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感分身乏術,恨不得有三頭六臂與影分身之術,可以陪伴到每位孩子。
拿放學時的場景舉例:
「魟魚老師,來玩定時炸彈。」
「魟魚老師,酒店開門。」
「魟魚老師,陪我們玩鬼抓人。」
「魟魚老師,我要跟你玩紅綠燈。」
「魟魚老師,那位小弟弟亂拿兵器。」
「魟魚老師,我的春聯不見了。」
……
此時的魟魚老師,在承受巨大壓力下,被壓得扁扁的,最後只好像魟魚一樣攤平。
開玩笑的啦…
童年廣場有各式各樣的孩子,不知為何,最近在陪伴孩子時,內心常常掙扎:
我和這群熱情的小孩玩遊戲,但沒有陪伴安靜的孩子,好像不太妥當。
那我從遊戲抽離好了。五分鐘後,一群小孩跑來:「魟魚老師,某某某 O#&@%*X$!,你走了就不好玩了,回來一起玩。」
想抽離遊戲時,想著:「要不要再多陪孩子玩一場?會不會我抽離之後,遊戲就解散?如果繼續玩,要玩到何時?會不會沒陪伴到沒參加遊戲的孩子?要邀請其他孩子來玩嗎?但我去邀請其他孩子會不會遊戲就解散了?還是想玩的玩就好?」
一對一遊戲時(如:龍蝦拳、酒店開門),是不是該陪每位孩子玩才公平?還是對孩子說:「你們找同學彼此玩就好。」
有位小可愛一直搗蛋,該好好陪他玩,但如果我花這麼多心力在他身上,卻無成效,會不會很浪費?但這位孩子有時真的好可愛,尤其是賣力做一件事時(如:土丘造山鬆土),連周圍的哥哥們都說:「小可愛是最認真的。」
和小孩玩時,家長來了。內心衝突著要不要和家長打個招呼,談他的小孩在廣場做的事情。如果分神過去招呼家長,孩子馬上說:「老師,你你到底有沒有要玩?」
收拾洗碗區時,想陪伴孩子一起做好,但這班孩子較嫩,導致洗碗區收拾很慢,最後決定:算了,我自己做一做比較快,你們先去集合準備領紅包。
其實遇到最大的癥結點是:陪伴某位或某群孩子時,心想著:「我會不會太偏心?沒陪伴到其他小孩。」
附註1:
早上土丘造山時,小可愛因一直爬上山頭,被所有孩子排斥。經我調解後,小可愛肯聽從工頭(鍾昊承)的指令,昊承和各位大哥哥也願意接納小可愛。最後小可愛很賣力工作(用鋤頭鬆土),還說他最喜歡昊承。原本討厭他的鍾昊承、陳庠霖,後來也發自內心覺得小可愛很可愛,放學時,庠霖甚至比我更叫得動小可愛。
附註2:
放學前,小可愛如往常一樣,將許多兵器藏在土丘旁的樹屋上,放進背包。被我查獲繳回後,回家前一刻,還神不知鬼不覺的拿走超人老師做的木刀(握把用竹管做的那把),要不是我眼尖,差點被他得逞。
魟魚一直都很看見孩子的可愛,想用心去陪伴小孩這點很難得「老師已經答應陪XX玩鬼抓人,你們先去找別人好不好?」練習去把真實的感覺告訴孩子,有時候會發現孩子說不定很能討論花時間陪伴宣綸,讓它融入挖土的小孩群這點也超棒的也許不會這麼快,可能是過幾年或是長大後,我覺得孩子一定會感受到你的用心
——翊銓老師