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我們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圓滑。
社群的頭像、手機的弧度,就連個性也是。
在自媒體時代因為言論、目光,稜角磨平的速度越來越快。審美也在不經意間被流量影響。過於尖銳的言論,即便是事實也容易被炎上,好一點則是被滑走不被關注,隨時會出現叮嚀 「疑有不適的內容,請謹慎觀看」。
藝術就這樣被磨平,成為讚與評論的數字,成為、舒適、療癒、隨意的代名詞。
但那些、憂鬱、痛苦、撕裂感與衝擊感,也是直擊靈魂的。
所以世界名著中悲劇比戲劇佔比還多。
我喜歡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也試圖理解但丁的《神曲》,努力理解超出認知且難懂的藝術,有時令人茅塞頓開。
藝術是人性的演繹,不會是純善與美好,夾雜負面與否定的稜角分明,比起純粹的黑與白,世界更是一抹精緻的灰。沒有創傷與否定便沒有藝術。
痛恨黑暗或潔白而偏向某一側的人,也許也在痛恨生命,若意識到並且擁抱疾病與意外還有生命的短暫。反而會更熱愛且擁抱生命。
希望你知道,所有的苦難,所有的無病呻吟,所有你認為的不好看都不應該被演算法磨平當作無事發生,這才是媒體的意義,與藝術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