧,會消除異議者的聲音,如同電影消除的NG片段。現在某些電影則會將彩蛋埋在演員名單之後,為的就是讓觀眾留步,除了欣賞片尾曲外,更重要的是看見電影幕後辛苦的工作人員。如同最近美國演員工會與編劇工會的罷工,導致許多年底強片延後上映甚至停拍。演員與編劇的發聲,讓人們反思,真實的人生不只是製片廠眼中的票房、效益、數字,更多的是有溫度的互動關係。我們每個人都在互動關係中扮演好各自不同的角色,當個人的權利獲得保障、更有尊嚴的生活時,社會整體亦成為更有人權與尊嚴的社會。

2023 金馬奇幻影展GHFFF | 配角人生 The Ordinaries

2023/10/3

3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